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人物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8 题号:17729926
阅读《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②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③“……我们在实验室里只有很少几个客人。偶尔有几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们的实验,或是来请教比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是很出名的。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并不打断思考的进行,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的气氛。”

④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⑤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⑥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⑦……

⑧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⑨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⑩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谈谈你对第①节画线句的理解。
2.选文第②③小节,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请探究本文如此叙事的妙处。
3.请任选一个角度,对第⑫节的画线句做一些批注。
4.本文的题目是“美丽的颜色”,除了指镭的颜色,还有哪些含义?
5.本文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传主怎样的感情?
【知识点】 人物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并完成小题。

神舟十四号三人组出征,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①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倒计时5秒时,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舱内整齐地敬了个礼。

②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已经出发,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陈冬:从新手到指令长,信心满格

③陈冬迎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④2016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既兴奋又好奇,他对指令长景海鹏说出的那声在网络上走红。

⑤这次任务结束前几天,飞船突然遭遇话音信号中断故障。

⑥“开始时,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信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是没有反应。陈冬回忆说。

⑦两名航天员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信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故的3小时里,他们给地面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⑧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景海鹏后来说: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⑨安静得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但是,这次遇险没有让陈冬退却。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

⑩时隔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新手,成为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将带领再度飞天的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征战太空。除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他们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试验。

⑪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三人特点进行了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愈发默契。

⑫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陈冬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反复认真观摩,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数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⑬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腔的热血、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标题:

⑭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第三步的关键节点。

⑮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这一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并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来!

⑯没想到,不久的将来竟长达十年。

⑰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训练。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⑱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阵恶心涌上喉咙,又强咽下去。工作间隙,刘洋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⑲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⑳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地,她逼迫自己适应了训练环境。

㉑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㉒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

标题:

㉓这一天,蔡旭哲等了12年。

㉔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㉕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

㉖2010年5月5日,蔡旭哲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㉗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只能加倍努力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到来。终于,他如愿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㉘出征前,蔡旭哲说: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有删减)


(1)上面文章篇幅较长,请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拟写出空缺处的两个小标题。
______             ______
(2)结合文章,从下面任选两个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A.“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B.“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来!”
C.“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我选______句,分析:
我选______句,分析:
(3)读完三位航天员的“故事”,有网友发表了以下评论,请完成跟帖留言。
网友评论:你看到他们微笑的样子
你想像追梦的样子
你却鲜少知道他们是怎样托举起自己梦想的……
跟帖留言:陈冬没有因“无线电通信障碍”的遭遇而退却,而是再次征战,面对新使命新角色,他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积极备战,凝聚了满格的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06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最美人瑞这样走来”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3.文中作者对杨绛的称呼有“先生”“阿姨”“老太太”。请选择其中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称呼。
2022-12-14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许渊冲: 用一生追梦的狂老头

王新芳

①他是一个对翻译充满热情的老人,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他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不时有一些狂妄之举。

②他从小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成为翻译家。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出于对梦想的执著,他冲劲十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用英语写日记,翻译一首诗歌。读一年级时,他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队来昆明援助中国抗日。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让语言不通的宾主双方冷了场。他在人群中站起来,用中气十足的嗓门翻译为“of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宾主都恍然大悟。这一次崭露头角,使他信心倍增,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③在巴黎大学留学时,他发现,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册子。由此,他产生一个想法,除了把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名著翻译成中文外,还要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翻译诗歌并非易事,不但讲究格律音韵,而且博大精深。他经常为一词一句绞尽脑汁,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灵感突发,会在半夜里起来开灯,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

④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从此笔耕不辍。最开始译罗曼•罗兰的《哥拉布勒尼翁》时,千字才9块钱,需要倒贴钱才能翻译出书。如果不是有教书的工作,光靠翻译肯定饿死。别人都笑他傻,他却乐在其中。十年动乱中,他在烈日下被批斗。别人早已心灰意冷,他仍然自得其乐,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造反派因此狠狠抽了他一百鞭子。夫人问他:“挨打了还继续译呀?”他说:“当然,闲着更难受。”

⑤前年,90 多岁的他接受了海豚出版社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凭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块让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千字的翻译量,如果这个数量没完成,就会继续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面对市面上《莎士比亚全集》不同版本的新译作,他自信满满地说:“还是我翻得好一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活到100岁,把莎士比亚剧作全部都翻完!”

⑥他就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60 余年,中译英、中译法译著以及英译中、法译中著作,共有120余本。1999 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2010 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许多学者低调内敛不同,他个性张扬,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⑦前不久,因为登上央视节目《朗读者》,96 岁的翻译家许渊冲瞬间上了热搜榜,圈粉无数。记者问他是如何取得骄人的成绩的,许渊冲淡淡一笑,回答说:“别人可能用青春去追求梦想,我是用一生去追求梦想。当梦想一个比一个高远的时候,我必须鼓足所有的勇气,像战士一样去冲锋陷阵。”

⑧卡耐基说: 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能够干一切事业。把一生献给梦想,在努力、坚持、捍卫的基础上,狂妄的人也许更容易成功。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年8期)

1.文章记述了许渊冲在不同时段与翻译相关的经历,仔细阅读,填写以下内容。
大学一年级时: 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
大学三年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巴黎大学留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国后: 倒贴钱翻译出书,乐在其中。
十年动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年(2015 年): 应邀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
2.“他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不时有一些狂妄之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他的“狂妄”?
3.结尾段引用卡耐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4.学习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写出两点即可。
2018-07-12更新 | 2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