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20010158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人贵敢说吾不如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天空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读后你认为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举例说说吗?
(3)文中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
2024-04-02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宽容的境界

①二战时,两名战士与部队失联。他们在森林里甩掉敌人时,因为仅有一块鹿肉,小个子想活着回去见母亲,就朝战友安德森开枪,打伤了他。安德森当他是枪走火,未揭穿阴谋。后来二人得救活了下来,小个子在母亲遗像前向安德森忏悔,安德森宽容地原谅了他,他们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谊。

②宽容别人,是一种至高的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孔子与弟子颜回周游列国时只剩一把米,颜回烧饭时发现米上有灰,又舍不得扔,就抓出来吃掉了。孔子恰巧看见了,认为颜回不尊敬师长,自己偷吃。听了颜回的解释后,孔子后悔错怪了颜回,向颜回道歉。由此可见,谁都可能犯错误,圣贤概莫能外。认识错误也是圣贤的选择。虚心改正错误,互相谅解是至高无上的修养。

③宽容别人,需要广阔的胸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人,那是一种美德。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一见到廉颇就调转马头,手下的人都认为他害怕廉颇。其实,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事后,廉颇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便脱掉上衣,背上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最终将相和好,国家稳定。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与廉颇的知错就改,都能顾全大局,这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小则利己,大则利国利民。

④那么,是否凡事都要一味地宽容谅解呢?我认为宽容总在忏悔后。只为一块肉,小个子就朝着生死兄弟开枪,理由是想活着回去见母亲。你有母亲,谁不是母亲所生?小个子良心发现,他真诚忏悔了,安德森原谅了他。因此,宽容、谅解,应该是有度的。事事宽容,那是毫无原则地包容,是纵容,是包庇。时时以德报怨,结局必定是以怨报德。所以,宽容是有前提的,对方要有悔意。

⑤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悔过,是错误后的清醒剂,是一次醍醐灌顶的悔悟。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提高修为,提升素养,学会宽容,知错就改,才能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安德森与战友带给我们的启示。

(原文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完全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虚心改正错误,互相谅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修养。
B.宽容已经认识到错误的人,是一种美德,但要有原则。
C.不管做错什么事情,只要有悔意,就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D.我们要提高修为,学会宽容,知错就改,做有用之才。
2.文章第①段讲述小个子与安德森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论证全面、严密是本文的特点。请以第④段为例,结合②③两段内容阐释一下这个特点。
2021-07-06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胡印斌的文章《纸质书一直都很“暖”》,完成后面小题

①《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日前公布。其中提到,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

②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这表明,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它一直都很“暖”。

③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④明代学者归有光深情描述自己的“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这里,读书与“南阁子”,与小鸟、兰桂、清风、明月等,早已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一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并非归有光独有,几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愿景。“闲读半日”“围炉读书”“雪夜读书”等,均是如此。

⑤而从现实的语境看,对于当下为生计匆匆奔忙的人来说,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南阁子”,然而,类似的执念与追求却是不绝如缕,甚至魂牵梦绕。把心思放空,捧起书册,也是走进自己内心、物我两忘的一种方式,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舒适感,并不是数字阅读所能比拟的。在这里,书籍这种载体,也几乎成为阅读的主要部分,难以切割。

⑥当然,强调纸质阅读并非要把两种读书方式对立起来。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非零和关系,而是一种多赢。因为数字阅读不可避免带有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往往也会引导人去阅读纸质书籍;而纸质书籍的沉潜、蕴藉,往往也可以通过数字检索得以加深、强化。或许,这也是当下尽管数字阅读接触率连续攀升之后,而纸质阅读也开始随之回暖的深层原因。

⑦纸质书籍,固然是我们的所爱;同时,我们也不该排斥数字阅读。反之亦然。只要我们愿意在快速奔跑中稍稍慢下来体悟“月白风清”“知行合一”,那么,就大可不必担心不再有人读书。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有删节)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要说说第一、二段的作用。
2.阅读文章,依次写出“纸质书一直都很‘暖’”的原因。
3.为了让第五段论证更充分、更容易理解,作者想为该段补充一个论据。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哪则材料合适,并简要阐述理由。

材料一: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材料二:购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后,我断断续续读了4个月。中间有一段时间准备放弃,书的后半段读得很草。书中的有些方法适用于学术研究、精读经典。

就我看来,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阅读哪一本、哪一类书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天大的理,抵不过自己喜欢。阅读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阅读无禁忌。借用一句话:“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其实也无需给阅读太多期望,自己感觉快乐就好。

(2018年2月,豆瓣读书)

2018-10-18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