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37 题号:214566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算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下面不属于母亲所做的“浪漫”的事的一项是(     
A.母亲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面食制作,唤起孩子的食欲。
B.母亲送我去远方求学,让我带上家里的大门钥匙并悉心叮咛。
C.母亲亲自摘下院中树上结的苹果,让孩子送给邻居留给鸟雀。
D.母亲磕着边种庄稼,为了有个好收成,她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
2.“母亲的浪漫”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衡水湖看鸟

①看鸟,就要比鸟起得早。

②清晨四点多钟,我们就出发了。坐在面包车上,我脑子里尽是些《动物世界》里关乎鸟的珍贵镜头——几十万只翅膀,扑啦啦剪碎了漫天朝霞;一片乌云,忽而遮天,忽而蔽海,让坐在电视机前的人惊异地张大了嘴巴……嘻,今天,我竟有这等福分,亲身冲进那乌云里,用眼睛与镜头,见证鸟翅驮来一个真实的天堂。

③车子停在湖畔,我们被一望无际、随风俯仰的湖苇迎下了车。

④叽叽喳喳,啾啾嗈嗈,忽地一下,耳朵就给这声音灌满了。我下意识地去摸挂在脖子上相机,却几乎同时住了手——鸟呢?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

⑤终于将自己送到了湖等深处。鸟鸣愈加繁盛。A.飒飒苇风中,仿佛有几十张碟在同时播放班得瑞轻音乐耳朵忙不过来,不待听完一声,又去追逐那一声。

⑥果然有大鸟!眼睛死盯着远处的一片苇尖瞧,发现那里有数只大雁在嬉戏,但是,B。它们飞得那样审慎,才从苇尖上腾跃而起,你按快门的当儿,就已潜入苇从深处。

⑦我诅咒我与鸟之间那过大的距离。通过鸟儿恢宏的鸣唱气势,我约略猜得出,那苇丛深处至少藏着一千只鸟!但是,它们巧妙地隐匿了自己。不容乐观的生存环境,让它们总是保持着惊弓之态。它们会不会在心里对我说,抱歉哦,我早已用完了自己的信任,如今,我穿起一件叫做防范的外衣,在远离你的地方,警醒地逍遥。

⑧记得那一年在白洋淀,被人问,吃不吃水鸟肉馅饺子?一只水鸟的肉才能包两只饺子啊!我不敢吃,担心一群水鸟会在我腹内衔泪喊冤。

⑨想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在干燥少雨的北方,占地面积比十个杭州西湖还要大一些的衡水湖,是一个多么稀罕的存在;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那些用唧啾、呕哑、咕嘎。啁哳抒怀的鸟儿,是一种多么温存的陪伴。黄河远走,湖水存留。土岗上硕大的贝壳惹我叹息,我害怕我的叹息会繁衍出更加茂密的叹息……

⑩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常看常新的《鹤类圣经》。每当与那些可爱精灵对视,我总会想起梁实秋描写鸟的句子一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鸟的最大价值,是给这世界带来欢悦与美感;但是,胃袋至上主义者们,就是要把美剁成陷,再往以葱丝、姜丝、香油、味精,精致地包成饺子,恬然交由味蕾与胃液去鉴赏。

所以,那些被人类调教得智商越来越高的大鸟们,自然学会了跟人类躲猫猫。虽说它们不媚远道而来的我,虽说我那冲进乌云的痴想彻底泡了汤,虽说我的相机没有机缘亲近那些关南彩翼,但我没有怨怼,没有澳恼,非但没有,还要跟苇丛深处的精灵们说:宝贝,你可要藏好。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惊喜→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⑩段中“胃袋至上主义者”指的是哪一类人?
(2)“躲猫猫”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意思?
3.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从选文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提示: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
我选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章结尾作者对鸟儿说:“宝贝,你可要藏好。”此时,鸟儿会怎么回应作者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鸟儿想说的话。
2022-10-04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痴”情的父亲

