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20653604
阅读《失根的兰花》,回答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货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园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耳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带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不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河北霸县人。1924年生,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1.第②段中,为什么看到眼前的花,作者的泪就流了下来?
2.第④段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3.第④段中加点的“蚕未离开那片桑叶”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根据注释和你的历史知识推测第⑨段加点的“祖国已破”应该指哪段历史?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国破”景象或是抒发“国破”之痛的古代诗句?请写出两句。
5.写出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现代文阅读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①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五千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②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然而路上的人向我们注视,对我们窃笑,其意思仿佛在说:“这样大的姑娘,还在路上让父亲搂住了拭脸孔!”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完全发育了,已由中性似的孩子变成十足的女性了。我忽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起来,在我的提携中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一刹那间,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怪怨人类何必有男女之分。然而怪怨之后立刻破悲为笑。恍悟这不是当然的事、可喜的事么?

③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④以上原都是过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头,使我不能忘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我觉得你此行的意义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儿出嫁诗云:“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你出黄金时代的“义往”,实比出嫁更“难复留”,我对此安得不“结中肠”?所以现在追述我的所感,写这篇文章来送你。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于你此行很不放心。因为这好比把你从慈爱的父母身旁遣嫁到恶姑的家里去,正如前诗中说的“事姑贻我忧”。事姑取什么样的态度,我难于代你决定。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注释】①结中肠:内心郁结、难过。②义往:这里指女儿出嫁,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说是“义往”。③事姑贻我忧:(女儿以后)须侍奉婆婆,这令我担忧不已。

1.下列对上面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阿宝是作者的女儿,她长大了,快要出嫁了,作者担心她处理不好与婆婆的关系。
B.丰子恺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们的生活,也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关注他们的成长。
C.“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的原因是:女儿的变化是微微地、逐渐地进展的。
D.丰子恺写日常生活琐事,巧妙地加以点染,使文章耐人寻味,上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作者从那两件事上发现女儿阿宝已经长大成人?请分别概括。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指出其表达效果。
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
4.文章第①段说:“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作者这种情感的解读。
2017-06-12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文本,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李见书)

①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在老家西山半山腰那个叫象鼻岭的地方。

②象鼻岭是半山腰一个稍缓的歇脚处,因那里有一块非常像大象鼻子的岩石而得名。

③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和小伙伴上山砍柴,下午四点来钟,我们挑着柴从陡峭的西山飞奔而下,在一个稍缓的地方停歇时,我远远地看到半山腰那个叫象鼻岭的地方,有一个模糊但熟悉的身影站在一块大岩石上向我招呼。我听不清声音,但我知道那是父亲。父亲来迎我是很少见的,因为父亲每天有做不完的活计,因为父亲虽然和蔼慈祥,却像所有农村汉子一样不善言辞不喜形于色。今天是怎么了?在我纳闷的一当下,我已经挑着柴冲到了父亲跟前,还没等我歇下来擦把汗,父亲就把一个大信封递给我:给,通知书!

父亲接下我的柴担转身就往山下冲去,我感觉父亲脚底板都在冒烟。

⑤我打开印有云南大学字样的信封抽出来一看,是云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考取大学了!我激动得用汗渍渍的手小心翼翼地将通知书原样折好装回信封,挥舞着追着父亲往山下冲去!

⑥我父亲是个木匠,因为我爷爷是个木匠。

⑦木匠爷爷的木匠手艺是不是祖传的我不得而知,但爷爷识文断字却是实实在在的。据说爷爷曾读过私塾,我也曾在爷爷的枕头下翻到过几本古书。小时候,一到晚上,我们最喜欢围在煤油灯下,听爷爷捋着被灯火照得透亮的白胡子,给我们讲七仙女、薛仁贵征东征西、春方春元的故事。爷爷很会卖关子,每到关键地方就歇下来,让我们给他三尺长的老烟锅装烟、点火,然后深深地吸一口,直到烟锅里的烟卷通红透亮,发出滋滋的声响。爷爷走了三十多年了,长相我早已记不起,但他在灯火里捋白胡须的样子和老烟锅里发出滋滋声响的通红透亮的烟火却异常清晰,在我心里,那是读书人的模样,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

⑧那年我四岁,独自到房横头的小井边玩耍,一不小心就栽进井里,我被救起时已是奄奄一息,命还在,却发起了高烧。那时没有车,父亲母亲和我嬢嬢带着一坛子水轮流背着我走了六个多小时五十多里路,把我送到曲靖地区医院住院。两天后,烧退了,我捡回了一条命。在病房里,我拿着不知是谁丢在病房里的小人书,一边看一边跟大人说:长大了我要来这里读书,住这个大房子!

