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1949679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先生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一盆一盆抬进屋,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⑤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⑥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回忆了老舍先生生活中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刮风下雨,一盆一盆抬进屋,是一身热汗。(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句子)
3.文章题为“老舍先生”,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齐白石老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有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一段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第④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2017-11-27更新 | 2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秋天的怀念》,回答各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023-10-15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大姨的市井和江湖

①小时候,我有个误解,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她说起话来,既有强势的观点输出,又有有趣的故事支撑,利索、泼辣、幽默的大姨总能把事儿说得都是她的理儿。在我们孩子听来,就没有大姨摆不平的事。

②大姨是火车列车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她带领的车组很团结,人际关系特别好。回到娘家的大姨是最风光的,当她大着嗓门中气十足地吹牛时,舅舅家的表妹丫丫会习惯性地捣蛋:“你上次明明说他把你气得两天吃不下饭,咋这回变成了你把他给说得不吭气了?”“上次你说姑父扯着你头发,这次咋变成你要把姑父的腿给卸了?”大姨吼一声:“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小心我把你腿卸了!”丫丫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的孩子,把大姨流光溢彩的故事戳得四处漏风。

③后来听姥姥说,在她的几个子女里,其实大姨最不容易。大姨夫下岗后,大姨要养活一家四口还有公婆、大伯、小姑等共计七八口人……辛苦可想而知。而大姨的工作,和所有职场一样布满荆棘.并没有她展现出的那么光鲜与祥和。我妈无意中感慨大姨工作太辛苦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有时候彻夜工作,“也就是你大姨,一般人还真吃不了那个苦”。大姨的个子才1.5米,她的下属有很多1.8米的小伙子,刚当上列车长的时候,她没少跟下属们过招。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大姨吃过亏,也震慑住过他们,但更多的时候,她是用身先士卒来带动、感染他们。每个年节,从没见过大姨在家,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替某个下属顶班。同事遇到刁难,大姨第一反应是扑上去帮着圆场子,为下属撑腰,为旅客解决问题。

④大姨做的是最市井的工作,每天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既提供服务,又要进行管理,直脾气的人搞不定,弯肠子的人也理不清,不够真诚的话会被投诉,没点儿泼辣劲儿会被欺负,所以得有些混不吝.还得有些幽默感。用她同事的话说:“你大姨这人,大气!特别能扛事儿。”我那当教授的大舅评价她:“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如此这般,大姨的同事们最终被她折服,她的团队充满凝聚力,也生发出了近乎手足情感的深情厚谊。

⑤大姨每次回娘家讲她遇到的奇人异事,都会惹得全家笑半天。她其实隐去了其中艰难的部分,她用这些故事来鼓舞自己,娱乐家人。说得多了,好像她就变成了奥特曼,没有她打不了的怪兽。其实大姨的吹牛不过是个释放压力的过程,她一次次地复述和生活过招的经历,强调那些过关斩将的成功,来对那些败走麦城的憋屈进行覆盖和遗忘。有那么多老的小的要照顾,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她不得不挑起担子,把自己练得皮糙肉厚、三头六臂。

⑥然而,生活不断试探大姨的吃苦底线。女儿静静工作了,表弟上大学了,大姨刚刚松口气,可刚生完孩子的静静就得恶疾离世了。知道这个噩耗时,我们都被吓到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让大姨少些疼痛。面对这沉痛的打击,大姨只说:“静说,让我不要伤心,带好她的女儿,就当把她重新养大一次。”

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从那以后,大姨还是大姨,坚韧、平和地带着外孙女生活。只是在家庭聚会上,大姨的嗓门不弄大。不是因为大姨不再自信,而是生活向前奔跑,我们都觉得有点儿跟不上,更何况大姨。他们的标准在我们的世界完全行不通了,他们拿着古老的尺子和过时的小红花,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当大姨发现她不能再给小辈指导,不再有建设性意见可提,就非常知趣地缄口不语了。

⑧我们和大姨的联系,就剩下微信朋友圈。我和亲戚们的每一条微信朋友圈,她都点赞,但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点赞的。她是在照顾完外孙女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认真为她浏览过的内容点赞。在微信朋友圈里,小辈们展示着滤镜下的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貌似异曲同工。大姨对这些“虚假”报以最大的慈悲与宽厚,对每个人的状态报以真挚的好奇和欣赏。

⑨毕竟,当年大姨沐浴着满天星光走向她负责的那辆列车时,没有谁比她明白,在人生的列车上,每个人都是旅客,他们展示出的只是表象,那些荣光背后用汗水和泪水浸泡出来的经历,才是真实的自己。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以为大姨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干的女人”是个误解?请简要概括。
2.文章③至⑥段记叙了大姨的工作和生活,请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如何理解文章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大姨从来不会和生活撕破脸,她不是不敏感,只是在生活一轮又一轮的暴击中,她的心被撑大了”?
4.文章第⑧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小辈们的微信朋友圈展示生活给亲朋看和大姨当初回娘家吹牛的目的异曲同工?
2023-07-01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