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87 题号:1996411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2.赏析下边的语句。   
⑴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⑵她将豆油在锅里烧热,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请结合加点词赏析)
3.本文末节说,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社戏》一文的末节也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产生这种感觉分别有哪些原因呢?请简要分析。
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结合选文回答问题。
【链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吃腊八粥的情景,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都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吃腊八粥时的心理略有不同。
①选文表现了吃粥时的“激动”和兴奋之情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命年的回想》则表现了吃腊八粥时的______________心理。
14-15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记叙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①新疆众和石河子新材料产业园的车间里,无风、燥热,机器“嗡嗡”运行,间或响起搬重物的呼号声和重物落入液体的声音。

②几十位和赵强国一样打扮的工人,穿戴着隔热面屏、围裙、手套,迎着八九十摄氏度的热浪,将15公斤重的定制普铝铝锭快速从方形加料口扔进精铝电解槽。铝锭很快变成七八百摄氏度的铝液,经过三层电解后,其中的杂质和微量元素被过滤。铝液进入铸造车间,制成高纯度的精铝铝锭,它们闪烁着银色的光泽,被送往下游企业。

③但这还不是赵强国最想要的被称为超高纯铝的产品,“纯度要达到99.999%才行,我们称为5个9.”赵强国说。

④赵强国说的这种超高纯铝,全球每年需求量3000吨左右,是半导体和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此前主要依赖进口。两年前,赵强国带着团队突破了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超高纯铝并实现量产,目前主要在乌鲁木齐的车间生产。石河子的生产园区去年年初开建,等运行趋于平稳后,预计今年年底将超高纯铝的生产任务全部放在石河子园区。

⑤从懵懂入行,到成为技术带头人,赵强国埋头苦干了十几年。自认天赋不高,他硬是凭着能吃苦的劲头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啃下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

⑥赵强国在兰州理工大学读的是冶金工程专业。2011年夏天,赵强国大学毕业后进了企业,分配到研发部门。按规矩,新入职的大学生要先到精铝车间锻炼。

⑦本以为可以坐在实验室、吹着空调搞研发,没想到,上班第一天,赵强国就碰到了一个“下马威”:当时正是7月,最热的时候,车间里平均温度五六十摄氏度,更别提靠近生产设备了。常常是在室外出了一身汗,一进车间,浑身干燥——汗液来不及停留就瞬间被蒸发。戴着隔热面屏,赵强国的脸也被热浪烤得生疼。

⑧没多久,一起入职的4个同事只剩下他一个:一个回老家转了行,两个就地转岗干起了销售——都被这环境吓怕了。

⑨他倔劲儿上来了:我就不走,干本行,还要干出个样子来!

⑩车间使用的三层精炼设备他见都没见过,只能跟着老师傅从了解生产设备开始,边看、边问、边学。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勤学苦练,熟悉了工艺流程,顺利通过了车间的考核。

负责带他的翟进江师傅,带过不少刚进厂的大学生,但对赵强国印象深刻:“这个小伙子不怕吃苦,还勤快,愿意动手动脑,眼里有活儿。”

经过两年一线车间锻炼,赵强国熟悉了工艺流程,这才走进了研发部门。

超高纯铝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但一直只能依赖进口。赵强国所在的企业生产的高纯铝在业界很有名气,但始终没有突破超高纯铝的技术关卡。

“别人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赵强国给自己和团队定了目标。

高纯铝行业有个单位是ppm。普铝铝锭中有很多微量元素,只有微量元素的含量降到一定范围,才可被称为超高纯铝。其中一种关键微量元素的标准是0.1ppm以下,就是千万分之一。而当时国内的工艺水平,只能达到0.5ppm。

2019年,公司决定研发超高纯铝,赵强国带头组成了研发团队——加上他仅有3人。

更换不同的普铝铝锭和不同的电解质反复试验配比,赵强国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99.996%!99.997%!99.998%!

纯度不断提升,已经非常接近超高纯铝了。一边准备开工生产,一边继续试验,赵强国的心里仿佛扯着一根线,忽忽悠悠提得老高,“数据已经如此接近,成功应该就在眼前了吧?”

突然,那根线断了,他的心沉了下去——纯度不但没再往上走,反而扑通掉了一大截。

换了不知多少不同的普铝铝锭,提纯用的电解质也换了两次,依然不行。

“做事情就是要不断努力,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还谈什么追求卓越?”继续寻找新的电解质!再次更换新的电解质后,通过调配参数反复试验,纯度一次比一次高,有希望!

2020年年底的一天,和往常一样,经过三层电解后的铝液被取样化验。当看到报告上出现了5个9时,赵强国一时不敢相信。他双手颤抖着将报告递给团队的其他人:“我没看错吧?我们成功了?”

“没看错,我们成功了!”大家熬红了的眼中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历时一年半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这项试验打破了超高纯铝依赖进口的现状。

今年年初,赵强国所在企业的研发团队通过“定制普铝+三层电解提纯+偏析提纯”的方法,将超高纯铝的纯度又提高了一个9,达到99.9999%,满足了高端半导体生产技术工艺要求。

“在行业内,9是衡量技术先进与否的指标之一,我们接下来还要努力争取更多的9,不断超越自己。”赵强国说。

(选自《人民日报》2022-09-03,作者李亚楠。有删节)

1.赵强国在工作和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3.请品味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赵强国的心里仿佛扯着一根线,忽忽悠悠提得老高,“数据已经如此接近,成功应该就在眼前了吧?”
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5.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选文中,赵强国具有哪些工匠精神?请简要概括。
2023-04-27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给它一个攀爬的理由

