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1 题号:20742133
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父亲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

②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条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黄河,黄河……”他喃喃道。

③孙瑞斌这才明白,父亲是想起了那段有关黄河的往事。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期,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父亲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六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父亲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条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条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条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⑦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他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还在军区干过,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⑧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的军毯逊色。

⑨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条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抬起胳膊挡住孙瑞斌手中的毯子,为下文叙写毯子的故事作铺垫。
B.父亲让孙瑞斌想办法找到送毯子的解放军,体现出他深切的感激之情。
C.文章的最后一句旨在营造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余味悠长,引人深思。
D.本文围绕军毯选择材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渡黄河时的感人故事。
2.父亲的军毯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请简述它的由来。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赏析句子)
(2)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赏析加点词)
4.孙瑞斌觉得红色博物馆是父亲军毯“最好的归宿”,请结合本文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原因。
5.文中画线句看似矛盾,却道尽了革命年代人们“冷”与“暖”的生命体验。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冷”与“暖”的内涵。
链接材料: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陆定一《老山界》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把茶壶

①那个周末,我去汝州白云寺游玩,在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家名为“娄氏汝瓷”的店铺。早就听闻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家藏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却从未近距离地观览过,我心里生起好奇,决定进到店里去看看。

②店铺的框架上,摆放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茶壶、茶杯、盖碗、茶盏等等,看上去造型简洁,釉色纯正,温润古朴。“真不错呢!”我边看边欣喜地叹着。

③有位年轻人走过来,又黑又亮的眼里盈满笑意:“我是这店的主人小娄,请问,我有什么能帮您的吗?”我有些诧异,想像中的陶瓷艺人应该是稳持的长者,而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

④“这是祖传的手艺吗?”我端起一把木柄侧把茶壶来,狐疑地问道。

⑤“娄家算得上是汝瓷世家,家父做汝瓷行当已经30余年了,我自幼常看他烧制瓷器,但真正入行才有两年多。”他坦言道,“这把汝壶你喜欢吗?那是我新烧制的。”

⑥我仔细端详起手中的壶来,“这应该是传说中的雨后天青色吧?”

⑦“说对了!雨过乍晴,一抹淡淡的天青,从北宋至今沿承千年,这是最动人的颜色。你看,它多么像江南山水泼墨画,带着迷蒙的神秘。”稍停下他又说:“每一把汝壶都是有生命的,由于汝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会形成开片。在安静的夜里,你如果留心听,就会听到釉面有极小极细的开片声。”

⑧我听了他说的话,心动了,掏钱付款,购买了这把汝壶,还加了他的微信。

⑨第二天的晚上,我冲上一壶茶,慢慢地酌饮,细细地倾听,果然听到有“呲呲”的声音,好似冰面开裂,玲珑清脆。然而等倒了几杯茶后,发现茶壶木柄与瓷器的衔接处有渗水,我心中有点不悦。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我很快得到回复,“非常抱歉!您把壶寄回来吧,我重新改进加固下。”

⑩壶寄了回去,一周后返回来,我打开包装一看,倾时愣住了。可能运送途中有磕碰,壶柄处出现断裂。我心里窝着一团火,又拍照传给他,那边回道:“您别急,我再快递一把壶过去,这次一定包裹好。”

⑪三天后收到新壶,打开层层包装,我仔细查验,釉面润泽完好,冲水不渗不漏,这才放下心来。

⑫那把断柄的茶壶,我种上菖蒲,做了案头清供。闲来无事时,我经常把玩新壶,简淡、素雅、明润,通体透着自安之美。

⑬有一天,我正上班,接到一个电话,是小娄打来的,他说:“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半个小时后,见到了他,他送我一把粉青壶,说是回报老客户。我开玩笑地说:“要是都这么送,你不就亏本了吗?”他羞谨地一笑,说:“亏本是小事,不能失了诚信,给您带来麻烦,还望多多宽谅。”

⑭接过茶壶,我有些过意不去,站到马路边,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年轻人能做到这样,也是很难得的,你怎么能够沉下心来,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呢?”我不解地问道。他敛起笑容,说起他的过往。

