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4 题号:19091958
阅读下面文章选段,完成小题。

【甲】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乙】

①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乙文都是事理说明文,甲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乙文说明对象是大陆漂移的理论。
B.从欧阳修《戏答元珍》的诗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印证了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的来临,
C.甲、乙文都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遵循人的普遍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D.乙文运用了设问,在一问一答间直接说明了恐龙化石出现在南极与大陆漂移有因果关系。
2.阅读文中(A)(B)画线句中的加点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仔细阅读小贴士的内容,结合甲文内容,举例具体分析。
[小贴士]变化连缀:说明对象或特征繁多时,表述既要自然连缀,又要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关联词语的递进连缀和总起句的有意变化。

【知识点】 说明文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刷脸支付”不再遥远》,完成后面小题

“刷脸支付”不再遥远

①在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举起手机,通过支付宝“刷脸支付”购买了一款纪念邮票。这是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的首个产品雏形。

②马云展示的技术是由蚂蚁金服和北京旷视科技旗下的Face+Financial平台合作研发的,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③人脸识别准确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_____%,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约为_____%。作为世界领先的人脸识别平台,Face++Financial人脸识别技术在LFW国际公开测试中达到了99.5%的准确率。同时,运用交互式指令+连续性判定+3D判定技术,人脸识别防伪攻击的能力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④在蚂蚁金服内部,有一支名为“柒车间”的专职研究生物识别技术的团队,该团队高级技术专家张洁介绍,人脸识别准确率之所以能够高于人眼,主要在于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

⑤此前人脸识别一个大的技术难点,就是如何防伪造,比如防止用照片或视频代替真人。目前,蚂蚁金服研究了基于场景的活体监测,已经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人脸照片和人脸视频蒙混过关。

⑥而对于时下流行的整容技术,比如圆脸整成锥子脸、单眼皮变成双眼皮,电脑又该怎么办?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千目表示,局部整容不是特别明显的,识别系统还是可以综合人脸基本的五官比例、角度等特征进行识别,但如果脸形变化特别大,识别起来确实有难度。

⑦对于肉眼都很难识别的双胞胎,刷脸识别的难度就更高了。李千目说,刷脸系统暂时还不能识别长相一致的双胞胎。不过,只要采集到足够多的人脸样本,研究双胞胎之间的相关特征,让电脑训练、学习,未来也一定能有所突破。

⑧蚂蚁金服方面表示,自己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热衷,最主要是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作相应的技术储备,目前相关的具体产品正在筹 备中。

⑨世界顶尖的科技企业近年都着力研究生物识别,比如苹果推出指纹识别touchID,三星也已开始试水人脸解锁,支付宝此前也推出过指纹支付。“偷不走”的用户生物特征未来很可能将取代密码,成为主流的身份验证方式。未来很多需要用户亲自到场办理的业务,也有可能只需要在电脑或手机前“刷个脸”,即可快速验明“真身”,不必再寻找网点,排队耗时。

⑩虽然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蚂蚁金服还未给出明确答案,但不难想像,如果人脸识别获得各监管机构的认可,那么像刷脸支付一类的互联网金融应用,都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5年05期

1.结合文意给“刷脸支付”下定义。
2.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刷脸系统暂时还不能识别长相一致的双胞胎。
B.识别系统对局部整容不明显的,还是可以综合人脸的基本特征进行识别。
C.计算机人脸识别准确率高出人眼,完全在于它可以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
D.Face+Financial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018-05-20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四合院

①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它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

②北京的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的面貌。

③什么是四合院呢?在一个方正的区域内,由东、南、西、北房屋所围合的院落就叫四合院。按照四合院的规制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等,更高规制的还有五进院。简单地说,一进院就是一个口字形,二进院是一个日字形,三进院就是目字形,以此类推。标准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建造按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还是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是四合院的规制,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合。

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设计很讲究。大门都不开在正中,除了是受当时思想的影响外,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⑤四合院的布局遵从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还会设有一面影壁,这也使得外来人无法看清院内情况。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心理和伦理传统。

⑥四合院的宅门、雕饰等细节考究,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强的宅门,一目了然。有品级的官宦宅为王府大门(细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广亮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在《大清会典》中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灰墙黛瓦,上面的装饰只要不僭越,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如四合院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吉祥花木、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这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精神理念。

⑦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转角处的游廊连接,从空中鸟瞰就像一个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一家四世同堂,互不干扰,各自有独立空间,生活其乐融融。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就曾这样描述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自生自长的几棵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可见,四合院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注:【僭 jiàn越】超越本分,冒着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

(取材于倪翀的文章)

1.阅读第②~⑦段,根据北京四合院的特点补充横线处内容。
北京四合院具有①_________________、规制多样、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细节考究、环境宜居的特点。
2.结合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请你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结合第⑦段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说明四合院环境宜居的特点的。
4.结合文章内容和你对下列图案的理解,说说哪一幅适合作为四合院门楣砖雕图案。
       
(一)梅兰竹菊图       (二)牡丹花开图
2023-09-01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现代文阅读【满分15分】
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抵御其污染呢?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③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⑤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⑥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⑦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                           第一要少开车,堵车就熄火。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司机本身,特别是长时间堵车、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尾气危害更大。所以长时间堵车时最好熄火,尽量少开窗。第二应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噁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第三是减少外出。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第四不在室内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可以养点花花草草;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1.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在第⑧段划线处加一句合适的话,使上下文连贯。
答:                                                                         
2.阅读④⑤⑥三个段落,分点概括PM2.5对人体的危害。
答:                                                                         
3.第⑦段中加点的“可能”“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能否换成“它的直径很小”,为什么?
答: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下列案例中李先生的做法有哪些地方不恰当。
【案例】李先生患有贫血,为增强体质,他注意锻炼身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遇到多雾天气,也会驾车到城郊去爬山。有时遇到拥堵,他也从不熄火。有雾的时候,他就在街上买个普通口罩戴着爬山。
答:                                                                         
2019-01-30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