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45 题号:17242415
阅读下面一篇同学习作,完成各小题。

灯如红豆

(1)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A)

(2)夏日炎炎的夜晚,①我会在经常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3)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4)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②先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说(B)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5)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③母亲的面对生活,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6)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着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C),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D)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7)在我心中,④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和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1)文中加点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句改为:我会经常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
B.②句改为:先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窗台上。
C.③句改为: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D.④句改为:父亲和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分开过。
(3)下列对文章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引用诗句,点出题目,引出下文,这种开头方式用得好。
B.文章的第(2)段与(1)、(3)段有很大的衔接作用,可以删去。
C.文章的第(7)段的后面还可以加一个结尾,用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D.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诗句,形象经典,用得恰当。
2022·广西玉林·一模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淡淡流年香

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鸡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

②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挨饿,家境好点的时候,常给父亲做几个馒头。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馒头穿着金色的衣裙,油画一般明艳,香气浓浓,口感极其酥脆。

③饼做好了,父亲并不先吃,总叫我端几块给奶奶。奶奶每次吃着饼,嘴里都含含混混,念叨着父亲的好。她干瘦的身体,在黑色大襟棉袄里,微微颤抖,眼角濡湿。奶奶一生不曾生养,抱养了一个儿子,结果却英年早逝。父亲来到她家里,担负起赡养她老人家的责任。

④父亲吃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块饼,还要留下大部分分给我和姐姐们。馒头片脆脆的,咬一口,饼屑纷纷掉下,似白色落英,散发出岁月的清香。

⑤那时,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母亲就坐在灶房,我们围着她,要她讲故事。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瞟向窗外,有些心不在焉,我知道,她心里牵挂着父亲。

⑥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这时,姐姐已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向热锅里倒一勺菜籽油,油热腾腾时,就倒入面糊。面糊嗞嗞作响,一会儿,就鼓成厚厚的饼块。待底部烙香,再翻个个儿烙一下,两面金黄后,用锅铲切成小方块,葱花蛋饼盛装出

⑦鸡蛋饼色泽金黄,有了葱花,便绿莹莹、油亮亮的,看一眼就馋得口水直流。照例还是先送给奶奶,父亲没吃几块,就说饱了,碗底的那几块,自然是我和姐姐们的了。

⑧我捧着蛋饼,起初并不舍得吃,轻轻闻着它散发的香味。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直到母亲催我时,我才小口小口地品尝。鸡蛋香混着葱香,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头。瞬间,身心俱暖,寒冬似乎悄然隐去,春天在心底生出繁花嫩叶来。

⑨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鏊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

⑩母亲摊的煎饼薄而脆,蝉翼一般,手指轻轻一弹,饼就四碎成片。她在摊好的煎饼上,刷一层油,把鸡蛋在鏊边一磕,鸡蛋就顺着鏊子滑动了。接着,她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煎饼上就现出图案: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待图案定型后,再擞上一层绿色的葱花,煎饼便飘出香香的热气。然后用刮片,左右一折,上下一叠,一块煎饼就做好了,方方正正。

⑪我吃一口脆脆的煎饼,就几块萝卜干,或者苏北特有的酱豆,再喝一口青菜咸稀饭,心里觉得无比满足。

⑫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

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

⑭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母亲随时都能从田里挎回一篮菜蔬:新生的韭菜、淡紫的香椿、绿色的蒜苗……天气暖了,鸡下蛋也勤快许多。每一天,鸡窝里都会躺着几枚鸡蛋。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也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放得多,满溢着春天特有的芬芳。

⑮童年时,苏北乡村的生活,清贫又简单。几个鸡蛋,在母亲手里,就能变出许多花样。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个饿肚子的年代,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上鸡蛋饼。而她,很少吃上一口,在她的观念里,家人的肚子饱了她就不会饿。

1.文章主要写了哪四件与鸡蛋饼有关的事?请分条概括。
2.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第⑬段画线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2023-10-13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秋天的怀念》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位疾病缠身、软弱无助的母亲。B.这是一位理解儿子、细心慈爱的母亲。
C.这是一位懂得包容、深沉无私的母亲。D.这是一位坚忍睿智、伟大可敬的母亲。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挡”突出母亲的细心,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反映出儿子因残疾而绝望的状态对母亲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亲人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D.看着三轮车远去,也没有想到那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跪”,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的病情和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我与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喜出望外,而我则是勉强应付。
B.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是平静而内敛的。
C.选文中多次写到秋天的景色,与母子俩坚韧与顽强的生活态度不匹配,可删去。
D.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不仅点出文章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2022-11-10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融化掉了,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能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来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哈!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被腾腾热气捧着,悠悠地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令人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荡荡,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了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小伙伴是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新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选文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作用有哪些?   
2.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步骤: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
3.选文第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境,第⑦段是不是多余的?
4.请说说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2023-08-05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