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7 题号:1946590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清山担担人

刘力

①去过三清山的人,都记得女神峰、巨蟒峰、三龙出海……三清山钟灵毓秀,清幽天下。距第一次登三清山已过了三十多年,数次领略奇观,不经意间,心底留下了一份特别的印记:那就是常年行走在大山里的三清山担担人,那些挑着物资送至山上各个角落的人们。

②担担曾是三清山红火的行当,担担人很多。我认识的老钟自幼担担,一担四十年,直到担不动了,才在山下开了间餐馆。近年来,交通条件好了,担担队伍渐渐少了。为了把这古老的行当保留下来,老钟组织了一支担担小队,还开通了在线下单服务。如今的老钟已是山间名人,当地人说他自编减压挑担舞,担担也能当网红。老树发新芽,网络技术赋予了担担人新的内涵。最近一次游三清山,在山路旁一间生意红火的餐馆,我第三次见到老钟。他说,几十年了,脚板已经与土地密不可分,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侄子在担担小队担担。你是文化人,能不能写写三清山,写写新农村?如今的日子好着哩!老钟对我说。担不动了,才开了个小店,就两桌,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游客路过可在这里憩憩脚、喝口水,不要钱。

③老钟领我到屋中。屋里有他挑破的几副担子,还有穿过的红马褂。老钟摸着这些物品,看得出他心中的不舍,那是他一生执业的纪念品。望着上山的路,他笑着说:还有不通缆车的角落,还是需要担担人。山里有需要,可用手机精准下单。我这个老头还想挑几个来回,还想当导游,还想与天南地北的游客聊天……看着凝神的老钟,我忽然有种冲动,想把他几十年担担的身影记录下来。哼着担担的号子,老钟取出了自酿的米酒,取了长凳,邀我同坐。我们聊起了许久前的两次见面。

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湫天,我慕名来到三清山下。景区尚未开发,更无索道,自恃年轻的我拾级而上,两小时不到便气喘吁吁,望峰兴叹。正在这时,一阵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歌声由远及近,一位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来到身边,头戴遮阳帽,身穿红马褂,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担子随脚步晃悠,神情轻松。怎么不走了?一起走吧。就这样,我认识了他,三清山担担人小钟。三清山担担人早晨6点出发,往山上送粮草,登千余米高峰。八小时往返,每天可挣五十元,那个时候这个收入挺高。小钟家里五代担担人,他自小便跟着担,春夏秋冬、寒暑风雨从无间断,那时已担了六年担。累不?”“习惯了,不干活还觉得少了什么。一路走一路聊,他指着远处告诉我,那是天狗望月,那是生死相依……他说,游人时常与他结伴,一路欢声笑语,还有不少合影。小钟的快乐感染着从不相识到相识的游客。同路行同快乐,游客快乐我幸福,小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⑤十五年后,第二次登三清山,同伴约坐索道,我却执意迈步而上,期许能遇到小钟。他也人近中年,还在干担担营生吗?许是缘分,在一处驿站,店主说:老钟今天来,快了。半个小时不到,果然见到了他。他结实了许多,皮肤更黑了,脸上爬上了些许皱纹,还穿马褂,换了草帽。他依然快乐地对我说:怎么不走了?一块走。这话听起来太熟悉。一路走一路聊,他结婚后有了两个娃,都上学了。他依旧边走边解说,中年的他,挑担伴歌依旧踏实,只是步伐比年轻时缓了点,说到三清山的开发,游客日多,便全身是劲。到达营地,他请我在石凳上小坐,毛巾擦汗、草帽打扇、兴冲冲地给我唱山歌。歌词没听明白几句,却引杂了我先到的同伴,老钟站中间,我们合了张影。

⑥又是十几年过去。三见老钟,那些山歌调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尽管歌词记不清或从来就没有听清晰过。看看眼前朴实憨厚而快乐的老钟,我忽然觉得,三清山的美里有属于老钟的一份,他用扁担丰满了人们对三清山的印象。

(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次数时间三清山的情况担担行业的情况
第一次景区未开发,没有索道非常红火
第二次十五年后游客日多,干劲十足
第三次现在交通条件好了
2.文中多次写到“山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老树发新芽,网络技术赋予了担担人新的内涵。(请从修辞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
(2)一位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来到身边,头戴遮阳帽,身穿红马褂,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担子随脚步晃悠,神情轻松。(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
4.文中多次写到老钟是快乐的。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老钟的快乐的理解。
【链接材料】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瓷

