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89 题号:1890364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拿金箍棒、身着宇航服,乐高悟空小侠系列又展开太空探索之旅。这款以《西游记》为灵感的玩具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首发,呈现出海外玩具巨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行进式挖掘和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

据了解,丹麦乐高集团已连续四年在进博会首发中国文化新品,此次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新品发布。与悟空小侠太空探索套装一同首发的,还有乐高新春习俗套装和乐高冰上新春套装等几款致敬中国文化的新品。集团希望拥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经典故事,通过乐高积木演绎,传递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

作为童话王国丹麦诞生的品牌,从美人鱼到马里奥,乐高曾演绎过无数各地儿童喜爱的人气角色。不过,以中国经典名著为灵感设计玩具,悟空小侠还是头一个。乐高集团高级设计师温笑东反馈:海外消费者已经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看《西游记》的书了。

(摘编自黄启哲《乐高爱上<西游记>,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因汉字元素而如虎添翼

据了解,2022年冬奥会会徽设计征集组共收到设计方案4506件,数量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征集的2.2倍。两幅会徽均包括奥运标志、运动项目及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互为补充、寓意深远。的上半部分刚劲曲折,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会徽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冬梦”“飞跃会徽堪称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现代艺术的抽象风格,互为肌理,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摘编自郑梦娟《冬奥会里的中文创意》)


【材料三】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近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共同举办主题为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的品茶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总裁洪博、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克拉默特、意大利副外长塞雷尼、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广德福、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等出席活动。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弘扬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天的活动现场准备了龙井绿茶、英德红茶、云南普洱茶等。碧草蓝天的映衬下,茶艺师温茶、冲泡、分茶、敬茶,每款茶都别具特色,茶汤茶色各有不同。嘉宾们品味、分享茶文化魅力、并就各国特色茶种和国际茶产业发展进行了交流。活动现场还穿插了古筝、舞蹈等表演。袅袅音乐间,交流互动,意蕴深远。

千百年来,茶从中国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意义重大。广德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4日)

1.阅读三则材料,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加点的词“如虎添翼”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材料三】画线句子作用是什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西游记》为灵感的玩具在全球首发,这是乐高集团在进博会第一次发布中国文化新品,将中国经典故事通过积木演绎,传递给全球的消费者。
B.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各种元素互为肌理,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C.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意义重大。
D.材料三报道了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共同举办的“茶和世界,共品共享”品茶活动盛况,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资料一】

2022年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到来之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青少年溺水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截至2022年上半年,多起新闻报道不减反增,青少年群体溺水事故频发。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

《报告》指出,河道为近5年溺水高发地,且溺亡率高达91.6%,12-16岁的青少年占据近四成。具备自主判断力的青少年为何频频出现溺水?青少年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多具有自我表现力,对未知领域也存在探索欲望;然而技能与经验的相对匮乏,使其难以准确预估水域状况,以及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使得未知水域发生危险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与家人亲友作伴以及处于相对安全的室内环境中,容易降低自身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未能树立完善的安全意识体系,这些由自身心理所造成的隐患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意外。

一人发生溺水、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的现象近年屡次发生,“学生救学生”的高危行为会让更多人陷入险境,造成“一人落水多人罹难”的恶性事故。

(选自《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有删减)

【资料二】

(选自《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资料三】

图3:“后仰式”溺水自救步骤

谨防溺水安全一“夏”!温州应急抖音直播“防溺水”

针对夏季溺水事件频发,8月7日上午10,点,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在乐清市东漈开展“夏季防溺水主题”抖音直播活动,提高全民防溺水意识。

直播活动现场,邀请了专业防溺水讲解专家对近期溺水案例以及防溺水常识、急救知识等进行简单的传授和讲解。同时,活动也邀请了4位志愿者现场模拟落水情况,对网络上流传比较广泛的两种自救方法:水母漂和后仰保持呼吸进行测试。

本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到5.6万,现场也是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

(选自温视有话直说栏目,有删减)

1.对照资料夹的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为40%。
B.河道为近5年溺水高发地,且溺亡率高达91.6%,小学生、初高中学生占据近四成。
C.对未知领域存在探索欲望,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低等是造成青少年频频出现溺水现象的主要原因。
D.一人发生溺水、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现象近年屡次发生,从青少年群体溺水占比统计图中可以得知随着群体救助人数增加,溺亡占比逐渐下降。
2.你从材料二的图1:“青少年溺水”媒体热度调查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阅读下面对话,结合三则资料,如果你是小语,你会怎么劝说呢?

小语说:我认为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            
2022-11-15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编导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又如舞台布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材料二: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宽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材料三: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民族文化也决定了色彩审美。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千里江山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是青绿,舞剧《只此青绿》也以青绿为贯穿始终的意象。
B.《千里江山图》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
C.《千里江山图》是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D.《千里江山图》以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此青绿》的舞者具有端雅沉静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意趣。
B.《只此青绿》全剧舞美设计仅采用青绿两色,就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C.《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
D.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对中华民族偏爱青色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生理基础使我们更偏向于青色。
B.生产方式影响了民族色彩审美,形成我们对青色的认同感、亲近感。
C.青色既符合传统审美,又符合现代精神需求。
D.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所以中华民族偏爱青色。
4.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2-11-25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4月16日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数字阅读产业的现状、特点以及趋势。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增长率达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增长率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与此同时,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去年减少2.6本。

2020年用户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为79.3分钟,有声阅读时长为62.8分钟,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儿童也成为阅读的重要用户,儿童数字阅读付费用户规模增速56.5%,日均数字阅读时长29分钟,每晚20﹣22点是儿童数字阅读的高峰

(摘自人民网)

【材料二】

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与数字化阅读相关的图表如下:

(摘自“传媒”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借助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电子终端工具,以及各种数据库、在线教育、电子书包等新兴数字出版平台浏览信息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一些人士对于“碎片化阅读”忧虑之甚,认为读者在相对较短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所谓“阅读”,以及浏览微博、短信等零碎的、片段化的内容,“不易形成系统的、深度的知识体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是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变迁的必然结果。

其实,碎片化阅读的语境,是相对于长达千余年的纸本阅读方式而言的。当前,有些人对文字内容缺乏整体性阅读及系统性理解,阅读注意力不够集中,乃至难以进入深度思考、有所创新的佳境。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曾提出“左书右网,前语后文”及“开卷读书,启屏求知”等阅读方法论建议:“网络的普及,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书的出现,拓宽了书的范围,丰富了书的形式,让每一个热爱文字和书籍的人,更多了一种选择。阅读的本质,在于阅读内容,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是对内容的阅读。”全民阅读推广名师之一、知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也提出,“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不妨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电子阅读器上,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挤出空闲时间读些纸书”。他认为,一个成熟的“阅读社会”,应该“善待一切阅读方式,坚守人类阅读认知规律,推动传统阅读与新兴阅读(方式)的融合”,让人们愿意将“读文读图”“看屏看书”视为现代化的“快乐生活”方式之一,以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摘自人民论坛网)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和用户规模相较前一年增幅不大。
B.近两年来,我国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
C.我国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显现出人群比例随年龄增长递减的趋势。
D.纸质阅读、数字阅读,都是对内容的阅读,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2.材料一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数字阅读”的主要特点。
2023-05-16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