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5 题号:1795037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④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饯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⑤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⑥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⑩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⑪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有删改)

1.文本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2.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试分析句子含义及其作用。
4.本文选材典型,组材巧妙,课文是怎样将众多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月湖随想

杨东标

①一泓湖水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比如说西湖对于杭州,可以说杭州正是凭借西湖的名声而飞扬起来的。月湖当然没有西湖那样烟波浩淼,但是小有小的玲珑,小有小的妙处,何况它还在闹市的中心。魏明伦有《宁波月湖铭》曰:“喧喧闹市之间,叠叠高楼之下。芳园留翠,保存静静一湖;曲径通幽,形若弯弯半月。”生动地誉之为“街心净土,市内桃源”。A是的,在喧喧闹闹的市中心里,卧着一环清清的湖水,实在是这个城市的福分。

②我最早认识月湖,还在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在县城工作,每次出差到宁波,总会在月湖边走走。看浅水环环,波光粼粼,春花秋月,点缀其间。湖水温柔得可爱。湖边石阶上,总有一些女子曲着身子在洗菜浣衣,给人一幅宁静温馨的生活图景。其实,这座城市早就有了自来水,但是家庭主妇们还是喜欢到湖边来,自由自在,声息相传,捣杵声里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的亲和。这幅图景就像一幅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人们认识月湖以及周遭的公园,更多的还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月湖真是宁波独特的一景。

③但是,仅仅这样来说月湖显然是不够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崛起。人们忽然感到水泥钢筋的堆垒,实在有点沉重,人居越来越密集,空间越来越逼仄,头顶的蓝天越来越减色,连晚上的星星都不如昔年的明亮了。人们这才悟到,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城市面貌,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有一年我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走着,前面忽然出现一片有点原始野性的森林来,古树苍苍,落叶森森,踩在松软的落叶上,仿佛踩在历史的深处,让我真真切切地惊喜了一回。我忽然觉得,城市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的。其实,森林也罢,湖泊也罢,绿地也罢,其意义无不一样。一个刚性的城市,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会显得丰富和柔软。宁波因为有了月湖,才平添了几分灵气和妩媚。

④无论是曙色初明的清晨或华灯闪烁的晚间,我们若去月湖走走——值得一说的是,如今的月湖早已今非昔比,二十世纪末,市政府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斥6亿巨资历时两年大规模地改建了月湖景区,3000余户居民迁离月湖,鳞次栉比的旧宅夷为平地,景区、水域大大拓宽,一个集绿地、花草、亭榭、碧水、桥堤、古宅为一体的大公园跃然于市中心——那是一个多么气派的公园啊!空气变得清新,流水变得明亮,满眼绿树掩映,亭阁错落其间,人们在此或习拳,或起舞,或散步,或放歌,真是难得的和谐!月湖那一汪清凌凌的湖水就这样甜甜地滋润着宁波人的生活。

⑤当然,月湖的美妙还在于为我们展示了文化层面的意义。月湖的湖水并不深,却映照着太深太深的历史,它是甬城历史文化的蓄养地,也是浙东文化的中心点。唐宋以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讲学授课,一个个诸如贺知章、王安石、史浩、杨简、万斯同、全祖望等等名人大儒,都曾在月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B一波波湖水,犹如一页页史书,记叙了当年他们曾经结伴月湖的佳话。至今还保留着大方岳第、贺秘监祠、高丽使馆、银台第、水则碑亭,还有菊花洲、芳草洲、芙蓉洲等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现在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人,常常掩卷遐思,对湖神往。月湖犹在,岁序已新,我们能为月湖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做点什么呢?

(选自《宁波日报》)

1.文章开头说:“一泓湖水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根据本文所述,月湖对于宁波这座城市具有哪些意义?
2.结合上下文语境,赏析文中划线句。(二选一)
我选择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叙“我”在德国柏林的经历,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4.2018年10月29日,天一阁·月湖景区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首批公布的9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结合本文和以下两则材料,说说月湖景区能获此殊荣的原因。

【材料一】

宁波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636年),宋元祐年间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三堤七桥将这些胜景串起,并交相辉映。

【资料二】

古时月湖与江河相通。城之临江处置堰坝硬闸,以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它山堰水经南塘河在城南甬水门流入宁波城,汇集于日、月二湖,旋即由二湖通向城内各方:“畅为支渠,脉络城市”,宁波由此“阖境取给,始无旱晘之忧”,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滋养起宁波城厢文脉,自然之湖渐成人文名湖。

2021-10-11更新 | 2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老井的记忆

张呈明

①后院的广成姥爷家有一眼井,谁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年份了。据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回忆,他的曾祖父说过,打记事起就一直吃这个井里的水。