①母亲去世前,把家中一切都交代好了,包括她的那些坛坛罐罐,杯杯盏盏。

②有三个小陶罐,平时也没见她用过。她说,是从一家小店淘的,正好三个,本就打算给我们姐妹仨一人一个,留个念想。说这些时,她已经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我和妹妹把小罐拿到床前,母亲看到,眼睛一下子发光,挣扎着坐了起来。我明白她的意思,把陶罐凑近些。她抚摸着,轻拍着,说罐体上的彩绘漂亮,挂的釉厚如脂,大小也合适,连盖子盖得严实都是罐的优点。我们克制忧伤,假装很开心地附和着。

③母亲一生节俭,买陶瓷却很大方,有事没事总会去一些她心仪的店里逛逛。小县城没有时尚家居店,母亲逛的无非就是菜市场和超市,那些地方,坛坛罐罐、杯盆碗盏最不缺。每次去,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拿起、轻敲、放下,有时还迎着光转动着察看,菜场里的小老板,多被母亲貌似专业的举止唬得不敢多言。

④在厨房的柜子里,母亲的陶瓷器皿占了半壁江山。可是,她搬回家的陶瓷用品,并没有什么档次可言,包括几元钱一只的,纯陶土烧制的复古瓦碟,她也当作宝般,买回几只。

⑤母亲每买一件“宝贝”,总会欣喜地拿出来展示,说哪儿哪儿都好。若你稍微投以关注的目光,她甚至拿到你耳边,轻叩,“你听,你听。”母亲是有陶瓷情结的,这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我的外公。

⑥外公在母亲九岁时就离世了。听母亲说,外公一年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外面走村串户,做陶瓷买卖。他就用一根扁担,几根麻绳苦生活。外公每次都到景德镇进一些家用陶瓷用品,然后用扁担挑着一路返家一路卖,赚取差价。外公一路上艰辛万分,省吃俭用,遇到村子,便寻一户借宿,打个地铺,自己做饭。然后以此村为中心,在附近几个村子跑上几天,销出去一批货,再接着上路。等回到家,他又会不辞劳苦地给母亲讲解手中剩下的每一件陶瓷的特点及鉴别方法,讲景德镇那个“陶瓷之都”的故事……

⑦母亲总是遗憾外公走得太早,不论什么场景,不论闲聊何事,只要提及外公,母亲的眼神瞬间会黯淡下去,目光朝着一个虚无的方向,仿佛再一次看到父亲疲惫的身影,父亲仍然拿起一件件陶瓷对着她轻叩,对着她讲解。

⑧在母亲的叙说中,那个我后来常去的村庄浮现在脑中,慢慢又定格成一幅画面:一个小女孩,常常站在通向村外的路口,期盼着父亲的身影。一次次失望,一回回转身。突然一天,当远处的身影再一次清晰时,女孩喊叫着、雀跃着迎上去。

⑨外出数月,并不是趟趟都能挣到钱。母亲说,从父亲蹒跚的脚步,就知担子中的余货多与少。但是,父亲能回来,比什么都好,父亲带来了外面新奇的世界,而那个叫“景德镇”的地方,就是她心中向往的远方……以为日子就在这一次次的守望中度过,以为长大后,父亲就能兑现承诺,带她去景德镇的,可是,所有的“以为”,在母亲九岁那年化成了泡影。

⑩母亲在晚年,不止一次地和我们提出,有空去下景德镇,她还笑着说,如果去了,一定会花很多钱的,还让我们不要拦着她。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去成。 A  

⑪去年冬,我用母亲给我的小陶罐腌一些小萝卜头。这只小罐,广口粗瓷,模样敦厚,只是出自普通工匠的窑品,却被一位老太太临终前,作为宝贝样传到了女儿手中一人世间,有许多的爱,细细品咂,除了温情,还有辛酸。

(原文有删改)

1.选文②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⑥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⑧⑨两段,体会凝结在“母亲瓷”上的情感,并概括出来。
4.小明想把下面的这段话写在选文⑩段的A处,你觉得有必要吗?说明理由。

母亲还常常唠叨起家中的一个鱼盘,一条胖头鱼卧在盘底,活灵活现,谁见都眼热。当年外祖父把它从景德镇带回,家里人都非常珍惜,舍不得用,准备传给舅舅。后来被一户外姓人家“顺”走,不知所终。每当说起此事,母亲总要叹息很久。