⑮念书的时候,他心性贪玩,后来勉强考上了个大学。毕业后,他向父亲借了十万块钱,跟朋友合伙开了家酒吧。开始生意做得不温不火,可是看到其他家的酒吧做得生意火爆,朋友有点眼热,提出把红酒的商标揭去,换上洋商标好销售。他虽然感觉到有些不妥,但在利益诱惑下退缩了,默许了朋友的做法。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被人揭发,赔上了不少钱,生意就做不下去,只得停业关门。

⑯他心情沮丧极了,回到老家。父亲知道情况后,没有责怪他,只是淡淡地说:“跟着我学做汝瓷吧!”随父亲一起选料,揉泥,拉坯,施釉到装窑点火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他体会到了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⑰他烧制成功的第一件作品,是一盏盖碗,开片出窑后,他被粗粗细细、长短不一的裂纹惊到了,那裂纹状如鱼鳞,薄如蝉翼。

⑱父亲严肃起来,对他说道:“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就好像是涅槃重生。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你怕什么呢?”他完全听懂了父亲的话,并由此迷上汝瓷,那细密温暖的烟火气息,让他觉得安然、踏实。

⑲这一夜,我又闲坐着饮茶。桌子上的两把好壶,似隔着一抹烟云,深情对望着。开片使汝瓷有了通灵之美,只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否在怀想回忆窑变的前世今生。

⑳隔了几个月,他从微信上发来几张图片,说自己新开一家名为“一九茶舍”的微店。细思之下,有淡淡的禅意在其中,抱朴归真,淡泊宁静。我想,或许他已经从汝瓷与茶道中,品嚼出了生活的真味。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8年1期,有改动)


【注】①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原本是瓷器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再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1.买壶前后,“我”的内心经历了几次转变,在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情的词语。
______→欣喜→____________→窝火→______
2.文章⑮~⑱段插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⑲段划线句子。
桌子上的两把好壶,似隔着一抹烟云,深情对望着。
4.文章结尾说:“我想,或许他已经从汝瓷与茶道中,品嚼出了生活的真味。”从全文看,年轻人品嚼出了哪些生活的真味?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只买了一把茶壶,最终得到了三把茶壶,小说以“三把茶壶”为题,突出年轻人能够为客户着想、讲求诚信的可贵品质。
B.“又黑又亮的眼里盈满笑意”这句话是对年轻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年轻人眼睛的明亮和态度的热情有礼。
C.“我”和年轻人刚接触时,明显感觉出年轻人有些不自信,技艺不高,所以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为以后多次换壶埋下了伏笔。
D.年轻人能“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从烧制、销售瓷器,到开名为“一九茶舍”的微店,与父亲针对瓷器开片对他的启发有关。
2022-09-27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德鲁

文扬

①我的同事安德鲁来自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性格在他身上很显著。

②一个周末,我坐上安德鲁的吉普车和他一起去双子湖钓鱼。高速公路上的白色牌上写着每小时限速120公里,安德鲁的车速也固定在120公里。周围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地从我们身边超车而过。即便是目测,我也能断定他们的车速至少在128公里以上。但安德鲁似乎视而不见,我们的吉普车像一匹老马似的,不断被那些大大小小的车辆甩在后面。当一辆小巧玲珑、睁着骨碌碌两只大眼睛的甲壳虫车神气十足地从我们身边驶过时,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提醒安德鲁:“我们是不是开得太慢了?”安德鲁问我:“这条公路限速是多少?”我说:“120公里。”安德鲁说:“那就对了,我的车速也是120公里。”我以为安德鲁怕超速被警察罚款,便说:“我看过警察的罚款条项,车速超过限速9公里或者9公里以上才罚款,只要我们的车速不超过128公里,我敢保证,警察是不会罚款的。”我以为安德鲁被我说服了。可安德鲁说:“这不是罚不罚款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我顿时哑口无言。

