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春雨
苏迪
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细品诗句,陶醉于诗人听雨的惬意和浪漫,甚是向往。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起了一场春雨,便也来学古人的雅兴——听雨。
②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的,怯怯的。如新娘,用夜做了盖头,忐忑地做着出嫁前的准备。她带着几分羞涩,几分好奇,几分试探,偷偷窥视着前来参加盛典的宾客。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近了,近了……我于是凝神细听,渐觉出些春夜听雨的奇妙。
③这雨声并非古人笔下的“雨打芭蕉”,而是打在了窗外青翠的松枝上、水仙花细小的花瓣上、黑润的泥土上、透明的玻璃上。这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从天宫里来,察看春天里花儿草儿的工作了。她要趁着夜色将春的甘露洒满人间,因为仙子是不能让尘世中的人目睹她的芳容的。但她的脚步声却泄露了她的芳踪,沙沙,沙沙沙,她走走停停,时近时远,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她要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待到明朝春日迟迟,还大地一个“草长莺飞二月天”。
④黑夜中的万物是隐匿的,本无法辨析其形状,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街小道汇成急流,淙淙声不绝于耳。
⑤有雨的夜晚是闹中取静,是真正的静。雨声入心,涤荡心尘,使之清亮干净。不管心上蒙了多少埃尘,不管世上有多少污秽,都在这沙沙的雨声中变得洁净明亮。
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阙《虞美人·听雨》道出多少人心中的感慨。是啊,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场雨,谁也无法预料会下多久,只有把握有雨的时刻,将她细细聆听,才不负一场春雨情;就像谁也无法预测人的生老病死会在何时结束,所以得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不负一场生命情。
⑦次日,雨过天晴,阳光破窗而入,放眼望去,山也朗润,水也清和。昨夜的心烦意乱,早已随雨夜逝去。
1.作者春夜听雨,渐觉出了哪些“奇妙”?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她带着几分羞涩,几分好奇,几分试探,偷偷窥视着前来参加盛典的宾客。
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有人认为这处引用不太恰当。你觉得呢?请做出判断并分析理由。
相似题推荐
①十五岁那年,我丢失过一顶帽子。
②那时候经济匮乏,人们都过着穷日子。巷子空空,人们都在劳作,包括上了年岁的人,也从不虚度。他们总是会找到一点儿赚钱的门道,贴补家用。祖父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揽了一些简易的手工活。有一天扛回来一个大麻袋,打开来,全都是一次性筷子。这样一大包筷子包装好了大概可以赚到五块钱,那个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是98元,按照这个比例,算是很不错的一笔收入了。我们去帮祖父,祖父不让,“别耽误你们学习,这点儿活我自己能搞定。到时候给你们买糖吃。”祖父没骗我们,他经常买一点儿散装的桔子瓣糖给我们,那是我们贫瘠的时光里为数不多的甜蜜。
③在昏暗的灯光下,祖父就整夜整夜地劳作着。每次把包装好的筷子送回饭店之后,他都喜欢带上我们去逛集市。那时候集市很大,从这边走到那边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吸引我们的除了热闹的人群,还有各种杂耍和小吃。我和哥哥姐姐像土包子一样跟在祖父后面,东张西望,看啥都新鲜。路过小吃摊的时候,祖父给我们每人叫上一碗炸酱面,上面淋着一点儿香油,撒上一把葱花,真叫一个香啊!祖父慈爱地看着我们小狼一般的吃相,自己的肚子却饿得咕咕叫。
④就在此刻,我见到了那顶令我迷醉的小礼帽。那时候《上海滩》正在热播,年轻人对周润发崇拜得很,对他的礼帽和白围巾更是爱得深切,我自然也不例外。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这些,祖父都看在了眼里。我是他最小的孙子,对我格外宠爱了一些。果然,第二天他就把这顶帽子买了回来,他对家人们说:“我给自己买了顶帽子,戴着小,给三儿戴吧,他脑袋小。”说完冲我挤了一下眼睛,我自然心领神会,开心极了。这顶帽子标价五元,这可是需要祖父熬上好几个通宵,包装整整一麻袋筷子才能赚来的钱啊!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我就把它弄丢了,具体丢在了哪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总怀疑是被同学偷走了。
⑤我茶饭不思,不仅仅是心疼我的帽子,对祖父更是深深地愧疚。祖父却没有责备我的粗心,反而摸着我的头说:“没有真凭实据,咱可不能怀疑自己的同学,这样,会把心拉远,帽子丢了就丢了,但是不能丢掉同学之间的信任。”
⑥祖父的宽慰,让我愈发愧疚。以至于在这之后好多年的时光里,我都会梦见自己寻找帽子的情节,遗憾的是,每一次寻找都无功而返。
⑦临近年关,祖父检查出胃里长了不好的东西,医生告诫说至少三个月不能沾荤腥,不许喝酒,也不能吃肉。马上就过年了,母亲犯了难。祖父不能吃荤,年夜饭如何做呢?她把困惑说给了父亲,父亲也犹豫不决,有荤腥吧,祖父又不能吃,看着馋,没有荤腥吧,这孩子们都望眼欲穿盼着呢!最后,父母的困惑让祖父得知了,祖父说:“你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管我。孩子们一年到头就盼着这顿年夜饭吃点肉解解馋呢,快做给他们吃吧。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扫了全家人的兴致。”那一年,祖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而悲伤,照例给我们买了很多爆竹,甚至比往年还要多一些。
⑧趁祖父不在的时候,父母对我们兄妹几个说了祖父得病的实情,我们忽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自抑的悲伤。母亲问:“如果年夜饭一个肉菜也没有,你们会不会怪我?”我们当然知道母亲的心思,尽管小孩子嘴馋,但总还忍得住。何况母亲的厨艺精道,即便是素菜也能做得很好吃。所以,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动作一致地点着头。
⑨不仅如此,我们还帮着母亲在厨房忙碌起来,父亲帮忙布置桌椅,我帮着切西红柿,姐姐帮着泡木耳,大哥帮着添柴火,二哥帮着炸春卷,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⑩无鱼无肉,那一桌的年夜饭很是清淡,虽有遗憾,但我们照例吃得津津有味。为了不勾起祖父的酒瘾,父亲也滴酒未沾。祖父看着满桌子的素食,当然知道这一切的深意,他的眼中有泪水闪现,他看着父亲和母亲,看着我们一家人,或许是想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吧,他的那种注视里,含着无比浓烈的不舍之情。我们一家人陪着祖父一起吃素,那是一家人的
⑪祖父过完年不久就去世了,还好,没有遭太多的罪。临终的时候,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把仅有的体温全部流向了我,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那些绝世高手一样,固执地要把毕生功力传给后人。他无比虚弱地对我说:“三儿,怪爷爷穷,没能给你再买一顶帽子,你那么喜欢……”
⑫许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做那个关于寻找帽子的梦。我苦苦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还有一直忘不掉的,我父亲的父亲。
1.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帽子”,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第⑩段写到“那是一家人的
(2)说说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
3.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的第④段划线处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祖父,请说说两段文字在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④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说说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完成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鸟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4.选文第三段有何作用?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赶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等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满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撒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媛、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1.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那些
4.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5.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