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20015853
阅读课文《敬业与乐业》第8自然段(“第二要乐业……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完成下列各题。
(1)作者举两等“苦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3)演讲并不只是演讲者的自言自语,应该注意与听众的沟通互动。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演讲的这个特点。请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乙】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最简明的一项是(     
A.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B.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就是“人间正气”。
C.中华儿女要坚守名节操守,坚定自己的理想志向
D.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
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气节、理想的重要性。
B.“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可以放入到第①自然段【甲】处,论证气节的重要性。
C.贝多芬克服失聪的困难,坚守音乐梦想,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巨匠的事例可以放到第④自然段【乙】处,用来论证理想志向的重要作用。
D.文天祥宁死不降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有气节的人都能坚贞不屈,坚守信念”这一观点。
2023-06-18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议论文阅读

做一个为自己带节奏的人

连岳

①如果我说工作是一种享受,可能你暂时不会同意。但请记住这个结论,迟早你会同意的。在同意的那一个瞬间,原本你认为的苦和累都会消失。

②我们听了很多工作与生活割裂、工作压迫人生的论调,以至于一生被描述成了这样悲惨的情节:在我们青壮年之时,不甘不愿地工作,到了老年退休,终于可以不工作,在无所事事当中度过余生,并称之为享受。其实,无所事事是一种灾难,相当于惩罚。随之而来的是智力与体力的快速衰退。在年轻时无所事事,后果也是一样的。

③工作是健康的必需品。知道了这一点,人就不会讨厌工作,更愿意挖掘出工作的美与意义,并从其中得到愉悦。人甚至会动用各种力量,去维护工作的能量与节奏。比如每天都写文章,这个任务一旦设立,生活的节奏感就更强,每天固定重复,像机械表一样运作,它倒逼个人维持身体的健康。因为健康是工作的动力,像机械表的发条一样;每天要上满。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一定的运动量,关心身体的各种指标,这也成为下意识的常规操作,不比上发条难多少。

④当你的工作任务具体而强烈时(比如我每天早起写文章),它还有自我暗示功能,身体到点了就会警醒。前几天,和几个老朋友见面,聊得很开心,我大概喝了一斤白兰地,超过了我的酒量,一回家就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5点,准时醒来,毫无酒意地开始工作。我想,酒好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作节奏在起作用。此前,当我还没有每天写作的时候,睡到中午是必然的,索性就歇一天呗。

⑤节奏感这么好的事情,找到了,怎么可能放弃呢?有某件事引领你的生活,你一定会把它维护好,失去它,生活就会散架成为毫无主题的零件,如打乱的拼图,不知所云。2018年11月13日,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95岁。他有段话我很认同:“我不会退休的,很多人急着退休,这样他们就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但我已经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我喜欢创作,我也喜欢和有创造力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我退休了就等于放弃了这些乐趣。”

⑥寻找节奏,用自己想做的事引领自己,这是生命的核心技能,到了退休再来寻找,多半是找不到的,它应该从小、从年轻就开始寻找。有人问我,每天写文章想法从哪儿,来?答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就是,只要你想着今天要写一篇文章,这磁力就会慢慢在脑海里吸引出一篇文章来,如果你不想,那么,能量就会消失于无形。随着阅历、阅读与时间的积累,这磁力还会持续增加,创造力是越用越多的奇特资源。”

⑦写文章,只是万千人生中的一种,可能适合我,未必适合你。但是一个有趣的人生,共通之处是都要找到节奏,这节奏的磁力整合你每天的生活,形成某个完美的产品,让你每一天都有所得,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价值。

(摘自“连岳”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
A.工作是一种享受。
B.工作是健康的必需品。
C.一个有趣的人生,共通之处是都要找到节奏。
D.我们都要做一个为自己带节奏的人。
2.如果要在第⑤自然段加上一个事例或一句名言,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郭晶晶,面临比赛失利和常年伤痛,她始终保持对跳水运动的热爱,不改初心,蝉联两届奥运会冠军,被誉为“跳水皇后”。
B.周杰伦,从小展现对自己音乐天赋的忠诚和投入,即使遇到父母离异、成绩不好等成长烦恼,他依然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后来成为华语流行音乐领军人物。
C.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土多德)
D.“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3.联系全文,完成填空。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第①一②自然段,针对人们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的论调,发表了“工作是享受”这一看法;第③—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证了工作节奏可以使人维持健康、自我暗示、引领生活;第⑥自然段落实到作者的个人生活来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第⑦自然段再次强调找到节奏对人生的意义。
2019-06-09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①中国古代有九鼎之说,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政权象征,更是文化延续、文脉传承。从商周到汉唐、到宋明、到今日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精神九鼎传承不绝,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

②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独特的智慧性和价值观屹立东方。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五行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中古时期,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西方巡演,京剧的魅力震惊世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走出国门,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2017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影响力……中华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智慧性和价值观,从东方打开着全人类的文化场域。

③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________。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中华文化凭借其强大非凡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在未来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向心力。

④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身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把传统等同于复古”“守旧;更不是去中国化、毁古搬洋,把传统一概视为槽粕”“落后,而是要返本开新,看到我们是站在5000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960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近年来,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到把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场景、文字搬上大荧幕;从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到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越来越名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属望文化复兴。

⑤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符合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化传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
B.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
C.汉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城市。
D.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脉络清晰地论证了“我们应向中国文化传统致敬”的观点。
B.本文以“九鼎”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结尾,全文恢宏大气、高屋建瓴。
C.本文第②③段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在论证观点的同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D.本文第④段在论述如何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时,先否定了两种错误做法,再引出正确做法是“返本开新”。
3.请在本文第③段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2022-07-08更新 | 5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