2023-07-16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自谋出路的树

麦伽

①好希望我家再多几棵蓝花楹树啊。蓝花楹那么美,春天里,满树紫云,氤氲旖旎,哪能仅仅一棵就够呢。我家后院,偏偏就一棵蓝花楹树。而且,这棵树还总是歪着脖子。

②也不只是歪着脖子。刚从泥地里钻出来,它就往邪路上长。说得不好听点,它真是从脚后跟开始,就已经铁下心走上旁门左道。

③它那歪脖子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的躯干,被时不时来鸡窝里偷食的袋貂当作栈道,轻易就从邻居家的后花园暗渡陈仓,翻入我家后花园。继而登堂入鸡舍,不掏分文,大吃大喝。

该树实在可恨。它若年幼,我会在其主干下撑根粗壮柱子,逼着它往栋梁之才的方向健康成长。但是,这棵蓝花楹树是前屋主栽种的,壮实得让我无可奈何。甚至,我猜想着,在前屋主建房子之前,它大概就在此落地生根了吧?它那身材,比我的腰还粗壮。显然,已经与它短兵相接过的春雨秋风,少则它也见识过二十余载了。

⑤因为歪,横看竖看都不顺眼。我又没胆偷偷将它一锯了之——私自砍伐树木,哪怕是种在自家院子里,那也是违法的。

⑥说起来,我也挺佩服这棵树那么歪,比45度还歪,竟能做到不摔倒在地。对于树来说,身子是歪的,根是正的,就足以稳如泰山。就算根不正,甚至东倒西歪,那也不怕,只需根扎得足够深,也就够了。

⑦我家这棵蓝花楹树,之所以歪着身子长,会不会是一种无奈之下,自行琢磨出来的绝地生存之道呢?因为,那棵蓝花楹树的正上方,是两棵高大强壮、枝繁叶茂、对它来说简直是遮天蔽日的柏树。

⑧这两棵柏树,都至少有15米的身高,光是每年落在我家车库顶上的枯枝败叶,用一辆五十铃车的拖斗也装载不完。

⑨假如人群中的小弟,能有个大哥罩着,日子自然会轻易许多。但,若是一棵树头顶上有个实力强大的老大哥罩着,日子就太难过了。要阳光没阳光,要雨露没雨露,简直比没爹没妈的孤儿还惨。

⑩如果能到我家后花园来看一眼,你就会发现,那两棵参天的大柏树下,连杂草都没兴趣长出来。而那两棵参天大柏树,是后邻家的。

可蓝花楹树不是杂草,它既有骨气又有智慧。我猜,它被前房主栽下后,抬头一瞧,发现形势不对,看不到阳光雨露,也无法仰望星空,就赶紧另谋出路了。

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就这么长啊长,最后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我家这棵歪着身子、挣扎着成长的蓝花楹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足以把我们家后院,以及后邻家的院子,都明亮得如同塞满整个蓝紫色海洋。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谁能不说它满满的正能量呢!

(选自《意林》2022年5月下半月刊,有删改)

1.请你说说,为什么一开始作者觉得这棵树“可恨”?
2.文中两句划线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请你根据提示,试着加以赏析。
(1)说得不好听点,它真是从脚后跟开始,就已经铁下心走上旁门左道。(从修辞角度赏析)
(2)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着身子,瞅准空子,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3.文章写蓝花楹树,却花了很多笔墨写邻居家的两棵柏树,你认为有何作用?
4.本文蓝花楹树的形象让你联想到《一颗小桃树》,请结合两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2022-05-18更新 | 3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②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 a 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宇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 b     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③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 c 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 d ,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 e

④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⑤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1.依次填入选文abcde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晶莹   隐约   如水   辉映   碧绿
B.碧绿   隐约   辉映   如水   晶莹
C.如水   辉映   隐约   碧绿   晶莹
D.碧绿   辉映   隐约   如水   晶莹
2.对选文描绘到的丽江的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的恬淡B.古城夜的五彩斑斓
C.旷野的宁谧澄澈D.人世的沧桑巨变
3.对选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行文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展现了这滴水的一段奇幻生命旅程,展现了作者的情感。
B.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既让这滴水显得欢快,又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和深厚的印象。
C.选文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想、但、确实、被”的运用着力刻画了这滴水调皮可爱的形象。
D.文末这滴水“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增强了选文的气势,意境大开。
2019-08-09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