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030148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

①最近读到一则与“笨人”下“笨功夫”有关的文章,写的是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占了较大比例,无论他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都有记录。而正是凭着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后来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高度吻合。

②但是有入认为,竺可桢实在够笨够拙,花费几乎一生时间,去成就一个研究,“性价北”着实不高。完全可以走点捷径,何必如此折腾自己?殊不知,少了时间的积淀,缺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气象研究的质量?所谓“笨人”,其实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

③“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而正是体现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作品《异类》中提出的一条定律,简单解释就是,只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反之,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注定走投无路。

④“笨功夫”的背后,还蕴藏着主观能动性的大智慧。1873年,莫奈创作了《印象·日出》,并在“无名画家”展览会上展出,震惊了整个巴黎。人们惊奇地发现,莫奈描绘日出或日落的天空时使用的缤纷色彩异常真实。在日出和日落时分,阳光斜射过大气层,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紫波段衰减得厉害,所以太阳看起来是红、橙、黄波段的颜色。要知道,莫奈极具科学精神,他作画前会对自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对着同一景物重复作画,以便如实展现该景物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样貌。莫奈的成功在于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并肯下“笨功夫”。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说到底就是要做个有“匠人精神”的人。人生路漫漫,不怕走得缓,就怕随波逐流、见异思迁;不怕不能做大事,就怕不屑做小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瞄准目标,辛勤耕耘,则必能超越瓶颈,迎来新突破。

(原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下“笨功夫”有什么意义?
3.以下材料适合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阐明理由。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数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接着将干透的纸再次书写,最后用此纸练习行草。如此苦练二十年,终成一代大家。

4.以下不符合对第⑤段中“匠人精神”的理解的一项是(       
A.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B.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C.志不强者,智不达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节选文章,完成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②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3.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___________(答不超过12个字)。
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2020-03-14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出自《今晚报》,有删改)

1.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2.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3.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10段“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4.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
2021-03-14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天一生水》,完成下列小题。

天一生水

袁坚 王玮


①我恍惚看见自己又走在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当中,这些夹杂青砖黑瓦的老式民居一间一

间地向我身后隐去,小巷的延伸曲折而又悠长。时间应该是江南的梅雨季节……

②江南是一个偏安于时间逻辑之外的存在,兀自发生着自己的故事。故事的流传总是有着

种种的缘由。在这座城市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有关于一座藏书楼以及藏书的故事了。

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在巷子里晃来晃去,漫无目的的,有一种游荡的感觉。

④巷子的尽头兀自立着一座深宅大院,虽然有些陈旧,但还是很有些气势。斑驳的木门和廊柱表示了这座宅院年代的久远,而门前长久蹲立的两座石头狮子,则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漠视着存在的逝去逝去的存在

⑤这座宅院有着一个一度让我十分费解的名字,叫作“天一阁”。据说,里面放着一些谁也不许看的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百思不得其解。钱绣芸的故事是我在无意间得到的。大体的意思是:她是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因为想读一读天一阁里的书,竟要知府作媒把自己给嫁进了范家。结果是最终也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年纪很轻就死了。

⑥我一直不明白钱绣芸执意要嫁入范家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也不知道这一楼藏书对她而言究竟有多么的重要。也许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对书籍无以化解的心结?或许只是为了三生石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旧梦?我说不清楚。

⑦终究她还是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把自己嫁进了范家,嫁给了这座楼里藏着的书,或是藏着这些书的楼。

⑧雨季的春天总是有些迷惘,过冬的树叶到了该离去的季节,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落在地上,浸湿,无声无息地腐烂……

⑨据说这座宅院的主人一生唯一的嗜好只是藏书,临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两份由后代的两房挑选:一份是万两白银,另一份则是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保存的一楼藏书。他的长子开口选择了后者,于是范钦便心满意足地死了。

⑩为了保存这些藏书,范氏的族规采取了当时最严厉的规定: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也许钱绣芸的愿望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得逞,她所做的一切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徒劳。因为藏书的原始动机到后来已经变得不再单纯,藏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一种膜拜、一种荣耀。在此之下,其余的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一个女人的愿望则更不重要。

雨季里,床底下线装书潮湿的霉味继续加剧,除去这些霉味变成了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泛黄的书页常常会让我有一种恍恍惚惚的不真实感,好像隔了很久以前的阳光,在黑暗中摇曳,散发……

有关于钱绣芸不能登楼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族规中当时已有一条禁止女子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在当时已属旁支,没有权力登楼。钱绣芸也许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或许根本就不愿意想。她在范家的日子里所抱的一线希冀,是希望也许终有一天,这些门会因为这个“也许”而一扇一扇地打开……

钱绣芸终于死了。终于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死。纤弱的生命周旋于对天一阁的深深渴求,就像翻飞在梦想边缘的纸鸢,竟是那么脆弱。虽然,她已经走得离这座楼这么近……

雨季过去了,脱去了冬叶的树木在阳光的气息下变得茂盛,白云在空中飘荡,野草在雨水浸泡过的朽木上开始疯长……晒书的工作也到了最后,这些陈年旧书将最后在阳光底下晒上一遍,收回床底,等待来年。

终于,不经意间我触动了冥冥之中的玄机,天一阁名字的来历竟然长久以来就一直隐藏在自己的身边。全部的意思就来自《易经》中的八个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秘咒的所有含义只不过是借水防火,来免除历代藏书者的最大忧患,仅此而已。

原来如此!那一次,几乎偷去了天一阁一半的珍贵书籍,藏书的失散,从此开始了。范钦的这句秘咒,防住了火,防住了登楼的脚步,防住了钱绣芸,却终究没能防住小偷的手。钱绣芸哀其一生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小偷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藏书楼的楼板上只留下了小偷吃剩下的一堆枣核……

过冬的树叶始落殆尽,这些飘零的落叶带着昨日的旧梦在慵懒的春风中轻舞飞扬着,好像隔了遥远的时光再看回去的样子,像似一本断了线的线装书,轻轻地一扯,就散了,只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岁月在时光的飘荡中继续地延续,曾经的一切都渐渐地散落了,散落在逝去的流逝中。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天一阁的三个十分费解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作用的理解。
3.本文语言很有特点,有些语句里的词语在对比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结合语境,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藏书楼上的楼板上只留下了小偷吃剩下的一堆枣核……”这一细节描写交待藏书丢失的原因,与天一阁的森严壁垒开成鲜明对比,讽刺了范钦起名“天一阁”也不能免除忧患。
B.第四段的划线句作者用“存在”“逝去”这两个词语语序的变换、拟人手法,表现没有生命的石狮子对宅院、人的命运的漠视,意图表明作者明知时间会流逝但仍对这种种命运无法忽略的喟叹。
C.本文作者借慨叹钱绣芸的命运,思考天一阁的命运,对于钱绣芸的做法给予了一定的质疑和讽刺。
D.文中多次描写江南的雨和落叶,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也烘托了钱绣芸以及天一阁结局的遗憾,使作者的思考显得愈发厚重。
2017-06-09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