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991491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包利民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凝视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龇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3.选文第⑤段插入弟弟在网站上创作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构思巧妙,它与课文《驿路梨花》一样,设置了悬念。请找出本文中的一处悬念,并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     
A.选文中的弟弟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自立坚强、宽宏大度、多才多艺的人,很值得学习。
B.选文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的得意与兴奋。
C.选文多次出现的“长风衣”,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D.文末引用弟弟在小说中写的话,传达出弟弟的心声,巧妙地点明本文中心。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重拾希望→②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0-03-16更新 | 2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②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1)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2)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③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④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⑤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

⑥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

⑦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因为父亲不是单纯因为身体寒冷。
B.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曾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一口饭,后来一头栽倒在木筏子上。
C.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完成父亲的遗愿,孙瑞斌在红色博物馆绘声绘色地讲述父亲的故事。
D.被当地农民收集放进红色博物馆的革命战争时期老物件,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2.选文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修辞角度)
(2)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描写角度)
4.请简要概括文本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5.孙瑞斌决定把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出其中三点。
2023-01-04更新 | 1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将军的母亲

①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头,将军率领队伍穿行在太行山中的一片密林中,忽然,林隙间闪过一个身影。对将军来说,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了,多少次想她、念她,在梦中见她,甚至在马背上打个盹儿的工夫,都会走到她的身边。

②只一眨眼工夫,那熟悉的身影已经走上另一条山路。

③将军略微交代了一下,带着几个人拨马赶了过去。马蹄得得,林涛飒飒,很快,便到了那人的近前。那人放下挎着的篮子,转过身来,摇了摇头,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犹如冬天里太行山上的积雪。

④将军跳下马背紧走几步,急急地喊了声:娘!那人是将军的母亲。

⑤母亲居住的阜平县城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开始,母亲在废墟上搭了个棚子,用几块砖垒了个灶,指望着以后再把房子建起来。但是,紧接着日本人便占领了县城,又杀又抢,母亲的儿女都在八路军的队伍里,她不敢再在县城里待下去,就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逃难的路。渐渐,人走散了,母亲开始独自在大山里流浪……春去秋来,风霜雪雨,真想象不出母亲每一天是怎样熬过来的,在太行山中段,每一条山路几乎都留有母亲的足迹。

⑥遇到也在流浪的乡亲一起说话,一起歇脚,母亲从来不说自己的儿子是位抗日将领,只是夜宿在残破的寒窑或冰冷的山洞里时,才凑着一把火,想象儿子的模样……动荡岁月,国恨家仇,苦日子苦捱,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就这样,母亲在大山里已经流浪了好几个春秋。

⑦八路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太行山扎下了根。消息风一样传遍了山山岭岭,这消息真叫人解气啊!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队伍就在这一带与日寇周旋。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找儿子,但她希望能在哪一天碰见儿子。今天,真的就这么碰上了,但她又闪开了,她担心儿子知道自己在乞讨流浪会难过,会分心,分打日本鬼子的心。

⑧面对母亲,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将母亲那被山风吹乱的鬓发理好。母亲在大山里流浪他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请地方组织帮忙,给母亲找个固定住处。又一想,兵荒马乱,在外流浪乞讨的,难道就你一个人的母亲吗!倭寇不灭,百姓难安,刚萌生的念头又打消了。

⑨临别,将军将自己的干粮袋留给了母亲,其他同志也都解下各自的干粮袋要给母亲留下,将军不允。

⑩将军继续挥师鏖战,母亲继续在山里流浪,直到抗战胜利。

⑪将军姓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被授予上将军衔。

⑫我是在将军家中的客厅里听将军说及这件往事的,那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75年前人类正义的胜利,太行山密林中的那段往事一下子涌上心来。

⑬记得那天我从将军那里回到家中,找出来一盘录音带反复播放,那带子的第一首歌便是《战斗在太行山上》,歌里有这样两句歌词: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⑭将军征战,母亲流浪,这是在那场民族战争中,一位将军和他的母亲所作出的牺牲。对这样的牺牲,现在的不少人可能难以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张扬的不就是这种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伟大精神吗?

⑮这种伟大精神,过去需要,现在更为需要。将军于33年前辞世,母亲辞世还要早。战争岁月曾和将军搭档多年,后来任我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上将,在那位母亲的灵前写下了四个大字:革命母亲

1.下面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原本可以给母亲找个固定住处,但是频繁的征战让他无暇顾及,只能让母亲继续流浪在山里。
B.其他同志要给母亲干粮袋,将军不允,表现出将军公私分明、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C.选文第⑤⑥两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母亲独自在大山流浪的原因。
D.文章选取了作者所听闻的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读起来真切感人。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那人放下挎着的篮子,转过身来,摇了摇头,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犹如冬天里太行山上的积雪。(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将军跳下马背走几步,急急地喊了声:“娘!”(加点字赏析)
3.将军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补齐下表。
时间情感变化
未见母亲时
见到母亲后
与母亲分别后
4.第⑦段中“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找儿子,但她希望能在哪一天碰见儿子。”表现出母亲的矛盾心理,请结合文本说一说,她是怎么想的?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革命母亲”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2023-10-11更新 | 1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