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1 题号:206344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冲不破的网表示抗议。然而,她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蚕,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1.简要概括文中加点词“这些”所指代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类人:自身不努力,却总认为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
请你结合文本,针对这种现象,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观点鲜明;②思路清晰;③有理有据;④不少于100字。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守一株花开

①夜来香又开花了。暗香浮动,撩人情思。月光倾泻在那单薄的瓣上,压得它慢慢舒展开,露出那一蕊黄来,活泼如她眼角的笑纹。

②她爱侍弄花。矮小的身材,披一件藏青白纹旗袍外褂,手里稳稳托着一喷水壶,两只小脚不慌不忙,过处一阵芬芳。

③她浇花的时候不像是在浇花,倒像在作画,讲究浓墨淡彩。右手挟壶柄,左手托壶底,向下倾斜30°左右,那丝丝缕缕的水便在阳光下抛撒开。

④而她却也像是在观画,眯眯地笑着,嘴角扬起不经意的弧度,风拂过她眼角的皱纹,提醒她岁月沧桑。她像完全没有察觉,只一心一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⑤日头越来越大,花影一寸一寸挪上墙。她缓慢的语调在空中漂浮:不急,不急。

⑥半夜她忽然把我叫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我呵欠连天,不晓得这五老太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⑦她走到院子里停了下来。月下的院子很静,月光给万物抹了一层白霜,恍若梦境。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五老太太朝我笑笑。顺着她的目光,我看见了它——夜来香。

⑧是,月光下沉沉睡着的它。岫玉一样的清透的薄瓣包裹,沁黄的蕊心半隐半现,恰似女子频频闪动的睫毛。

⑨它还未睡醒。五老太太说我们等。

⑩寒月中天,清冷的风撩起一股不知名的香气。它开始睁眼,花瓣一片一片朝外舒展,铺平,俏立。寒月清辉给它上了一层淡妆,鹅黄蕊心更显得年轻俏丽,雅致得很

⑪五老太太笑了,伸出手要抚摸它,手却停在了半空。

真美。我说,只是就这一夜的寿命。

⑬轻轻的笑声漂在空气中。孩子啊,你还不了解生活。香气越来越浓,五老太太也觉察到了,眼睛忽然亮起来,时间,孩子啊,它不是我们所能拥有的奢侈品。你能享用它,但你永远征服不了它。可是这花,你瞧,它美了一夜呢,它多高兴,这还不够吗?

⑭起风了,五老太太一头银发像大团的雪。她笑着,看那晶莹的花瓣一片片地凋落,仍然笑着,享受着每一片花瓣的美。

⑮香气快散尽了,我却开始疑心那香是从五奶奶身上发出的。

⑯半年后,妈妈忽然告诉我五奶奶死了,死的时候是中午,正在侍弄她的那些花,手里还拿着喷水壶。葬礼上,三舅说五奶奶太操劳,半生都为那些花操劳。我朝棺木里望去,五奶奶笑得很恬静。三舅说谎,明明是那些花养了她

⑰又逢花期,我独自伫立月下,静守夜来香的开放。两个小时已经过去,我静等不动。忽然记起刘亮程的一句话——骑马走,骑驴走,奔跑或爬,都到达同一个地方。

⑱我一怔,突然真正理解五奶奶的话:对时间最好的珍惜就是去享受它,享受生命。不急,慢走细赏。

⑲花忽然开了,暗香动,月色浮,守一段岁月静好。

(取材于王宁宁的同题散文)

1.文中对主人公多次变换称呼,请据此概括主要事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称呼段落所写事件
②-⑤她喜欢侍弄花
五老太太⑥-⑭(1)
五奶奶(2)
⑰⑱(3)


2.文中的“五奶奶”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3.文中多次写到夜来香,有何作用?请分条简要回答。
4.下列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它开始睁眼,花瓣一片一片朝外舒展,铺平,俏立。寒月清辉给它上了一层淡妆,鹅黄蕊心更显得年轻俏丽,雅致得很。
5.联系全文,说说第⑯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2021-10-07更新 | 3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但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回到那些烦心的勾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作者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乡愁”在本文中有多层内涵,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的理解。
2019-11-15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长大就是走到父亲前面去》,完成下面小题。