⑨每每说起这事,兄弟姐妹都要笑我,但母亲一直坚持说我原话就是这么说的,说那时候就断定我是块读书的料。

⑩那年秋天,我四岁大哥六岁,村里在社房里用几个土基搭上几块大板,叫我父亲做了几条春凳,就办起了村小。大哥已到上学年龄,我还没到,但我在家没有人管,也就一同送到村小给老师管着。一个学期交五角钱,一本语文一本数学一本中楷一本算术再加一支铅笔,我就上学读书了。因为太小拿笔都拿不稳,写不来字,我常常整晚整晚地哭。父亲心疼我,说写不好就别写了,母亲却很严厉,说必须写,当天的事当天必须做完。我也十分倔强,不管写到什么时候都要写完。往往是,大哥早已写完进入梦乡,我还在父母和煤油灯的陪伴下继续写。但我的记性却出奇的好,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只要老师讲一遍我就记得,特别是语文,还没学完我就全部会读。一个学期还没有过半,合上课本,不管你说哪课我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我甚至还能把整本书从最后一课倒背到第一课,对此,我读过私塾的木匠爷爷半信半疑,有一天放学后,就当着一伙村里人的面考我。我把语文课本交给爷爷,一口气从最后一课直背到第一课,一字不差。当我背完第一课毛主席万岁时,爷爷拿着课本对着我的脑壳就是两下,随后捋着白胡子笑着说:你这个孙子,要得!以后可成大器。

⑪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那是大龙潭撤水,水快干的时候很多人都去龙潭里拿鱼。从小就爱捞鱼摸虾的我当然不愿错过这个机会。那天下午,我逃课去拿鱼了,父母知道后,把我抓了回来绑在猪厩门上,用细棍子狠狠地一顿打。第二天一早,母亲敲了一块藏了多年的红糖给我,让父亲拉着我亲自把我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并向老师赔礼道歉。此后,我再也不敢逃学。

⑫后来,大哥参加高考落榜了,学校办复读班,就通知大哥去复读。那时候,最小的妹妹还不到三岁,兄弟姐妹五个要吃要喝还要读书,光靠父母苦工分,日子过得很难,大哥就不想去复读。一个星期六,我放大星期回家,晚上,父母把我们兄弟姐妹叫到一起,围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开家庭会议,最后一次让大哥表态去不去复读。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不读书哪里会有出息?一字不识且不善言语的父亲厉声地对大哥说:你在家帮我们挣工分,我们当然高兴,求之不得,可你一辈子就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盘田了。你好好想想!大哥埋着头不说话,只是掉眼泪,内心无比挣扎。但大哥最后还是想通了,第二天,大哥收拾了一些简单的铺盖行李,告别了父母,和我一起回到学校,踏上了复读之路。

⑬大哥经过复读考取了中专,我考取了大学,二妹在经过两次补习后也考取了大学,我们家成了十里八乡夸赞的书香之家!兄弟姐妹五个有三个靠读书吃上了国家粮,乡亲邻里纷纷夸我父母有见识有福气。每当这时,父亲都会憨厚地笑着说:娃娃争气娃娃争气!

⑭而只有我们知道,要不是我们的父母有一般农村人没有的远见卓识,拼命地扶我们读书,我们不会有今天;也只有我们知道,为了我们读书,父母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⑮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

(选自《曲靖日报》,有删改。)

1.阅读本文,并概括文章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根据要求进行赏析。
(1)父亲接下我的柴担,转身就往山下冲去,我感觉父亲脚底板都在冒烟。(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爷爷很会卖关子,每到关键地方就歇下来,让我们给他三尺长的老烟锅装烟、点火,然后深深地吸一口,直到烟锅里的烟卷通红透亮,发出滋滋的声响。(从描写角度赏析)
3.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心疼我,说写不好就别写了。母亲却很严厉,说必须写,当天的事当天必须做完。我也十分倔强,不管写到什么时候都要写完。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3-08-13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 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塔”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1.文章开篇就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强调它们“怕人”呢?
2.文章的重点显然在小珍珠鸟那儿,那么,篇首为什么又写它的父母怕人呢?
3.读《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陆游的“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咏燕》),杜甫的“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两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秦韬玉的“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你觉得哪一首诗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与本文最为相似呢?请简要分析?
4.选出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B.作者对人鸟相亲的那段描写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突出了小雏鸟的无赖、天真,笔触轻盈活脱,这不仅使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色彩斑驳,呈现跌宕变幻的景象,使人读来兴味益浓。
C.珍珠鸟对作者的亲近和友爱正说明作者有着崇高的情感和理想。作者的理想是什么?文章虽然没有明确揭示,但读者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
D.文章短小、精练,但对氛围即“境界”的描写异常生动,从字里行间渗透这作家博大的爱心。
E.大凡真正的文学家,大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杜甫、陆游等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2016-02-26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