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04638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起着巨大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工匠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扮演着传统工业技术主体的角色。工匠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创造精神。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文化,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精尚巧的实践精神。对工匠而言,产品制作并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操作,而是对材料匠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再创造,从产品的构思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工匠求精尚巧的思维,烙刻着工匠双手劳作的印记。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建筑,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同时,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选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2020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没有中断。
B.我国古代就己经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这对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C.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这需要培育劳动者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D.弘扬工匠精神,既要通过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铣工李峰心细如发,探手轻柔,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允许范围内的5微米的误差他也要“执拗”返工。
B.《核舟记》中,巧匠用“长不盈寸”的桃核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C.创业30年之久的海尔集团,能够跻身全球知名企业,得益于其“持续变革,不断创新;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的理念。
D.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随处可见,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

①说起读书,有哲人这样总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几乎天天都在阅读,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都能用浓浓的书香滋润心灵、涵养风尚。可以说,读书对我们大有益处。

②读书让生命丰腴。清代黄图珌在《看山阁闲笔》里说:“窗明几净,开卷便与圣贤对语,天壤间第一快乐事也。”是啊,虽然无法与古人、前人直接面对面,但是通过对一些书本、文字的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地了解到数千百年之前的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人的思想世界,也可以认知远在欧洲的卡尔·马克思、弗朗西斯·培根、伏尔泰等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饱满丰富起来。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年少时立下志向,发奋读书,没有几年便学涉百家。读书让陈子昂的生命变得丰腴,最终被推为一代文宗,流芳百世。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人生的高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③读书给心灵力量。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参差不齐,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怎么鉴别?鉴别能力从哪来?唯有读书,与书为友,增长知识。有了知识的积累和心灵的积累,面对恐惧、紧张、焦虑、痛苦就能处变不惊,让自己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从纷繁的信息表象之下寻找真知,从容与逆境共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④读书使灵魂升华。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困顿于生活和时间,我们没有办法去周游天南地北,只能跟随着别人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感悟着天马行空、人生惬意。“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北宋黄庭坚如是说。读书总能让人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写书之人在某一瞬间达到默契,好似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相遇,从而获得补给,得到救赎。如此,文章读多了,自己的所得所思所想,以文字记之,写出锦绣文章,岂不是人生之快事?

⑤读书与人生相伴,犹如一日三餐,更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间,帮助我们反思当下,放眼未来,更提醒我们: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3.请简要梳理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下列两则材料中的哪一则可以充当本文的论据?并阐明理由。
【甲】

宋濂少时酷爱读书,常“假借于藏书之家”;成年后“益慕圣贤之道”,遍访名师。他以读书为乐,终成一代大儒。

【乙】

林占熺,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用“以草代木”的方式解决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开辟了菌草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创建了菌草食药用菌和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2024-02-08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020-01-23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译林出版社)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⑦这样的精读细研,即使是一本旧书,又怎能没有新得呢?

(刊载于2023年7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有新得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触发”,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B.经典作品只要多读几遍,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
C.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研读了《孙子兵法》。
D.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就不会有所受益。
2.小川发现选文与文章《谈读书》都与读书有关,因此他想从《谈读书》中选择一句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觉得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小元一直觉得学习语文必须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为此,他把大量时间都花在阅读上,逮着书就读。可是,每次考试,他的阅读题失分还是很严重。为此,他很苦恼。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给他提一些阅读建议。
2024-04-25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