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214350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①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②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③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④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⑤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⑥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⑦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⑧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⑨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⑩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2.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进行赏析。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
4.请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王剑冰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黄河沿岸十九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⑫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

⑬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蓝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子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划着弧线,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⑮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⑮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⑯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威风锣鼓”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本文构思精妙,别具匠心,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4.下面是刘成章先生描写的“安塞腰鼓”片段。读后你是喜欢黄河口的威风锣鼓,还是喜欢安塞腰鼓?说说理由。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022-02-25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其中从________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________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______________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0-01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猫

①熊猫的妈妈是只银虎斑美短,一窝只生了它一个。它们的主人是我的同窗,和我关系很好,认为小猫送我最合适。那时养猫为了有用,人们不论品种与血统。银虎斑美短这种猫黑白相间,夹有银色亮毛,有点像中国狸猫,却不如狸猫花纹清晰。熊猫来后,奶奶端详半天,大失所望:“这熊猫,长的什么花样,不像老虎,也不像狮子。你个熊孩子,弄个熊猫进家来!”“熊”是奶奶的家乡的骂人话,大概是说不怎么样吧。就这样,全家人跟着奶奶,叫它熊猫。

②奶奶闲了便坐在椅子上逗熊猫:“你个怪花样,”她晃着毛线球,啐着唾沫,“你个短腿。”熊猫从不撩事,懒得搭理别的猫。若有猫打它,都要吃它的亏;若几只猫围攻它一个,它也不恋战,只见一个圆溜溜的屁股朝地上一坐一坐,坐一下蹿出去老远,几下就跃上房顶再也看不见了。“崔家奶奶,”邻居都笑,“这个短腿有意思啊。”“有个熊意思,”奶奶啐地,“都是熊东西。”

③熊猫四个多月时的一天,奶奶早起,赫然看见卧室门外,横着一只死老鼠。老鼠有一尺长,头断了,只与身体连着一点皮。“俺的亲娘哎!”奶奶叫了一声。门口围满了邻居,他们说。如道河里的水老鼠大,不知道这么大。又说,这老鼠比熊猫还大,熊猫怎么打死的?奶奶眼神闪亮地骂着熊猫,说它把死老鼠拖进门,弄了一地血。

④之后每天清晨,邻居们来来往往,参观熊猫的猎物,有水老鼠,有鸟雀。有一天,地上没有猎物,有人去问奶奶:“崔家奶奶,昨天晚上你没放熊猫出门啊?”“没有放没有放,”奶奶没好气地说,“昨晚睡了。”奶奶转过头,进了院中小厨房,一边望着案板上的五香牛肉发愁,一边小声地痛骂熊猫。南京人爱吃卤味,到处是卤菜店,五香牛肉和盐水鸭一样是当地名菜。熊猫自从偷过牛肉后,夜里就再没有闲过,不是去河里打猎,就去卤菜店偷肉。结结实实一块牛肉。它不把肉放在奶妈卧室前,更不放在大门外,总是潜入小厨房,放在案板上。在物质贫乏的80年代,一块牛肉值不少钱。奶奶指着地上翘起尾巴的讨好地望着她的熊猫:“你个熊!俺一家就是穷死饿死,也不吃偷来的东西!说你这个熊!俺们不吃,你也不吃,你去偷啥?俺少你吃还是少你穿了?天天小鱼饭伺候你,你咋还要偷?你个熊猫,你这是为了啥呀?!”

⑤一开始,奶奶守着这个秘密,一家人不知道她和熊猫关在小厨房做什么。露破绽是因为奶奶心疼牛肉,她坚决不吃,却又舍不得扔,只有放着,放臭了再扔。有一天,妈妈发现了臭牛肉,问奶奶,奶奶哭了,一边哭一边说:“俺这是丢死人了,养一只猫出去偷,俺一辈子做人清清白白,老了快死了,还当上贼了!”妈妈捉了熊猫来,把它的头按在臭牛肉上,狠打了它几巴掌。奶奶泪眼朦胧:”熊猫啊,你别偷了,人家发现打死你啊,是个人他就不好惹啊!

⑥事情还是败露了。一天早上,卤菜店店主找了来。那是个中年男人,面皮蜡黄。奶奶自不肯认,态度凶狠,说那人诬陷熊猫。那人也没有证据,脸渐渐涨红了,临走时说:“管好你家的猫,要是被我毒死了,不要怪我。”奶奶的脸沉了一整天。

⑦第二天早晨奶奶坐在床边惨叫起米。我翻身坐起,见奶奶一只脚踩在一只死老鼠身上。熊猫紧张地蹲在旁边,不明所以地望着她。“你个熊猫!”吓坏了的奶奶弯下腰,满地摸鞋。熊猫又往前凑了凑,刚要发个喵声,奶奶一鞋底抽在它脊背上:“我打死你个熊猫!”熊猫叫一声,蹿起来就逃,一下子没了踪影。奶奶去找火钳,我低下头看,那老鼠头都被咬烂了。想着奶奶一脚踩上这软软的一团,我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⑧“这个熊猫,它是作死了,把死老鼠放在俺床头地上。”奶奶对爸妈说。爸妈看我,我点点头:“它可能是想哄奶好高兴吧。”“高兴个屁!”奶奶说,“有本事别回来,俺见一次打一次!”熊猫真的没有回来。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奶奶无心做饭,晚上只煮了一锅白水面。我们倒了点油,凑合吃了。夜里我被奶奶压抑哭声吵醒了:“俺地熊猫啊,俺地好猫啊,啥时回来呀。”我偷偷张开眼看向窗外,灰蒙蒙的月光怎么也照不亮院子里的漆黑一片,呼呼的北风吹得窗户哗啦地响。

⑨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门:“崔家奶奶,你快出来看吧。”奶奶披着棉袄,起身开了门,叫了一声又回来,忙着穿棉裤、棉鞋。“什么事啊?”我缩在被子里问。“熊猫回来了!”我腾地坐起来,说:“在哪儿?”“也不是它回来了,”奶奶一边系扣子一边朝外赶,“这个熊猫,打死条大蛇放在门口。”我赶紧起床,穿好衣服,跑到门外。外面围满了人。那蛇足有一米长,蛇头处快被咬断了,长长地躺在门口的地上。奶奶双手握住火钳,夹起蛇头,提起蛇身。叫好声、尖叫声一片。奶奶举着火钳扬着笑脸往垃圾站走,大人、小孩乱哄哄地跟在后面。死蛇的尾巴拖在地上,画出一条长痕。

⑩晚上,熊猫像没有离开过一样,把头埋在奶锅里,大口大口地吃着小鱼饭。我们一家人坐着,看着它。爸爸对奶奶说:“妈,这回你不能打它了,人家送了大礼回来的。”“谁打它了?谁要打它了?”奶奶急了,“俺养的熊猫,俺为什么要打它?”过了半晌,奶奶低声说:“这猫仁义啊。”

⑪熊猫打过蛇后,再没有把任何战利品放在奶奶床前,也不放在卧室门外,全部在路上展览。邻居天天路过时,表示惊叹。奶奶照例一边骂一边用火钳清理尸体。

1.根据选文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______——熊猫打死水老鼠和雀,得到大家赞叹——②______——熊猫用死老鼠哄奶奶,被奶奶打跑——③______——熊猫归家,生活恢复正常
2.结合选文内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奶奶眼神闪亮地骂着熊猫,说它把死老鼠拖进门,弄了一地血。
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5.结合选文谈一谈,你如何理解熊猫的“仁义”?
2019-03-12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