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 题号:21800756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ㅤㅤ①在我位于南方山区的老家,田埂随处可见:它们横亘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边,像一脉脉田脊,蓄水护田,界分田块。
ㅤㅤ②父亲的一生,便与这田埂密不可分。
ㅤㅤ③山里种田,最大的难题是水源不足,而田里是否有足够的水,决定了收成的好坏。田埂,便是用来蓄水的。开春插秧之前,父亲就会给田埂镶埂:铲去贴挨着水的旧边,再用半干半湿的软泥镶起新边,再赤着脚,一脚一脚地踩实,不留一丁点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田埂绝不渗漏水。
ㅤㅤ④春寒料峭,在连绵的春雨中,父亲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仔细地给一条条田埂镶埂,常忘记回来吃饭。我奉母亲之命,前来唤他回家。父亲答应后,从田埂上不紧不慢地走下来,雨水顺着他的笠檐、蓑衣往下流,一股股地打在田埂上,顺流到水田里,荡开一层层涟漪。眼前的父亲,从从容容地扛着铁锹,像是位将军,身后是一片泥泞的战场。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笔下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父亲当然没有苏轼那般才气,但他在风雨中安然处之的坦然心境却丝毫不输给他。我想,定是脚下的田埂给了他力量,田埂在他心中,是护田的长城
ㅤㅤ⑤镶好田埂后,就要蓄水插秧了。插秧需弯腰弓背地在水田里进行,一趟趟来来往往,劳累是不用说的。见我站在田里,面露苦色,父亲便说:去田埂上歇歇吧,你把书念对,把笔杆子握好就行了。
ㅤㅤ⑥他总要插完一趟秧,才肯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届时,父亲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洗净手,坐到田埂上,掏出一支烟来,点上后,一边吸,一边满足地看着田中随风摇曳的秧苗。待烟抽完,又继续下田干活,绝不久歇,插秧时如此,割稻时也同样如此。
ㅤㅤ⑦插完秧后,为防漏水,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去田埂巡水。沿途小径蜿蜒,草丛间晨露微凉,父亲的裤卷、鞋子不经意间便被打湿了,可他毫无察觉。他一心要快去田埂看看,是否夜里有黄鳝、蛇、龙虾或螃蟹在田埂打洞,让田水外漏。傍晚时分,还要再巡一次,直至稻子成熟。父亲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田里始终有足够多的水,滋养庄稼。
ㅤㅤ⑧可仅巡水还是不够的,山区种田,水利条件差,每年夏天都会有旱情发生。老天不下一滴雨,田里缺水严重,父亲要整日整夜里守在田埂旁,用水车从山塘里一趟趟地翻水,浇灌旱田。翻累了,田埂便是他的床,星空就是他的被,躺一会儿,缓一缓,起来再翻。
ㅤㅤ⑨辛苦终有回报,有了水的再次滋润,再加上之后姗姗来迟的几场夏末之雨,稻田开始泛金。此时,踱在田埂之上的父亲,君临天下般看着即将丰收的稻田,天地寂籁,只有阵阵稻浪。
ㅤㅤ⑩终于到了秋收,稻子收上来了,田埂蓄水的任务完成了。父亲又会拿起镰刀给它修面,砍去田埂上的杂草,把它梳理得干干净净。他说,田埂不荒,来年稻田便不荒!又说,歇田,不歇埂,之后,他会在田埂边种上萝卜、青菜等农作物,依然日日在田埂上忙碌,将田埂打造成生机盎然的冬季菜园,使腊月餐桌上的食材更加丰富。
ㅤㅤ⑪一年四季,父亲的双脚都离不开田埂,田埂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体内的一道脊。田埂也知回报,它默默地帮父亲围田蓄水,帮着他耕耘春夏,收获秋冬,让父亲收获了一担担的粮食和农作物,留足口粮后,剩下的卖掉供我们读书上学。田埂让父亲昂首挺胸,让我们得以走向远方!
ㅤㅤ⑫莫忘田埂,莫忘父亲的一生,因为田埂可亲,父亲可敬,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1)选文第②段写道:“父亲的一生,便与这田埂密不可分。”请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父亲与田埂有关的几件事。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田里缺水严重,父亲要整日整夜守在田埂旁,用水车从山塘里一趟趟地翻水,浇灌早田。(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一年四季,父亲的双脚都离不开田埂,田埂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体内的一道脊。(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3)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田埂也是在写父亲,请说说“田埂”在文中的丰富内涵。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2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一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痒,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充当义用,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句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接物的坦率、真诚。
B.“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诚恳谦逊,又严谨认真。
C.“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这句话表明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时,心里只装着读者,而不追求文章的文学性。
D.“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这句话通过一些小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
2.作者在第①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转身回去。
4.按叶圣陶先生所说,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及格”了吗?请写出理由,并举例加以说明。
2023-01-13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⑰“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三次写到老瓦叔脸“红”,原因分别是什么?
【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4.品析选文第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了爹一眼。
5.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

7.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1-09-17更新 | 16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从习题到考题
(2020达州中考第25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2020重庆中考A卷第14题)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加横线的句子为景物描写)
审题指导
这类试题有时直接要求回答某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有时要求先判断描写方法再分析其作用。通常,景物描写的作用体现在“写景”(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等)、“写人”(如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性格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
2023-10-25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