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11 题号:18295605

初秋暖阳

徐原清

①初秋的早晨,有些凉意。家中新添了家具,清理了杂物,才发现废纸箱子、矿泉水瓶已堆积太多。打电话给回收废品的人,请他们上门收购,他们倒是口头上痛快地答应了,但却几次迟迟没有上门,害得家人白白在家里空等,垃圾几次从阳台挪到门口再挪回阳台,让人不禁怀疑这个社会的诚信。若从5楼的家中搬下直接送到废品站吧,他们经常不在,只能随手放在收购站,白白地攒了那么久,似乎又不太甘心。就在这样的不断纠结中,阳台上的垃圾渐渐地堆放成了小山,真让人心情烦乱。

②一天下午,下班回家。在小区的路上,远远看到一个女人,用力地骑着三轮板车,上面摞放着大大小小的瓶子和纸箱子,边走边吆喝着。我不禁一阵欣喜,马上叫住了她。本想她会犹豫不决,毕竟爬5楼并不是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并不多赚钱,还耽误做生意的时间呢!没想到,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我不由得用“感激”的眼神细细地打量着她。

只见她的头发微黄干枯,脸色稍显憔悴,衣服有些破旧却难得很干净。她从平板车上随手抓起一个灰色大袋子,又细心地拿了杆秤,就迅速随着我上了楼。刚进了楼里,一楼的邻居就和她打起了招呼:“范范儿,你来了?慢点啊。”“嗯,谢谢阿姨关心!需要我帮忙就给打电话,别客气啊”。说这话时,她脸上洋溢着真诚而灿烂的笑容。我边走边和她闲聊。“现在生意还挺好吧?”“那可不是啊,现在很多人都不干了,嫌不挣钱,一个矿泉水瓶才收6分钱。”“啊?怎么这么低呢?那您怎么还干呢?”“唉,那收废品总得有人干啊,别人不做,我就坚持做吧。”就这样聊着天,我们一路到了楼上。我说:“您进来坐一会儿吧,我马上就把垃圾拿过来。”她却连连摇着头说:“别把你家的地板踩脏了。”

④等我把杂物拿出门来,发现她正蹲在门外地上休息。大概是有些累了吧?看到我出来,她一面主动利落地帮我把东西拿出门外,一面数着矿泉水瓶的个数。就在我们聊着的时候,我家隔壁的老太太打开了门,亲切地说道:“小范儿,又在忙啊?别太累啊。”“是啊,阿姨,最近身体还好吧?您家里有杂物吗?我顺道也给您拿下去。”听着她们熟络地交谈,我心里一阵感动。“范儿”,多么亲切的称呼!尽管她只是附近小区里小小的废品收购员,却赢得了众多邻居由衷的喜爱,这需要她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才换来人们这样的真情呢。

⑤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世界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选择在北京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生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面对生活的艰难,有的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却整天无所事事,甘愿做家里的寄生虫;有的人仇视一切有钱人,采用极端的手段,毁灭自己也毁灭他人,绝望地报复社会;而有的人尽管工作普通甚至卑微,却用付出和厚道,让身边的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这样平和踏实的心态,在这个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是多么可贵!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用朴素而生动的行为,告诉你应该怎样去爱,怎样爱生活!

⑥结了账,送走废品收购员,我回到窗外的阳台边。望着无比干净清爽的阳台,不知怎地,突然感觉窗外的阳光格外温暖;而这个秋天,也格外美丽。

1.理解第①段的画线语句,结合全文说说:那些回收废品的人为什么会“几次迟迟没有上门”收购?
2.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需抓住典型细节。请品读下面2个细节,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只见她的头发微黄干枯,脸色稍显憔悴,衣服有些破旧却难得很干净。
(2)“唉,那收废品总得有人干啊,别人不做,我就坚持做吧。”
3.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李明同学仔细研读本文之后,提出了一个修改建议:“第③段、第④段都写了收废品女人与‘我’的邻居的对话,内容重复,写法相同。我建议删掉一处,保留一处,让行文更简明。”同桌陈嘉却不赞同。
如果你是陈嘉,你会怎样与李明交流呢?请写出你说的话。
4.本文是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微文,请你给这篇微文写一则留言,用第二人称表达对收废品女人的评价。
写法提示:概述人物主要事迹→点明人物精神→表达评价、情感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皮肤