张丽钧

①秃的墙,没有看头。便有邻居建议,干脆,咱种些爬山虎吧,不消两年,这墙就全绿了。

爬山虎是一种皮实的植物,很容易活。压条后,叶子打了两天蔫儿,但一场雨过后,打蔫儿的叶子下面就冒出了红褐色的新芽。

③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应该没有悬念了,墙在侧,虎善爬,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④然而不然。爬山虎竟然背弃了那墙,毫无章法地爬了一地。

⑤“怪了!这些爬山虎的‘虎气’哪里去了?怎么跟地瓜秧一个脾性了?”一位邻居诧异地说。

⑥我们请来了生物老师。他告诉我们说,墙面太光滑了,爬山虎卷须上的粘性吸盘无法吸附在上面,要将墙弄成麻面才行。

⑦说干就干。我们借了电钻,开始兴致勃勃地破坏那墙面。

⑧经过小半天的奋战,墙体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又不辞辛苦地拉来水管,冲净了那蒙在爬山虎叶子上的白灰,又将那长长的爬山虎藤条一根根搭到墙上的花窗孔中,然后警告它们道:“这下,你要是还不爬,可就没有理由啦!”

⑨居然,它还是不爬!

⑩生物老师又来了。他挠着头皮说:“可能是原先生出的粘性吸盘已经过性了,也就是说,它们在最适合找到攀附物的时候没能找到攀附物,吸盘就在藤条上干枯了;而藤条顶端嫩芽上新生的吸盘又无力带动那么沉重的一根藤条,所以,这爬山虎就难往上爬了。”

看着匍匐一地的爬山虎,我们万分沮丧。以为只能这样了——新的藤条从根部滋出后,张开眼,欣欣然发现旁侧已有我们殷勤打出的适于攀爬的墙面,于是欢呼着,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而匍匐的藤条只有怨恨地委身地面,看别人飞翔。

清晨,我照例路过那面令人纠结的墙去上班。却见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在那面墙前忙。再仔细看时,我惊叫了起来。——天!那父子俩居然在用透明胶条一根根往墙上粘那藤条他们已经粘了十几根了。丑陋的墙,被漂亮的绿藤装饰出诗意。

我对那父亲说:“你真行啊!太有创意了!”那父亲嘿嘿一笑说:“不是我,是我儿子想出的办法。跟咱们一样,他也在暗暗为这些爬山虎用力啊!看它们实在爬不上去了,他就说‘咱们帮它们爬上去,这样,后长出的藤条借着老藤条往上爬,会更容易些’”。

如今,那面墙已经被深深浅浅的绿所覆盖,大概很少有人想起这一墙爬山虎初始的故事了吧?而我却不能忘怀。每次走到这里,我都忍不住驻足。我思维的卷须上生出一个个小小的吸盘,有自嘲,有自省,有自警,有自励。作为一名教师,我问自己,我是否给了每一株怀有向上热望的爬山虎一个攀爬的理由?当理想的藤条在现实面前怆然仆地,我能否像那个可爱的男孩一样,不沮丧、不懊恼、不怨艾,智慧地拿出自己的补救方案,将一根根自暴自弃的藤条抬举到梦的高度?

1.阅读全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行为所见爬山虎的状态“我”的反应或感受
“我”和邻居种植爬山虎爬在地上(1)_____
“我”和邻居(2)_____匍匐一地(3)_____
父子俩粘贴藤条(4)_____惊讶赞叹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小男孩想办法帮助匍匐在地的爬山虎爬上墙的一幕,深深地启发着作为教师的“我”。
B.第②自然段交待爬山虎易成活的特点,并写出其生长情况,为下文爬山虎出乎意料的生长状态作铺垫。
C.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有智慧、有爱心、有恒心和毅力的人。吸盘“过性”的爬山虎可以喻指教育中遇到的困难。
D.之前“我”有失败的沮丧,所以在看到父子俩粘贴藤条使墙充满绿意时,“我” 赞叹“太有创意了”。
E.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标题“给它一个攀爬的理由”,有着深刻的含义,请结合全文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材料一:无腿少年双手登山引关注。11 岁的小宇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手代脚努力生活,他的事迹感动了众多网友,他的偶像 33 岁的陈州听闻后也专程来看望小宇。陈州 13 岁时从火车上摔下失去双腿,他走过全国 700 多个城市,靠着双手登上过泰山、黄山等国内 100 多座高山。现如今,陈州已经娶妻生子,成为了一位励志演说家。2016 年 9 月 10 日,在山东省青岛市,陈州与小宇相约登崂山,在陈州的鼓励下,小宇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山挑战。登山后陈州说:“小宇未来的路还很长,他是个坚强的孩子,未来等待他去挑战的事情有太多,我希望无论他走到哪都记住,所有的挑战最终是为了征服自己。”

材料二:小强同学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有一次课间时,他和另一名同学去玩游戏致使上课迟到,在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激动地说:“我的事不用你管,不就是少上一会儿课,有什么大不了。”

2019-03-07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五猖会》节选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⑪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鉴略》是一本旧时书塾所用的初级历史读物。
B.红脸关公属于《五猖会》中所写的迎神赛会上所装扮的一种鬼物。
C.《五猖会》中作者对于父亲让“我”背《鉴略》情景印象深刻。
D.《五猖会》中作者对急于去看的关东五猖会的盛况没有具体描绘。
2.细节描写往往能体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或情感,请品读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3.选文开头写了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这两个场景,其作用是什么?
4.《五猖会》中的我“终于背完书,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是“我却并没有那么高兴”,结合全文分析原因。联系自身,你怎么看待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
2020-08-27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