③我们钓鱼的湖泊靠近一个州立公园,两个同样大小的湖紧靠着,像一对双胞胎,名副其实的双子湖。湖边上都是岩石,偏西的太阳照得湖水波光闪闪、金光四射。只见安德鲁站在一块岩石上,“嗖”的一下,向前挥动鱼竿,抛出闪亮的渔线,然后迅速收回,再抛出,再收回,整套动作潇洒利索,一气呵成。第二竿甩出后,一条活蹦乱跳的鳟鱼上钩了!我惊呆了。我早就听说过“飞钓”,但这是我第一次看飞钓。随后,安德鲁拿出一个塑料袋,往里面装满水,将鱼放进去,缩小袋口,把它放在岩石中间的水洼里。我也学着安德鲁的样子在湖边“飞钓”,甩得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了,也没有钓到一条鱼。

④当安德鲁钓起第五条鱼时,我们听到身后有汽车刹车的声音。从车里走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渔场的管理员。他向我们传达了此处钓鱼的规定:“你们每人只能带4条鱼回去,并且只能带自己钓的4条鱼回去,不能拿别人钓的鱼,其余的鱼必须放回湖里。”当得知塑料袋里的鱼都是安德鲁钓的后,他又转过脸对我说:“你也不能拿他(指安德鲁)钓的鱼凑数。”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

⑤太阳落山时,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安德鲁一共钓了十六条鱼,清一色的鳟鱼,个头也差不多。而我依然是两手空空。

⑥看着安德鲁把塑料袋里活蹦乱跳的鳟鱼一条条扔回湖里时,我心里有些惋惜,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新鲜鳟鱼。管理员已经下班了。如果安德鲁想把这些鱼带回去,不会有别的人知道。可这些话我不能对安德鲁说,我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守规矩的印象。

⑦眼看着塑料袋里只剩下八条鱼了,我以为安德鲁会到此为止。可是,安德鲁并没有停手。当他提起一条鱼又要往湖里放时,我忍不住提醒他:“我们有两个人,可以带八条鱼回去。”安德鲁弯腰把手中的鱼放到湖里后,抬起头来对我说:“你没有钓到鱼,按规定,我们只能带4条鱼回去。”为了强调自己没做错,他又补充道,“刚才那个管理员说,我们每人只能带四条自己钓的鱼回去。”

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最后,塑料袋里只剩四条鱼了,安德鲁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另一个塑料袋,放了两条鱼进去,并把袋子递给我。我没好意思接,安德鲁看我不接,问我:“你吃过新鲜鳟鱼吗?”我说:“没有吃过。”

⑨安德鲁听后,不由分说地把塑料袋塞给我,说:“你一定要尝尝新鲜鳟鱼的味道,味道好得很!”

(选自《海外文摘》2015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安德鲁的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为什么“我简直都想笑了”?)
(2)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眼睁睁”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3.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安德鲁娴熟的“飞钓”动作,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021-02-21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戈壁上的小屋

陈世旭

①那一年,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通知我与几位作家一起去青海深入生活,主要任务是采访20世纪50年代末内地“援青”的邮电职工。

②那一天,夕阳在风沙里沉浮。起先还不时地能见到骆驼草和红柳丛。后来,远远近近就只有红色的沙砾和铁青的岩石了。茫茫天地间除了我们这辆车,连一丝生气也感受不到。

③忽然,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幢小屋,孤零零地立在戈壁上,就像是月球上的一个黑点。

④这是一个邮电线务站。屋子里,简朴而整洁,电话交换台竟是用石块垒成的。屋子里只有一个瘦削的年轻人,黝黑,但眉清目秀。

⑤这位瘦削的年轻人,给我们讲起了他与这个线务站之间的故事——

⑥在西宁搭的便车整整走了三天,终于把我留在去往县城岔路口一片扬起的尘土里。我看到父亲背着邮包,迎面向我走过来。之后,他把我的行李小心地放进一辆手扶拖拉机的拖斗里。

⑦我不知道是不是值得高兴。几天跑下来,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有点想哭。我听说过,有些像我一样从邮校毕业分配到基层的人,从西宁出发两天,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了,转身搭便车返回。

