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18603000

【材料一】

①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②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材料二】

①时代变迁,玉器的象征功用也逐渐褪去,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考究,更是对美的分析和欣赏。

②玉之美,美在其与人的美好品德相连,也美在其与文化、与精神的联结。玉所具备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品格是那样的契合。玉充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于是,由玉而延伸,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白璧无瑕”的完美品德境界,“艰难玉成”的不断进取精神,就连古人理想的人格,也是追求“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风度和内涵修养。“和氏之璧”讲述的何尝只是一块玉的故事,更是和氏坚持真理的精神。“完璧归赵”记载的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③玉虽然是一种物质,它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它存在与现实中,更存在于人的心灵间。

【材料三】

①“玉不琢,不成器”。玉经过雕刻才能更显其审美价值,这就需要工匠用心的雕刻,好的手艺人能为一块玉锦上添花。古人由此认为,人才的养成同玉器的制作一样需要精心打磨,这正是《论衡》中的“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的道理。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名言名句无不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刻苦的砥砺才能完善自我,有所成就。

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所说:“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述的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当代青年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之志,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励志勤学、栉风沐雨,刻苦磨炼、砥砺前行,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修养品德气质,增长知识才干,在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芒。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B.人才的养成也应当像玉器的制作一样,需要我们精心打磨,只有经过艰苦的磨难不断的完善自我,有所成就。
C.玉经过雕刻才能显示出它的审美价值,因此没有经过细心雕琢的玉都是没有审美价值的。
D.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玉的象征功能逐渐向个人品德、文化和民族精神层面靠拢。
2.【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作简要解说。
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四字词语作答)
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说“玉不琢,不成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3·安徽亳州·一模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剩袭数衍之莽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文本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文本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书的个性风格因创作主体抒情需求而异,有的平淡深沉,有的涕泪纵横,其中并无优劣之别。
B.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共鸣。
C.袁枚认为“法古”和“著我”都应成为家书创作的原则,后者尤其重要,否则就会有敷衍之弊。
D.家书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色彩与独特的个性风格,会使一封家书成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B.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传统家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情感并不都能用键盘打出来,青年人还应坚持手写家书。
C.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D.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上述文本对以下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茶然”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茶(nié)然:精神颜丧的样子。
2022-11-25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推高。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

(来自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2021年10月3日)

材料二:

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

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大约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

(来自新京报《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021年3月27日)

材料三: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四:

碳足迹,顾名思义,就像人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一样,碳同样记录着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里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碳足迹”就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会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碳”消耗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也就越大。虽然在科学界还没有固定的碳足迹测算标准,但联合国与某些环保组织制订了一些计算碳足迹的通用公式,各个国家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测算碳排量,并相互比较进行验证。中国在通用公式的基础上演算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计算公式,以此帮助人们更直观的计算出碳足迹,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

日常生活用气碳排放量(KG)=用气量(立方数)×0.19

日常生活用水碳排放量(KG)=用水量(吨数)×0.91

自驾车碳排放量(KG)=耗油量(公升数)×0.785

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当然,“碳足迹”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定义,它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数据中进行总结反思,主动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少用电,少烧油,多用节能环保设备,提倡低碳绿色生活;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补偿,通常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植3棵树来补偿。

(来自生态环境部公众号《如何计算碳足迹》,2021年10月5日)

1.在收集整理“低碳知识”相关资料时,小明和小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依据上述材料把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目标峰值,根本不用等到2030年啊。
小文:我觉得你的理解有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原来如此,所以只有先“碳达峰”,才会有真正的“碳中和”。不过,实现碳中和更多的是国家行为吧,毕竟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
小文:那你也太小瞧自个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文想在“低碳未来可期”展板专栏中添加一张图片,表达对未来低碳生活的信心,请你在材料三中选出一张图片,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四,在下面海报的相应处算出你的“碳足迹”,并在海报下方写一句宣传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算算你的“碳足迹”

假如你每月用电100度,那么将

排放约_______千克二氧化碳,

需植树约_______棵抵消

但是,如果你

每天节约1度电,可以

减少排放0.997千克二氧化碳

让25瓦的灯泡亮长达40个小时

_______


4.为了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综合上述材料完成任务。
要求:1.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2.字数150字左右。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XX学校学生会

4月15日


2022-12-17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虎,大自然中的一种猛兽,号称百兽之王、山兽之君。它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的崇拜,也曾被一些少数民族当作图腾,是勇猛、威严、正义的象征。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气候的变化等原因,虎的族群已大大减少,有些虎种已经灭绝,虎已成为珍稀动物,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保护。

(选自《解放军报》2022.1.29,有删改)


【材料二】

从现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有不少影响深远、具有历史标志性的虎文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可能是1987年在河南津阳出土的用蚌壳拼制的龙虎图案,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玉器中,不乏玉虎件。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老虎,反映了古人对虎的崇拜、敬畏和喜爱。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上来看,老虎是军事权力和战斗力的象征。虎自古以来代表着勇士和军人的剥悍、威武和坚强,如历史上有虎赏将军”“熊虎之士”“五虎大将等称谓。在用兵或武器上常有与老虎有关内容,如在青铜钱、戈等兵器上常可见虎纹饰。特别是大家熟知的古代兵符,做成老虎状,因而被称为虎符。虎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半,其背面刻有铭文,验证时需两半勘合,方可调兵遣将。现陕西博物馆藏有一枚战国时期的秦代错金杜字铜虎符,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钢虎符。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中,其中一计为调虎离山计;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武官穿着的服装往往绘制有虎的图案。

(选自《科普时报》2022年01月22日)


【材料三】

在南京博物院正在举办的庆嘉年十二生肖文化专展上,一双小巧的虎头鞋颇为引人注目。虎头鞋,顾名思义,其鞋头呈虎头模样,鞋面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虎头鞋做工复杂,小小的虎头上就采用了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老虎的嘴、眉毛、鼻子、眼睛等处均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出老虎的威猛姿态。

虎头鞋不仅仅是工艺品、日用品,更是包含着民俗趣味的吉祥物,古人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小孩子满周岁或者生日时要穿虎头鞋。民间认为,这样可以为孩子辟邪,保佑娃娃们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虎头鞋是重要的民俗物品,也反映了老虎的民俗学价值,尤其是在端午节民俗中,老虎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此时已接近盛夏,气候炎热,蚊蝇活跃,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人们尤其是小孩子容易受到以娱蚣、壁虎、蝎子、蜘妹、蛇等五毒为代表的各种毒物的侵害。古人想到了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希望借助它的神力,使孩子们免受毒虫侵扰。具体的做法是,给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披老虎被,这一民俗在江苏各地普遍存在影响深远。

(选自《新华日报》2022.1.28,有删改)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的崇拜,甚至被一些少数民族当作图腾,是因为它号称百兽之王,勇猛、威严、正义。
B.考古出土的虎符是古代军事中调兵遣将的令牌,只有将被劈为两半的虎符合并使用,才可发挥效用。
C.虎头鞋为工艺品,上色、做工、形象勾画等都有其特别的讲究,意在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虎在民俗文化中被赋予辟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其中“虎头鞋”“虎头被”被广泛应用到日常。
2.【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目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具体解释何为“虎符”。
4.今年是农历壬寅年,欣逢虎年,各式各样的老虎产品纷纷出现。请结合材料,概括【材料四】的图案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2023-04-10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