②这眼老井很深,大约有十五六米的样子,水面距地面约五六米。井台四周略高于地面,用四块南山石板铺就。井口外方内圆,石头砌的井沿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了好多深浅不一的印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和不知名的小草,常年湿淋淋的,早已看不清井壁砖石的模样。

③老井是慷慨的,一年四季泉水汩汩,即使大旱之年也保持着不变的水位。村里人洗衣、洗菜、做饭、喂牲口等等,哪一样也离不开它,清凉甘甜的井水哺育了一辈辈的庄稼人。每天天不亮,门外的大街上就响起扁担“吱嘎”“吱嘎”的响声,那是扁担两端的挂钩与水桶的提系摩擦的声音。然后是水桶和井沿的撞击声,“叮叮咚咚”的声响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传得老远。这声音,唤醒了沉睡的乡村。于是,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着鸡狗鹅鸭的喧闹,开启了乡村新的一天。

④不论寒来暑往,不论大街小巷,从清晨到夜晚,都会听到“吱嘎”“吱嘎”挑水的声音。乡村的土路上,也会洒下一路的水痕,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有时候打水的人多了,便把扁担靠在井边的老槐树上,坐在一起聊聊家常。东家长,西家短,乡村的奇闻趣事便在井台边荡漾开来。

⑤随着井绳一圈一圈地放下,水桶最终“咣”的一声碰到了水面。就那么有节奏地左右晃动两下井绳,水桶灵巧地跳跃一下,桶口朝下,“咕咚咚”,里面便灌满了水。顺势顿一顿,然后再一把一把往上提,一桶清冽甘甜的泉水便从幽深的井底提到了地面上。千百年来,农家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桶一桶地从深井中打捞出来的。

⑥滴水成冰的寒冬,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下,老井却氤氲着丝丝缕缕的热气,带着大地母亲最深处的温热,给冰封雪裹、数九隆冬的人们以温暖。过去了四十多年的光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腊月天母亲在井台边用井水洗衣洗菜的画面。在那个尚不富裕的年代,老井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余温,带给人们以些许的慰藉和期盼。

⑦而到了酷暑三伏的季节,老井的水却又冰爽清冽。每当在田地里顶着骄阳劳作了一上午,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挑上水桶,从老井里打上两桶拔凉的井水,迫不及待地先用水瓢舀上一瓢,咚咚咚一气灌下去,一股透彻心扉的清凉瞬间传遍全身,暑气顿消,神清气爽,完全没有了三伏天带来的窒息困乏。不知道是小村人的肠胃硬还是老井泉水柔,喝了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生水却从来没有人闹过肚子,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奇。

⑧偶尔,老井也会闲着,于是调皮的孩子们就会趴在冰凉的井沿石上,小心翼翼地探头往井底看,亮晶晶的水面镜子,倒映着清凌凌的一片蓝天,间或伴有漂浮着的白云,还有几张惊奇的小脸。

⑨岁月在井绳悠悠的荡漾中不紧不慢地走着。只有井绳知道井的深度,只有远方的游子清楚思乡的路程。老井似乎与村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哪个村庄没有井?哪一眼井不是村庄生命的源泉?村庄的历史有多长,老井的历史就有多长。老井的泉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里人,也见证了村庄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村庄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⑩井,自古以来就代表着故乡。有多少的小村人走出了家乡?只有故乡记得,只有老井清楚。背井离乡,这四个字写尽了对故乡和老井的浓浓的思念。老井还清楚地知道,小村的人犹如井旁这棵老槐树上的叶子

⑪村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规划运动,所有的老房子都被拆除、推倒,建成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排房。老井正处在规划后的街道上,最终没有逃脱掉覆灭的宿命。某一天的上午,老井在一阵轰隆隆推土机的轰鸣声里被填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散文选刊·下半月》2019.2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通过对老井的回忆写出了老井对乡人的滋养,请完成下列表格。
老井的哪些方面特点
慷慨
寒冬时
酷暑三伏时

2.开头段介绍老井的“老”有什么作用?
3.文章对老井的描写十分生动,试对此加以赏析。
4.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020-10-22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远去的蝉鸣

姚国禄

①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那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②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们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青水蓝,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那些蝉们的执着,坚韧。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地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的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③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作为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的是蝉也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④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成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它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顰的嫌疑。

⑤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润,声音带着些许的奈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出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声、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被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⑥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村庄的水塘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建造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飘渺在村庄的蝉鸣了。

⑦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
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关于蝉声描写的句子。
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
3.文章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9-04-24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