⑧我与父亲在半夜以后到达了县城。一条不足两百米的街,两边都是轮廓硬朗的房子。有几星昏黄的亮光从黑暗中透出来。

⑨这个夜晚到达的并不是目的地。我们将要去的那个线务站,离县城还有一百多公里。

⑩县境平均海拔四千米,年平均气温零下十五摄氏度。严寒使人望而却步。父亲之前的几任局长,没有一个在这里干到任满。父亲却说,除非组织上另有需要,他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⑪父亲来青海后,最初是乡邮员。几十年的时间,他在这里的山地、草场和戈壁走瘸了两条腿。但他喜欢这里,说这里空气稀薄,但很清新;人烟稀少,但人很热情;还有不常见到的野生动物,不怕人,跟人很亲近。

⑫两天后,父亲开着手扶拖拉机,把我送到了线务站。我当然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一口一句“老了”,他的样子的确比平原上七十岁的人还老,可他还不到五十岁。

⑬这里的每个线务站之间,相隔差不多上百公里。我常常对着空旷无边的戈壁发怔。

⑭我同青海不可分离的命运,似乎在我父母结合时就注定了。他们来“援青”后就再没有回过老家。我在西宁的邮电中专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意愿,也回到了县里。

⑮到线务站后,除了局里同事隔些日子给我送一趟粮食、煤和维修零件,大部分日子里,我见不到一个人,看见的只能是太阳和月亮的换班。今天和明天完全一样,就像珠串上的两颗珠子。

⑯在我之前,这个线务站连续九年一直是全省的模范线务站。上一位线务工出席过全国的先进表彰大会,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九年。人们在他留下的工作日志上一再看到这样的句子:“什么时候有人来啊……我一定要坚持住……局里人还有几天就来了……”

⑰有天早上,我忽然听见了鸟叫。我疑疑惑惑地从床上爬起来,疑疑惑惑地推开窗子——

⑱真的有一只鸟,就在窗外不远的线杆上做巢!

⑲以后的日子,我每天查完线路就是全神贯注地看着那只鸟,飞出去,又飞回来,从不知什么地方衔来了干草,衔来了土块。于是荒滩上,有了两个巢:一个是鸟巢,一个是线务站;有两个生命:一个是鸟,一个是我。

⑳我们相依为命了。我把拌炒面的曲拉和最新鲜的烤饼都留给了它。我一声口哨,它就飞到我的窗子里来,在屋子里神气地走来走去。我出去查线或是查线回来的路上,它会出其不意地从我身后一下子扑到我的肩膀上。

㉑可是,却从县局里来了电话:“线路上是不是有鸟巢?”电话里传来父亲沙哑的声音,“得移掉它。鸟巢里要是有铁丝什么的,可能会给线路造成短路。”

㉒“不!”我坚决挂掉了电话。

㉓第二天,我却被鸟凄厉的叫声惊醒。我爬起床,看到那只鸟正拼命地扑打着我的窗户。

㉔窗外站着父亲,他已经把鸟巢从线杆上端下来了。

㉕“要不,你会下不了手的。”他满脸惭愧地看着我。

㉖父亲退休的时候,省局在西宁市为第一代“援青”人盖了宿舍。但父亲不肯去住。一直到去世,他都住在县里……

㉗直到他讲完了,良久不再吭声,我们这拨人还是一片静默,甚至,有泪水滴落的声音……

(文章有删选)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代‘援青’人”的主要事迹。
2.文章用“戈壁上的小屋”做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谈谈理解。
3.线务站的“这位瘦削的年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的有一只鸟,就在窗外不远的线杆上做巢!
5.从下面两段话中任选一段,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那一天,夕阳在风沙里沉浮。起先还不时地能见到骆驼草和红柳丛。后来,远远近近就只有红色的沙砾和铁青的岩石了。茫茫天地间除了我们这辆车,连一丝生气也感受不到。
(2)“要不,你会下不了手的。”他满脸惭愧地看着我。
2022-05-06更新 | 2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