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2026969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辨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客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客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觉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是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必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可以肉眼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图形验证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它在防恶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囤票。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⑪因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片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取代。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主要从其含义、类型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说明,属于_________顺序
2.第④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④-⑦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①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种庄稼。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收获哪样庄稼,样样门儿清。这也让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②播下良种,才能有好收成。种庄稼,首先就要选育良种。读书,同样需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滥造、内容廉价的书籍上,不仅于知识、德行的增长无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在于书需要“读透”,更在于书需要“选好”。

③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火把虽然下垂, 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这是我每次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感受。它让我懂得,痛苦与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并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这本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而孙少平永不服输的那种拼搏精神、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合上书本,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之路的基石吗?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一本好书,力量如斯。

④“要想庄稼种得好,还得力气下得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站在田头观望别人播种,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的人,在丰收时节也只能远远地观望他人的成果。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就好比播种、除草、施肥、浇水等诸多农活,自始至终都付出汗水,才能在丰收时收获喜悦。

⑤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善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对于一本好书,如果只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做不到理性反思、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机吸收书籍当中的营养,反倒可能让自己患上“厌食症”,损害独立思考的能力。

⑥正如庄稼的成长会碰到风霜雨雪一样,阅读的过程,也往往会遭遇困难,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当时的语言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现在有着极大差别,这样的“硬骨头”,要啃下来,绝非易事。比如,大家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放在当下,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依然没有过时,但真正从头到尾细细读过的人,恐怕并不多。其实,越是难读,越见勇气和毅力。读好书、啃经典,就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要知道,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读经典的“大书”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⑦“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细细品味父母种庄稼的朴素道理,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1.本文围绕“读书就如种庄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本文的内容结构分析。
①段:提出“读书就如种庄稼”的观点。
②③段:种庄稼要选良种,读书也要选好书。
④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
3.文章用“种庄稼”和读书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
4.第②③可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2019-03-07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得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柱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962年10月1日

1.文章回忆了“我”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段画横线句子 。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3.第④段画线句子写出了母亲内心怎样的情感?
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0-03-16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肆虐的沙漠蝗灾

①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沙漠蝗虫灾害。此次蝗灾始于东非,目前已渡过红海进入欧亚,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

②沙漠蝗虫,全球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每天可移动150千米;每只蝗虫每天吃2克粮食,1平方千米的蝗虫群,一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沙漠蝗虫原本生活在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干旱栖息地,但如果降水突然增多,它们便会随之急剧增长。过去18个月里,非洲东部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湿润天气格外长,外加几次罕见气旋风暴,便导致此次蝗灾泛滥。

③最近的猛烈程度,与印度洋偶极子(是热带印度洋上重要年际尺度的海气耦合现象,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相关。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极端相位,导致海洋温度变化异常明显。不幸的是,一些专家称,这可能只是更多灾害的开端。因为,升温的海面助力风暴的生成,在这类造成横跨大洋灾害的洋流模式下,气候变化将导致更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态出现。

④此次沙漠蝗虫危机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气旋从阿拉伯半岛南部一片广阔无人的荒漠经过,雨水短暂填满沙丘之间的地带,实现大旱之前短暂的水草丰茂,因此蝗虫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繁殖,这是第一波。2018年10月,气旋从阿拉伯海中部生成,向西行进,在靠近也门与阿蔓边境的区域降雨,蝗虫在这里又自由自在地繁殖了,这是第二波。2019年夏季,大规模的蝗虫已经跨过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埃塞比亚和索马里,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成功繁殖一波。而去年10月,非洲东部经历了几场异常广泛又猛烈的秋雨。直至12月,一场罕见的季末气旋风暴登陆索马里。这些事件导致蝗虫再次迎来一波繁殖大潮。至2019年12月底,首批蝗虫抵达肯尼亚并迅速横扫全国;截至2020年1月份,该国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2月9日,蝗虫开始入侵乌干达和坦桑尼亚。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灾害预测专家担心,到2020年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将继续增至现在的400倍。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的1300万人,现在正经历严重的粮食短缺,另有2000万人正处于严重粮食短缺的边缘,联合国粮农组织召集国际社会,预筹集7600万美元用于虫防控,以保护受灾侵害的五个国家的农牧民。


链接材料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告显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上测到当地气温一度达到20.75℃近日,南极出现异常情况。这里似乎被一种新物种入侵了,而且入侵的势头非常凶猛。这个物种浑身透红,使得南极大陆远远看上去如同被血染红了一般,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新物种还入侵了乌克兰国家南极科学中心,使整个基地看上去仿佛陷入了血泊之中。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新物种是一种极地雪藻的单细胞绿藻,它们适应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但当温度升高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因为其含有防止紫外线辐射的虾青素(类胡萝卜素),所以呈现红色。此外,科学家也表示,冰雪里红色,将会降低对阳光的反射、加快融化速度,如果这种生物大面积出现,将会加剧气候变暖的情况,威胁生态系统。


链接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长丁仲礼老先生曾经表示: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摄氏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十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也这么演化过来了?毁灭的不仅仅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人类如何拯救自己,而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1.下列对选文和链接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沙漠蝗虫灾害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现在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
B.目前有2000万人因为螅灾正处于严重粮食短缺的边缘。
C.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1月。
D.极地雪藻体内含有的虾青素不仅可以防紫外线辐射,而且可以使极地雪藻呈现红色。
2.阅读链接材料一,为“极地雪藻”下一个定义。
3.链接材料二中,丁仲礼老先生认为“毁灭的不仅仅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2-05-12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