长大就是走到父亲前面去

①那晚,家里的煤气没了。凑巧临近春节,眼看煤气正在抬价,为了省那两块钱运费,父亲独自骑电动车去了煤气厂。

②到了楼底,父亲打电话叫我下去。我那时舍不得离开电脑一步,要不是母亲催促得我不耐烦了,我都懒得下楼。我慢吞吞下了楼,一肚子的不情愿。父亲向来善于察言观色,似乎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脸阴沉地指使我将煤气罐从车上小心翼翼的抱下来。

③我半蹲着将它放到地上,灰尘落了一身,我使劲拍打。不就是两块钱嘛?何必那么折腾,搞得一身脏死了!”“两块钱也是钱!两块钱不容易啊,能省就省吧。父亲怒斥了一声,又迅速沉下语调。我无言以对,只得停止抱怨。

④这时我看着父亲蓄足了力俯下身,他的右臂像擎天柱似的往上顶,憋着一口气的劲儿才终于把煤气罐扛在肩上。

⑤我就这样跟在父亲身后一直低头闷声的走。

爸,小心!父亲一不小心就踩空了,脚底下晃了晃,双手险些没抓住煤气罐,我赶紧飞奔上去替父亲扶住它,真是吓出一身冷汗。父亲努力稳住脚跟,转过头瞥了一眼,我感受到了父亲躲闪的目光,我愣了半晌,赶紧上去用双手扶住煤气罐。他重新调整重心,向前微倾着身子,舒了一口气,双手继续稳稳地扶住煤气罐,然后他腿用力一蹬,又上楼去了。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出了神,他的右肩正用力向上缩,身体倾斜成一条扁担,一直一斜的迈着步子,这时我看见他衣服上湿了一片,沉重的脚步扬起尘土。我的眼眶也跟着潮湿起来。

⑦父亲粗重地喘着气,后背在猛烈的上下起伏,他的每一步似乎都要拼尽全力。我揪着心。我的泪便再也抑制不住了。

父亲在努力掩饰着内心的紧张,而我亦是如此。在我帮他扶住煤气罐的那一瞬间,我心里的怨气忽然都消散了,我只想尽全力去帮他跨越难关。

⑨我低头拍拍尘土,装作心里很轻松似的,只是不想眼睛已经因为泪潮汹涌而忍不住拼命往上翻。父亲一直走在我的面前,我看不见的他的表情,但我想起了年幼时父亲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第一次,父亲送我去幼儿园,我特别不适应,一直躲在父亲身后,父亲便一路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父亲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老师告诉了父亲,后来,每次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后,都要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头,看我在院子里玩耍。我隔着栅栏看着父亲便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能很清晰的记得那时的感觉。

⑩父亲一向都在我和人前展示出不惧血泪的大男子汉气概,一人揽了家里的重活、苦活,从未在我面前示弱过。在他的庇护下,我的羽翼渐渐丰满,我总是习惯在他的身后,而他,也开始慢慢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在生活的重担之下显露出疲态。我想,若是有一天,当我也成长到他那般伟岸,他老了,我愿意让他安心在我的羽翼之下生活,在我的身后躲避风雨。让流逝的岁月一点有一点地去有力地见证我对他的反哺之情。那是一个儿子交给亲情最厚重的心意啊。

⑪这样一想,我的泪水就扑簌簌的落下来了。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我告诉自己,那个最爱我的人老了,我要尽力去守护他,不让他受伤,不管他撒娇还是无赖,都不能责骂,都不能还手,就像他一直在我前面守护着我一样!我可以!我不断告诉自己。

⑫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父亲的担当,觉得瞬间长大。

⑬不知不觉,我已经落在了后头。快跟上,你妈还在等着烧菜。不知怎的,这次,面对父亲的催促,我觉得心里温暖十分。我赶紧跟上去,走到了父亲前面,飞快地为他打开了门。我转头看着父亲,眼泪咸咸的,又甜甜的,浓浓的氤氲、化开在了我的眼里。

⑭我知道,那便是成长的味道。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的右肩正用力向上缩,身体倾斜成一条扁担,一直一斜的迈着步子,这时我看见他衣服上湿了一片,沉重的脚步扬起尘土。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第⑨段中叙述了父亲送“我”去幼儿园的场景,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4.文章最后写道“我转头看着父亲,眼泪咸咸的,又甜甜的,浓浓的氤氲、化开在了我的眼里”,请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2024-05-07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