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3 题号:204219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闻香识玫瑰

杨先碧

①如果有人蒙上我们的眼睛,并递上一束鲜花,我们能闻到诱人的芳香,却有可能说不出花的名字。睁眼一看,原来是玫瑰。那么,人工智能嗅觉是否能根据香味识别出玫瑰呢?未来的人工智能对嗅觉意味着什么?

②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来破解化学物质的气味。这项成果在食品、香精和香料行业有潜在应用。在日常用品中,一些散发香味的物质可能有毒或有刺激性。我们要寻找更安全、更天然或更温和的物质来替代它们。现在,我们可用人工智能来辨识天然或人工化学物质的气味。

③或许有人说,可以请人去闻啊。但是,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的效率和精确度实在太低。人工智能每分钟可以筛选数百种化学物质,而且能给出相对精确的气味参数,而鼻子最灵敏的人也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况且,让人去闻安全性不确定的气味,也可能危及健康。

④目前,生理学家已经解开了人类嗅觉奥秘。研究团队在利用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研究成果来建立人工智能嗅觉模型。他们首先开发了一种智能程序,可以让机器学习人类气味感受器的运作方法。然后,他们为人工智能嗅觉安排了约100万种化学物质进行气味测试,并不断调整参数,直到人工智能嗅觉可以进行精确化测量。在最近测试中,人工智能嗅觉可以闻出玫瑰的香味,而且能根据香味的细微差异来判断玫瑰品种。园艺学家今后开发新的花卉品种,香味指标就可以靠人工智能的测试来提供。

⑤人工智能嗅觉除了对已有物质的气味进行筛选外,更重要的是预测新物质的气味。也就是说,一个物质没有合成出来或没有被发现之前,我们原本不可能确切了解它的气味。但人工智能嗅觉就可以根据嗅觉数据库中已有的参数,预测新物质的气味。比如,某公司希望开发一种新的特殊气味的香水。为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模拟后,提出100种新物质可以作为候选香味成分,人工智能嗅觉对这些成分进行筛选,最终可以找到适合制造新气味香水的成分。

⑥化学物质气味的人工智能化预测,创造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它对化学家和新产品开发者来说,都有很大帮助。他们开发出新的化学物质或产品后,可以用人工智能嗅觉来确定这些物质是否可以用于食品、香料或其他相关行业。

⑦此外,人工智能嗅觉还可以测试多种化学物质不同组合后所产生的气味。这等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气味“调色板”,可以据此调配出各种功用的气味。

⑧人工智能正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辨识方面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问句引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围绕“人工智能闻香识玫瑰”这一话题,主要从人工智能比人鼻更灵敏、如何让人工智能闻到气味、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预测新物质的气味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C.人工智能嗅觉可以分辨出玫瑰的香味,还能根据香味的细微差异来判断玫瑰品种。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测试可提供香味指标。
D.人工智能嗅觉模型是以人类嗅觉原理为基础,仅利用机器学习建立的。
2.写出文章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3.人工智能嗅觉与人类嗅觉相比有哪些优势?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不为做样子

罗里宁

①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真是个可喜的现象,但不知道这样一个现象,是否能够打消过去人们曾经有过的,对中国人还爱不爱读书的那样一种疑惑。

②中国人爱不爱读书,之所以还能成为一个话题,可能是因为我们搞经济建设,对物质的需求更强烈了。人们为了过上好日子,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了行动,各方面节奏,比过去要快了许多。工作紧张起来,社会上不免会产生一点喧嚣,人群中不免会生出一点浮躁,使得很多人看上去,似乎已无心读书。但是以此作为观察点,去考察人们的读书状况,所得到的可能也只是一个表象。读书从来都不是在公开场合里做样子的事,如果你到公开的地方去作“调查”,看人们是否正在读书,然后还要拿去跟外国人作比较,这是很不切实际的。

③中国人自古就以热爱读书而闻名天下,“外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文化遗产,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小品文等历代书籍史册,薪火相传。尽管中国人读书,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曲折,书和读书的人,也都遭受过磨难,但读书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从未间断过。

④中国人因为性格使然,做事比较含蓄,喜欢和不喜欢什么,不会在公开的场合里,轻易就表露出来。虽然我们有着许多热爱读书的人,但要他们都到公共场所去,手里拿着书本,摆出一个读书的架式,他们一时半会的,恐怕还不是很习惯。自古中国的读书人读书,都爱找个清静之地,以避免喧闹而专心致志,哪里有专门跑到热闹之地去摇头晃脑,子曰诗云的。譬如我们的女孩子都很爱美,更喜欢照镜子,但你看有几个女孩子是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在照镜子的,你能因此而说她们就不爱美了吗?