①2018年11月6日,父亲张胜友与病魔抗争了三年多后,终究走了,离开了他痴迷的文学事业。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②1948年,父亲出生在永定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他就喜好读书,但没钱买书。天赐良机,同生产队有一位回乡劳动改造的“右派”的家里有很多藏书,父亲就常常到那位朋友家中看书,一呆就是一天,有幸看了《红与黑》《牛虻》等文学名著。他还把书借回家里,总是书不离手,甚至上茅厕也要带着书。

③1966年,正在福建省永定一中读高中的父亲回到了永定县高陂公社,成了一个回乡知青。白天,他参加生产队劳动赚工分;晚上,点起煤油灯看书、写文章。奶奶常常埋怨他每个月多消耗了一两斤煤油。1972年,父亲的处女作小说《禾花》在县《工农兵文艺》上发表,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1977年,还在大队务农的父亲参加了高考。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以后,父亲更是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四年看了大量的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父亲有了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他还认为写文章有时感到“词穷”,后悔年轻时没有读更多的书。

④父亲最爱书房。十几平方米空间,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排书柜,柜里存列着他自己的作品和喜欢读的书籍。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迟,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呆在书房里上网,浏览新闻,写文章,边看边思考问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父亲在病床上完成了他的最后一篇作品——《大海的召唤》。

⑤对于创作,父亲始终充满激情。2010年,福州市委邀请他写一篇反映福州文化的文章《闽江•映象》。一到福州,父亲便翻阅材料,忙碌起来。中秋节那天下午,初稿已写完,父亲提议当晚召集有关领导和人员讨论稿件。别人提醒他那天是中秋节,还是让大家团聚团聚吧。原来,父亲已全然忘记中秋节了!在创作《永定一中百年赋》时,在写“子弟向学,涉猎八荒,如琢如磨,做人为上”时,考虑到学校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后将“做人为上”改为“育人为上”。每每一篇新作完成,他都像捡了宝贝似的兴奋不已,马上又开始构思下一个题材。

⑥几十年来,他潜心创作,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可谓硕果累累。写出了《百年潮•中国梦》等电视政论片,《让汶川告诉世界》等报告文学,《父亲》《记忆》《价值连城》等散文,《石壁记》《土楼宣言》《永定一中百年赋》之客家三赋,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语文教材。父亲的字里行间常常体现了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

⑦父亲朋友众多,喜欢与文友交流写作体会。返回家乡时,住地常常走了一拨人又来了一拨。对找上门的人,即使是素未谋面、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后辈,他都一一热情接待,尽量给予创作上的指点,给予信心和鼓励。从文学青年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文学写作起步时的影子。父亲主张自立自强,以文章安身立命。他曾说“这些年,我总是玩命地干,把自己干成业务骨干!”

⑧亲爱的父亲,“痴”于文和重于情,这是您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也是您给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1.父亲的“痴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作答。
2.结合语境,品析句中的加点词。
①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以后,父亲更是常常泡在图书馆里……
②原来父亲已全然忘记中秋节了!
我选_________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奶奶常常埋怨他每个月多消耗了一两斤煤油”是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父亲。
B.“父亲”在创作方面的硕果累累与他一向主张“自立自强、以文章安身立命”有关。
C.全文对“父亲”的一生如数家珍、饱含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运用生动绚丽的语言来叙述,适当穿插了议论和抒情。
2023-11-25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白蝴蝶之恋

①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②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③她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④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⑤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⑥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⑦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⑧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黄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盛满阳光的一片嫩叶上,我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颤悸、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风沙给它扫净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明亮。

⑨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⑩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唉!人呵人……”我默默伫立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1.文中细腻的表现了"我"对白蝴蝶复杂曲折的情感,这一情感经历了怜悯--(      )----赞叹--(       )的变化过程.(各用一词概括)
2.第三段中作者写道“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这里的“一滴圣洁的水”比喻什么?“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比喻什么?
3.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这篇文章题为“白蝴蝶之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题意的理解。
5.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B.《傅雷家书》中,傅雷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并以雨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克利斯朵夫来激励儿子。
C.《给青年的一封信》是朱光潜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德国期间专门写给大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
D.《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2019-10-07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