乔忠延

①我把苔藓看作是大地的皮肤。

②苔藓在我记忆里一直是卑微的,卑微到将之列入小草的范畴,都觉得是高看了它。我再乡村度过了童年,那时院子和道路都没硬化,到处裸露着黄土。天阴下雨时,别说走出大门,一下屋前的台阶就会踩一脚黄泥,稍不留意便会滑个大跟斗。妈妈连声告诫,不能踩发绿的地皮,那是青苔,溜滑。那时我是讨厌青苔的。

③炎夏日当午,火热的太阳简直能把大地炙烤成焦土,早晨割下的蒿草一会儿就蔫了、干了,塞进炉嘴即呼呼燃烧。这当口地面上哪能搜寻到苔藓的影子!然而酷伏的天气说变就变,忽然狂风卷来乌云,豆大的雨滴噼噼啪啪砸将下来。从地里气喘喘地跑回家的农人身上湿淋淋的,换着衣服扭头往院子里一瞅,刚刚还开裂的地皮怎么眨眼间变绿了?是苔藓复活了。换完衣服再看,苔藓已蔓延开来,院子里淡绿一片。若是连着下个两三天,那就不只是地上一片嫩绿,墙头上也绿茸茸的。好个卑微的苔藓,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

④不久前去了一趟井冈山。一个星期里,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是阴雨。雨时大时小,时紧时慢,伴随我们登山岭,涉溪流。就在与阴雨的缠绵中,我又一次领悟了苔藓的不凡。无论雨大雨小,沟壑里的溪流都是清凌凌的,不见丝毫浑浊。我的家乡则不然,只要一下雨,河流肯定是浑浊的。我们村边有条汾河,从我记事起乡亲们就把它叫作洪河。洪河的水发红发黄,很少清清亮亮。汾河就这么汩汩滔滔地流入另一条河流——黄河。黄河早先并不黄,前人称之大河。秦汉之后,农田耕种面积扩大,森林采伐力度加大,土地裸露得越来越多,大河才沦为黄河。从前,我们村边的汾河也一定是清澈透亮的。考古发现,十万年前汾河岸边不只森林繁茂,还栖息着大象和犀牛。自然植被的损毁造成了水土的流失。

⑤水的清或浊,除了取决于草木,我看还在于苔藓。站在井冈山上的小河边,只见雨滴落下,汇聚为细流,从绿茵茵的苔藓上流过。苔藓紧贴地皮,流水冲刷不走一星半点泥沙。可见,苔藓的有与无,多与寡,决定了河流的清与浊。就在那一瞬间,一个想法忽然跳了出来:苔藓是大地的皮肤。

⑥对于皮肤,专家的定义是:披覆在人体的表层、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组织,具有保护功能。苔藓何尝不是大地的表层,不具有保护功能?这还不是苔藓的全部功能。据说许多苔藓能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溶解坚硬的岩石,将之碎化为绵软的土壤,为其他花草树木铺设温床。

⑦在井冈山的这些苔藓面前,我不禁想,假若人们不曾伤害草原、森林,假若大地的皮肤完好无损,大河哪至于沦为黄河?所幸,如今炎黄子孙觉醒了,草木已经进入保护者的视野。那么苔藓呢?人们是否能一视同仁,像疼爱绿茵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一样,疼爱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可爱的苔藓?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4日)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②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③段画线句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换衣服”?
3.第④段用大量笔墨写了家乡的汾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第③段中说“好个卑微的苔藓,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第④段说“领悟了苔藓的不凡”,“卑微”和“不凡”,这样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5.小张同学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要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小王同学认为小张同学的理解不对,但是主题是什么他自己一时也说不清。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
2022-10-05更新 | 2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妈妈依旧大着嗓门。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5.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9-12-29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的相依是匆匆的。唯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丫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倦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念死者而竖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作“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唯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                    ”“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的,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1.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用两句话概括比较了自然之秋与人类之秋的不同,分别是哪两句话呢?同时请你简要分析作者怎样区别自然界的别离和人类的别离。
2.请你说说对文中第⑦节的划线句“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的理解。
3.文章第⑧节中,作者说:“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请从你的课外文化积累中挑选出一则同样激励你热爱生命的中国文化格言,填写在第⑧节空格处。
4.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诗人借助街灯与明星之间关联,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本文也巧妙地运用了联想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2020-02-01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