⑤倡导全民阅读,很有必要。我们当然希望,整个社会都是读书的人,就如体育运动那样,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然而读书和体育,毕竟还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要求人人都热爱读书,个个都是读书人,似乎还不是很现实。老出版人钟叔河先生就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读书,不是所有能读书的人都好读书,但不必为此悲观。一十四亿人,有可能读书的,少说总有一亿四;能读书又好读书的,再打个一折,也有一千四百万,这就很不少了。”每个人都会有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这些兴趣爱好是积极正面、健康向上和有益于社会的,可能也会起到和读书一样的作用,你看那许多的能工巧匠,他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许多的书。

⑥但是我们还是应当鼓励人们多读书,读书的人越多,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就越浓厚。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来。读书,就是为了能和这些杰出的思想进行交流,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⑦最后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不要老拿在公共场所里,看人们是否在读书,作为评判一国一地读书人多少的标准,在公共场合手里不拿书本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读书——读书,不是为了给谁做样子。

(2018-04-26《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四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说说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对篇末作者强调“读书,不是为了给谁做样子”这一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理由。
2019-07-29更新 | 2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⑪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
2.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梅到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3.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4.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5.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
2019-12-27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叶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在没有纸张的时代作为载体进行剪裁。叶雕制作难度较大,其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做叶雕主要有两大难点:一个是需要细心,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另一个是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内涵、有意境的作品。

陈氏叶雕项目传承人陈黎明说:我女儿从小跟我学叶雕,但技法还有待精进,前些年有几个年轻人找到我,学了几个月,后来都放弃了。学叶雕,要坐得下来、学得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难做到。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让叶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以叶为友,一往情深。经过多年相伴,叶雕已经成为陈黎明生活的一部分。他说:目前,我正在研究叶雕着色工艺,希望能把原本淡黄色的叶雕引入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叶一世界,自然相馈赠。千秋故事载,对话古与今。多年来,陈黎明潜心钻研叶雕技艺,他不仅将当地的太极拳、云台山描绘在了叶子上,而且刻画出了诸多抗疫战士、冬奥冠军的形象。这些作品古朴自然、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故事。

(摘编自《匠心传承,让“落叶”活起来》)

材料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泥塑艺术作为我国一门古老淳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创作者用最简单、天然的泥土作为原料,用其精湛的手艺把手里的泥巴变成精致的艺术品,收获人们的喜爱。

泥塑的世界丰富多彩,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古至今,历史悠久,从佛寺道观的神像,到宫廷宫商的案头陈设:从孩童之间的泥塑玩具娃娃,到可以摆放到美术馆的艺术品,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

我国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当时就已经有原始先民们用上烧制成各式各样的器具。不仅如此,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陶狗、陶猪、陶羊和小人头像等,据考察时间约为六七千年前。这些资料都可以确认是人类手工控制的早期泥塑艺术品。

泥塑艺术除了历史悠久,分布也广泛。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除了这两大派系外,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我国各地区泥塑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绽放。

(摘编自《源远流长的泥塑艺术》)

材料三:

非遗技艺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让非遗技艺接轨市场环境,让非遗工艺品延续商品属性,有利于保持非遗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我国七成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开发非遗市场,发展非遗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特殊贡献。如今,很多非遗从业者在保持原生技艺本真性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非遗衍生产品和多元业态,通过打造非遗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科技赋能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给现代非遗技艺带来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体平台能够聚合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消费者,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带来非遗技艺的全新玩法。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非遗数字化潜力,为网络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遗体验。

此外,推动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以往仅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显得单一,社会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现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材料集中呈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等。
B.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非遗保护项目“叶雕”,其可以说是“早期的剪纸”,叶雕技艺可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其创作难度大,传承和保护后继无人。
C.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古老的民间艺术“泥塑”,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各地泥塑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绽放。
D.材料三中写三维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充分掘非遗数字化潜力,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2.结合材料材料内容,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5-31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