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802493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G,连接美好未来

①每年三四月份,草长莺飞日,赏花正当时,玉渊潭公园都会迎来樱花节。今年的樱花节,游客感到购票更方便,游园体验更舒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节省了游客入园时间。

②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代表Generation(代)的意思。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其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AR、VR游戏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5G时代,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④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从固定的用户终端,一直到时速500千米的超高速列车,5G保证未来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会掉线,从而建立一个更智能、更连接的世界。今年4月3日,全国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由广州教授团队“隔空”指导,高州医院医生主刀实施。相距400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延迟,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延迟,指令下达出现迟缓,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G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

⑤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发生,5G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将获得更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

⑥目前,中国的5G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2019年的央视春晚,中国电信率先通过5G网络实现4K高清直播和视频回传,全程流畅无卡顿、无中断。

⑦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不断解决。中国迈入5G时代的铿锵步伐,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

(根据《人民日报》《科学大众》等资料整理)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几乎”的作用是什么?
4.联系全文概括5G网络的特点。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共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木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毕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令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变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造成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的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它自身的发展。
C.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能忠实的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就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2023-02-0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自己变成“寒号鸟”

①在严寒中瑟瑟发抖的人,心中仿佛住着一只寒号鸟。尽管有些人为了美丽刻意忽略“寒号”的声音,但低温却在悄悄地侵蚀着他们的健康。

②人的体温保持在36.5到37摄氏度时感觉最舒服。这是理想的温度,标志着身体各器官在正常运转。当外部温度的变化影响体温时,我们的身体便会自行调节。比如天气变冷,体温下降时,我们身体自带的感受器官便通过激活新陈代谢系统来进行体温调节。

③除了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新陈代谢系统还具有保持身体温暖的作用。当皮肤感受到低温时,它的第一个反应是维持体温具体来说,温度下降的时候,皮肤上的传感器即所谓的温度感受器就会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向下丘脑发送信号。下丘脑是大脑中一个多用途的小区域,有时被称为人体的恒温器。为了保持体温,下丘脑会引导血管收缩,让温暖的血液从四肢和皮肤回到核心部位。

④血管收缩,是为了避免失去太多热量。同时身体也会发出信号说,多吃点,因为天冷时人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对那些为了保持身材苗条而节食,同时又不愿多穿的爱美人士来说,天冷意味着双重考验。

⑤光靠“一身正气”来抵御严寒不靠谱,因为我们的身体对寒冷的内部调节机制是有极限的。细胞一旦缺乏血液,就会皱缩,人的身体会开始感到疼痛。最先受到影响的是裸露在外的手指、鼻子和耳朵。

⑥如果体温继续下降,最重要的人体器官如心脏、肺和大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听到有人说“冻傻了”的时候,他可能并不是在开玩笑当体温偏离正常体温两摄氏度降到34摄氏度时,人的身体就会因体温偏低自我保护,积极活动。这一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全身打寒颤,即通过发抖的方式产生热量。这一过程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体如筛糠”。

⑦这种抖动是身体的“安全阀”,也就是说,身体开始打寒颤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要保暖,要想办法提升体温了。当体温进一步下降到只有32摄氏度时,寒颤会停止。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不能传递信号,四肢逐渐麻木,疼痛感减弱,几乎动弹不得,话也说不出来。

⑧一旦出现这种体征,说明我们超过了“冻傻了”的界限,是真傻了。此时的我们,不再有清晰的思路,大脑会陷入迷茫状态且越来越糊涂,身体会切换到节能模式,并激活其应激系统。但这种应激系统持续不了多久,一个多小时后,随着体温的持续下降,这种最基本的维持功能也会停止。

⑨如果体温下降到29.5摄氏度以下,大脑就会停止工作。人会失去知觉,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心脏跳动减少,不再是一分钟跳动60次,而是只跳动一两次。血液不再以正常的速度在体内循环流动,如果不进行急救的话,那么寒号鸟的宿命就会出现。

(作者:王亚宏。有删改)

1.第②-④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本文中的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穿着单薄的晓彤从外面进到屋内,感觉十指生疼。她赶紧把手放在暖手宝中,好半天,疼痛感才慢慢消失。
2020-11-12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原来你的时间被“它”动了手脚

①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报道,目前,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平均一天的时间将会比以往快0.5毫秒,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报道称,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继续加快,为了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时钟可能都需要重新调整,或将首次出现全球时钟中删除一秒的场景。

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时间单位都是固定不变的,一年怎么就能变快?这删除一秒又是什么鬼?

③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天文时是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1日)的,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均匀,是一台相当靠谱的时钟,因此天文时就被作为当时通用的时间标准。

④但20世纪中叶之后,人们发现地球其实并不靠谱,其自转的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天的长度并非恒定不变。地核熔化、海洋和大气的复杂运动、月球等天体的影响、潮汐的摩擦力和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变化等,造成了每日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同。此外,全球变暖对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尽管影响有限。

⑤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引入了原子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⑥相对于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天文时来说,原子时是均匀的计量系统,用原子时来衡量时间,本质是寻找一个稳定的周期现象。

⑦但是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变化,则以天文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⑧为兼顾人类对天文时和原子时的需要,科学家们规定了协调世界时(UT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世界标准时间。它不与任何地区位置相关,也不代表此刻某地的时间。

⑨以原子时为标准,一天就是86400秒。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断变化,从1820年至2015年,天文时的一天如果用原子时来衡量,平均有86400.002秒。这千分之二秒的误差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让二者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科学家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

⑩闰秒一般被安插在23时59分59秒,以我们所用的时间标准来说,下一秒应为0时0分0秒,但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2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而这27次都是在等待据不上趟的地球自转,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一共增加了27秒。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报道指出,发现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所间慢于86400秒(24个小时)。然而在2020年中,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现在一天的时长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因此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

(有删改)

文本二

①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是比较明确的时间单位,时间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仅仅是提示。

②在过去,每个国家对时间有不一样的称谓,想要清晰地“看到”时间就需要借助工具,日晷就是用来计时的器具之一。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固定一处看向太阳,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日晷上的指针即“晷针”的影子也是在不断位移的,“晷针”的影子对应的辱面上的刻度就是当下的时间。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就有了对时间的全新定位。

④在对时间的研究中,“诞生”了秒,秒是全世界统一的时间单位,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量之一。人们将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义为24小时,由于一小时等于60分钟等于3600秒,将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除以86400就算出了一秒的时间单位。

⑤随着科技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时间对于人类而言作用也越来越大。想要知道时间也不需要特地跑去看日辱,科技已经将时间“穿戴”在了身上,比如我们的手表、手机等。

(节选自《时间不再缥缈,它“无孔不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第⑨段中的“尽量”不能删去,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B.文本一第段中的“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中的“长期趋势”指代的是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
C.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标准有三种:天文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
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时间对人们来说,已不仅仅起提示的作用,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
E.文本一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约数说明了一天的具体时间和长短变化。
2.文本一是如何条理清楚地解释说明“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的?请简要分析。
3.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第④段都说明了一天的时间,其说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1-06-09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