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2002185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阅读为青春增色

①最是书香能致远。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如何通过读书学习夯实基础、挺立脊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乎个人成长成才,也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广大青少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检视阅读成效,以充实自我、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②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阅读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必由之路。选一本好书入门,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活力,让青少年愿意读、喜欢读、坚持读。“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由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一阵”到“学一生”,青少年才能在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

③掌握阅读方法,点亮青春灯塔。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阅读既要学会读“厚”,结合兴趣志向不断增加阅读量,争取广闻博览;也要学会读“薄”,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保持“挤劲”“钻劲”“韧劲”,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阅历感悟,以阅读升华精神、濯净心灵。

④检视阅读成效,激扬青春风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在祖国大地上躬身践行,让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读的广度上,不但要从书籍中汲取知识,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注重读、思、行结合,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得到提升。在读的深度上,不能把读书学习狭义理解为学习知识,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担当能力,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加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城市创建,把读书的环境搭建起来,让读书的氛围浓郁起来,凝聚家、校、社会的强大合力,就能激发广大青少年读书学习的热情,以阅读丰盈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养,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选自2023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1.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2.选文中③④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筹备工作全面开启,请你为学校推荐一种活动形式,并说明推荐理由。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简述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3.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021-02-04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谈独立思考

茅盾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2.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3.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2016-07-19更新 | 1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人生惬意有东坡

洪水

①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生活一度穷困潦倒,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黄州太守徐君献怜惜苏轼,便给他找了块长期荒芜的旧营地和两间破茅屋。

②接下来几年,苏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一家人开垦种地、种桑养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过起了清苦恬淡的田野生活。

③苏轼爱上了这种耕作的田园生活,爱上了黄州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乃至鸟鱼花碟,以至于自号东坡居士

④研读相关史料,品嚼相关诗词,加上自己也有一块菜园子,深切感到有片东坡,实乃人生惬意之事。

⑤有片东坡,乐在其中。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⑥不在东坡里,苏轼是无法体会鱼鲜笋美的。脚踩一片地,头顶一片天,躬身挥锄耙,天、地、人三位一体,交互作用,乐不可支。翻着地,闻着泥土香,左边鸟跳跃,右边鸡捉虫,忽见一条大蚯蚓,两只母鸡各啄一头,拼力相争,搞起了拔河比赛。倚锄柄相望,自己都笑出声来。

⑦有片东坡,悟在其中。晚清重臣左宗棠,奉旨带部队到新疆驻扎。他要求所有军营开垦种地,自己也经常一大早起来,不顾年迈,与将士们一起种地。他要让每一名将士都知道土地的宝贵、百姓的艰辛和使命的神圣。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菌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这片东坡让苏轼悟出了人生真谛:何须争逐朝堂名利,不如建立一段回归自然,爽爽落落的生命情感。

⑨有片东坡。得在其中。落日绣帘卷,亭下水速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教枕江南烟雨,杏杏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笔端的这种旷达豪迈处世精神,与东坡生活密切相关。

⑩有片东坡,释在其中。苏轼成了苏东坡之后,觉得浑身轻松。有一次,他无意中碰了一个有刺青的壮汉。壮汉一拳,把苏东坡打倒在地。苏东坡哈哈大笑起来,回家便给好友马梦得写了封信,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⑪过去,他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大家、才子。可有了东坡后。他看轻了虚名、金钱。既然已处东坡,不如满心喜悦;既然难求抱负,不如静心:既然无法如愿,不如释然,用一颗通透无瑕的心去拨开布满欲望的云障,静观万物之变,坐享天地之奇。

⑫清代名相陈廷敬,一旦遇到不快事,就会钻到自己的菜园里施肥、浇水、锄草。忙着忙着,心中的忧愁就没了。因为做这些事,让他想起未入仕的生活,让他想起平民日子。与平民百姓之苦愁相比,自己何必讲什么苦、说什么愁呢?

(选自《今日绥芬河》2022年8月19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的四个分论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文中哪一段比较恰当?请阐述理由。
电视刷《香山叶正红》里,毛泽东住进双清别墅。他与卫士们开垦了一片菜地,经常牵着小李讷到菜地里劳动。他是要让李讷从小就知道粮食的珍贵、百姓生活的艰苦。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与其在朝堂争逐名利,不如建立一段回归自然、爽爽落落的生命情感。
B.晚清重臣左宗棠不顾年迈与将士们一起种地,有力地论证了回归自然的人生真谛。
C.苏轼“东坡居士”的自号源于被贬黄州时对田园生活、自然万物,父老乡亲的喜爱。
D.被壮汉一拳打倒在地后。苏东坡没有计较是不想与有刺青的“垃圾人”打斗。
2023-08-24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