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14566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质量的高低离不开存储产业的发展。随着数据爆炸式增长,近年来我国存储产业产值逐年递增。

②预计到2025年,中国存储产业规模,包括存储芯片、存储设备、存储系统有望超过万亿级。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说,存储是数字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不仅关乎企业数据的安全存放,也关乎数字经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

③那么,如何推动我国存储产业发展壮大?冯丹表示,从战略高度重视信息存储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安全仓库。尽快编制数据存储产业发展规划,尽早完善我国半导体闪存产业战略布局,打造以半导体存储芯片与介质产业、存储硬件与软件产业、存储应用与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半导体全闪存上、中、下游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为打造万亿级存储产业夯实基础。


【材料二】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需要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绿色人工智能”:一方面发展绿色算力,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发展更绿色的算法,构建绿色集约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他分别聚焦自动驾驶政策创新,促进智能交通普及、缓解交通拥堵,发展“绿色人工智能”助力低碳减排三大主题提出了提案,这也体现了百度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思考。


【材料三】

研究机构预计,人工智能市场会保持年均50.7%的增速,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可高达369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在图像(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工业/制造业大脑、预测分析、自动化(包括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推进已经密不可分。零售业、医疗健康、金融行业、交通行业、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安全行业、农业等都将被人工智能深度渗透。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存储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质量的高低。
B.只要重视信息存储产业创新发展,就能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安全仓库,推动我国存储产业发展壮大。
C.绿色人工智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唯一道路。
D.据推测,我国人工智能市场会保持年均50.7%的增速,到2025年,市场规模可高达369亿美元。
2.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发展应关注些什么。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污染来自低效率、非必要的人造光。它到底有什么让人坐立难安的坏处呢?

我们开灯是为了照明。如果有一些光线没有向着我们需要照的地方照过去,那就是浪费,还会增加光污染。如果把一个电灯泡加上罩子,保证它的(起码大多数)光线都只往需要的地方照射,电灯泡也可以调得暗些,就能节省能源,减少光污染。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原理在许多时候都被忽略:有研究指出美国每年在室外照明的电力支出上,有超过30%的电力浪费在散射的光线上,相关损耗支出高达45亿美元。

刚结束不久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更有研究人员指出光污染使得大气中的某几类有害物质消解速度变慢。

光污染还可以造成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容易理解又最有杀伤力的就是健康问题。近年来,至少有四个独立研究小组证实了夜间过强的光线会导致健康和心理问题。光污染导致的昼夜作息紊乱与癌症的关系则在2007年被世卫组织写入了新闻稿。

我们甚至不用提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对人们晚饭后散步谈情说爱的影响……光污染并不是让天上少掉几颗星或者让迁徙的鸟糊里糊涂地撞高楼那么简单,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并不是那么简单。

(改编自《光污染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仅仅是“星空没了”?》)

【材料二】

近年来,许多城市用LD灯来代替高压纳灯或金属卤化物作为路灯,这样不仅更亮,还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LED灯散发的光在可见光光谱中占到更大比例,灯光播撒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光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城市人造光污染已造成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夜晚看不见银河。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会让春天提前,甚至会伤害到动物和植物。但从相关调查来看,光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民众的关注。

(摘编自刘洁等《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

【材料三】

晚上暴露在人造光下会影响一些鸟类的免疫反应。如今,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光污染会延长麻雀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时间。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Meredith Kernbach教授和同事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附近的两个地,点捕获了45只野生麻雀。他们将其中22只安置在自然光条件下,23只安置在人造光条件下——类似于家庭和路灯使用的暖光。他们把所有的鸟都暴露在西尼罗病毒下,然后在接下来的10天里,测量它们的血液样本感染情况及其体重。

生活在夜间人造光下的麻雀比自然光照条件下的麻雀传染性更强。根据研究人员的计算,如果麻雀暴露在人造光下,那么在它们中暴发疾病的可能性将增加41%。反过来,这使病毒更有可能通过蚊子传染给人类,因为蚊子会叮咬麻雀和人类。

“了解人造光和西尼罗病毒等传染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因为我们能作出改变,以破坏这些关系。”Kernbach教授说,“我们知道有西尼罗病毒季,因此可以与公共事务部门合作,在风险最高的月份关闭灯光”。

(摘编自《光污染助力鸟类传播西尼罗病毒》)

【材料四】

目前,一些地方已在进行光污染治理的有效尝试。

走进成都高新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的工地。在楼层较高的焊接点,搭建着几处黑色防护棚。项目总工杨伊浩告诉记者,在超高层建筑进行钢结构、幕墙钢龙骨等高空焊接作业时,会因弧光外泄造成光污染,而在焊接区域外部搭设焊接防护棚,能有效防止这类情况产生。

