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111 题号:209635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灶台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棉洗时,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①____________→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②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以“父亲的灶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儿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儿,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⑤在我的童年时代,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出现在她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⑨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童年时的鞋垫,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时隔三十年,它们已经变得破旧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买来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也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心境,一针一线地绣起来

⑪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未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追求好看的美学;
(2)外婆打补丁,_______________
(3)外婆绣花,_______________
2.品读第③段画线句,用第一人称写出外婆当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
(2)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5.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留给“我”的“文物”。
2023-11-27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前两段文字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做了哪两件事?
4.“实在标致极了”一句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什么?
6.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4-03-04更新 | 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胎记

⑴那日,陪南方友人游完十渡山水,友人说:再陪我们去看看你们京西的土炕吧。土炕是北方特产,南方人感到稀罕;但随世事变迁,即便在北方,土炕也是很难得见了。

⑵于是,很快就给友人找到了一铺土炕。友人的兴味,也勾起了我对土炕的回忆与沉思……

⑶母亲是在土炕上生下我和我的两个弟弟,这样本已贫穷的日子就更加清寒了:弟兄三个合盖一床棉被,至于褥子铺垫之类更无从说起,身下只铺着光光的篾席,倒也未曾受过一次夜寒。这缘于土炕的温暖。北方的土炕,炕体里有火道,与炕畔的地炉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是烧柴,还是燃煤,均能在提高室温的同时,把土炕烘热了。而绵密的土层具有极强的保温性,以至于室内的温度已经降下去了,而土炕上却仍然温暖。三个少年赤条条地躺在土炕上,或拥,或嬉,温暖着,也快乐着。

⑷雪花飘飞的季节,农人便开始在家里“猫冬”,偎在火炕上,喝烧酒。炕热攻心,酒热也攻心,不久就喝得浑身通泰,便吼出一些不酸不咸的调子,感到自己虽出身贫贱,却比神仙还自在。父亲是读过几年书的,每喝到心酣耳热的时候,他总是站到旷野里去,面对纷飞的雪花说:这苍茫大地真干净。还说:这老天真是会安排,他用雪把你堵在屋里,让你懒得理直气壮。

⑸土炕持久而沁人骨肉的温暖,会穿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五婶是不愿嫁给五叔的,但后来二人感情出奇的好。有人问她,你不是很不心甘么,为什么还跟他过得这么情愿?她竟说,都是土炕闹的。为什么呢?情感总是和温暖相伴而生的。

⑹所以,土炕之于友人,是“旁观者”的风景;之于我,则是出身的胎记,记载着我的来路。

⑺因为这样的来路,我深深理解我的同路人——

⑻北方人虽然豪爽忠义,却也谦卑驯顺。因为,土炕的温暖煨热了情义,也惰化了血性。“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只要不被逼得背井离乡,北方人是不会主动出走的,他们很少作愤然的抗争,更缺少在得失面前的义无反顾。

⑼同样,土炕的稳定性存在,使北方的青年虽有坚韧的毅力,却无变通的机巧——他们适合听差,却不擅长经商;可以做厚重的长篇小说,却做不来灵动的抒情散文;可以进入时间深处很沧桑很古典,却不能站立潮头很现代很时尚;他们笃信吃亏是福,却不知勇于竞争才能获得最大的人生效益。举一个生活小细节,南方人有了钱,大多是用于投资;而北方人若有了多余的收益,一定会在银行存起来。因为土炕的温暖,正是持久积蓄着的——氤氲着,也封闭着。

⑽所以,土炕之于我和友人其意义不同:之于友人,是愉悦眼眸的异象,即风景;之于我,是生命的烙印,即胎记。一个是生命之轻,一个是生命之重。

⑾即便现代文明的席梦思真的把土炕送到民俗博物馆里去了,土炕在我的心中也是个永恒的存在,一如民族的文化传统。

⑿外表可以粉饰,但胎记是除不掉的。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它浸润到人的生命细胞中去了。

1.本文回忆了与土炕有关的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2.第⑼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⑵段中“沉思”一词与下文第⑺、⑻、⑼三段内容相照应。
B.“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北方人谦卑驯顺、安于现状的特点。
C.在“我”的心目中,土炕是落后、保守、没有进取心的标志,它犹如胎记般印在“我”的身上。
D.尽管土炕文化对于北方人性格方面造成了不足,令人扼腕深思,但土炕依然是“我”的生命之重。
4.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所以,土炕之于我和友人其意义不同:之于友人,是愉悦眼眸的异象,即风景;之于我,是生命的烙印,即胎记。
2020-10-21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