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1986178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天的树

马亚伟

①去郊外,迎面看到一棵落光了叶子的白杨树。这棵大树生长在城乡接合地带,像界碑一样矗立着。树的东面就是千里沃野,广袤的自然与喧嚣的城市仅仅一树之隔。

②这棵树我见过,春夏之际,它高大蓊郁,密不透风的枝叶撑起一顶绿色的大伞,村里的村民有时会到树下纳凉。这棵大树太粗了,粗得让人想到它的根在地底下盘根错节的样子,它的根须一定是庞大到无以复加。城市的版图好几次扩张,都止于它的脚下。

仰望这棵树,我不由得凛然一惊。我第一次注意到它落光了叶子的样子。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词——风骨。是的,朔风凛冽中,它就那么有风骨地站立着。它褪去了春夏季雍容的华服,坦露出健壮坚硬的骨骼。它不再用宽大的叶子歌唱春花秋月,而是用寒风中的长吟来诵读冬的诗篇。它置身旷野,仿佛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你看它多么胸有成竹,它知道风刀霜剑将会来袭,大军即将压境,它不慌不忙地抖落了最后一片枯叶,准备迎接一场史诗般壮烈的战役。

④它要迎战冬天了。它擎起手臂,屹立在北方的原野上,撑起一方天地,无惧无畏,坚强隐忍。一场霜冻,让世界陷入寒冷之中,生灵们心惊胆战地躲了起来,可是它没有丝毫畏惧。风声呼啸,它却在寒风中唱起欢歌,显出慷慨豪迈的气概。它的枝杈直指高空,像是必胜的手势。狂风一次次吹响号角,它依旧是威风凛凛的样子,欢乐地投入战斗。因为有它,冬天并不显得萧条冷寂。它傲然挺立,昂扬向上,张开手臂与遥远的阳光紧紧相握。有一两只麻雀飞过枝头,它也友好地打着招呼。它在乐观地迎战,胜利一定是属于它的。

⑤冬天的树,是大自然中真正的智者。它历经风霜,看尽人世沧桑,修炼出一颗豁达淡然的心。它卓然独立,多少岁月浮沉都从它眼底飘过。不管有多少地动山摇的变迁,它都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与蓝天大地为友,胸怀博大得能够装得下春夏秋冬,性情坚毅得能够承受住风雪霜寒。没有什么能让它弯下腰来,也没有什么能够撼动它。 自然界的一切痛击来袭时,它都会豪壮地一饮而尽,毫不畏惧。

⑥冬天的树直指高空, 它无言地昭示着人们:         

⑦一棵树,只有经历过无数个冬天,才能牢牢地扎根于大地,昂然挺立。


佳作欣赏课上,老师推荐阅读马亚伟的散文《冬天的树》,请你读后完成以下任务。
(1)整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一棵白杨树在冬天迎风傲雪的情态,表达了人生要有_____、有_____的主旨。
(2)文中第③段写道“仰望这棵树,我不由得凛然一惊”,请你结合③④段说说作者“惊”的原因。
(3)请在选文第⑥段空白处补写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80字)
20-21八年级上·山西大同·期末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盖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景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入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挂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截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段子,时间久远,段子已经很模糊,但大意还记得:每个裁缝都会留下布头。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① 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 ):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
(2)内容:
2.第③段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请根据文意概括出来父亲的绝活。
(1)
(2)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
(3)
(4)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3.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划线句中加点的“从来”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5.如果把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可不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2021-03-29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梅花的哪些特点让作者感受到了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的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表情达意融为一体。
B.文章第③段选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只能手下留情。
C.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D.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指那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高尚的志趣,把梅花当作自身修养的典范。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2020-03-14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病

①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②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③“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④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⑤“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⑥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⑦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⑧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⑨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⑩“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⑪“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⑫“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⑬“父亲!!!父亲!!!”

⑭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⑮“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⑯“父亲!!!”

⑰“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⑱“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⑲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加着重号的词语刻画了陈莲河怎样的形象?)
(2)就买几斤人参,煎汤下去,希望父母多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对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
3.从选文第⑤段看,陈莲河是一个怎样的医生?
4.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批判讽刺之意和对父亲的愧疚怀念之情,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0-02-17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