杨伊浩表示,为减少光污染,现在的玻璃幕墙许多采用毛层玻璃,可见光反射后,即使正眼盯着看也不会不适。一些超高层、大型展馆等项目还会采用双层玻璃,在内侧贴上深色吸光材料,避免反射光影响附近居民。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改进材料、科学治理,建筑类光污染不但可根治,而且能兼顾美观。

(摘编自《治理光污染行动莫迟缓》)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光污染不仅让三分之一的人在夜晚看不见银河,甚至会伤害到动植物。
B.和以前常用的灯相比,LED灯不仅更明亮,还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C.超过半数的民众对光污染没有认识,因此受到光污染时常常默默忍受。
D.麻雀在自然光条件下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时间短,所以不会传染给人类。
2.借助下面一组问题,简要解释什么是“光污染”。
问题一:“光污染”是什么造成的?
问题二:“光污染”对什么造成影响?
问题三:“光污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晴空和飞虹对光污染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如果你在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晴空:大半夜了,附近大楼的灯光照得家里犹如白昼,污染太大了。
飞虹:灯光能有多大污染?灯火通明才是繁华,一个城市没有灯光,人难道和老鼠一样住在老鼠洞吗?
4.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光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1-14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③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 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④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选自《百科知识》之《候鸟的迁徙》)


【材料三】

①我们常听到的解释是因为气温低,鸟儿受不住寒冷才不得不飞往温暖的赤道地区。但这个解释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了解释鸟儿的迁徙活动,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但都存在各自的理论漏洞。例如,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南方,被分裂的大陆带去了北方所以要飞回来。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然后被冰川逼到了南方,冰川退去后为了重返北方才养成了迁徙的习性。候鸟迁徙并不是游子回乡,而是出于自己的本能。

②前几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WAlice Boyle 和Courtney Conway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为研究鸟类迁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认为,鸟类迁徙的原因是——饿,说的专业点叫季节性的食物缺乏。他们研究发现,鸟类之所以迁徙,并不是因为它们受不了低温,而是当气温降低时,一些地区会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逼得生活在这里的鸟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区迁徙。

③影响生存的不只有食物这一个因素。赤道地区虽然四季都很温暖,食物不缺,但天敌多,竞争压力也大。当北方回暖后,北方的食物多起来,而天敌和竞争者少,所以鸟儿又会飞回来了。

(选自《蝌蚪五线谱》之《候鸟迁徙:谁说是场想飞就飞的“旅行”?》)


【材料四】

①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②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③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④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⑤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⑥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⑦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等。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⑧扫墓祭祖主要是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什么力量连结在一起的呢?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祖之余,便兴致勃勃地郊游宴饮。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⑨……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鸟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在全世界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是候鸟。
B.“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中的“主要”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二第④段举出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D.材料三中,科学地分析了候鸟的迁徙是出于自己的本能,是因为受不了低温和饥饿。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节起源于冬季将过去,春天已降临,气温渐升高,适合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B.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古代上巳节也有关。
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为节日。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对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是插柳,中国人喜欢在清明节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或头上,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C.清明祭祖并郊游宴饮,始于唐代;宋元时,清明游春饮宴之风更盛。如今游宴活动更丰富的清明节,已经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D.人们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4)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材料四”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022-10-03更新 | 3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关于“火星”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古代,人们除了离我们最近的月球以外,研究最多的星体应该就是火星。

②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在我国文昌发射基地发射,这次的运载火箭上面搭乘的正是肩负着我国第一次自主探测火星任务的天问一号。在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旅行后,天问一号在2021年2月来到火星大气层附近。又进行了3个月的环绕后,终于在5月15日正式登陆。与月球探测任务相比,火星探测不仅要面临最远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而且火星环境与月球环境也有较大差异。

【材料二】

①美国的火星计划在探测器“海盗1号”和“海盗2号”登陆火星时达到了顶峰。探测器的机械手臂抓取了一些土壤样本,经研究其中没有任何生命痕迹和有机物存在。恰恰相反,火星土壤含铁量却极高。氧化铁及铁锈,作为微尘的组成部分覆盖了火星上的广大区域,赋予这颗星球独特的棕红色。

【材料三】

①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地球一样,火星的转轴也是倾斜的,因此,火星上也有季节之分。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②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有的河床宽达几十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③最初,这兄弟俩都没有水,没有生命,不但荒凉寂寞,还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突如其来的袭击。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④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⑤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在空中,一部分随后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1.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下列对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40多亿年前逐渐形成。
B.有南北极,有高山峡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
C.转轴都是倾斜的,所以都有季节之分。
D.和地球一样,火星上一直有生命存在。
2.写出【材料一】第②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任选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
3.关于火星上水的来源,科学家进行了推测,请简要概括火星上水形成的原因。
2023-02-25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