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 题号:21801179

谁与我同行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③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④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⑤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⑥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⑦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⑧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⑨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⑩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⑪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_____,又指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七块红烧肉

董改正

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沉甸甸的被子,还有一罐子咸菜,仅此而已。

②三十年前,大年正月的乡村是热闹的。一路走过好几个村庄,地上都是红鲜鲜的爆竹纸,空中飘着酒菜的香气。因为细雨,初泛青绿的原野上,只有我和母亲两个行人。

③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担子, 她只能一直用肩膀担着担子。

姆妈,我来挑一截。

不要的,我行。

⑥草色稀淡,野雨如烟。……对面,细雨落水,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

姆妈,让我来。我来到母亲身边。

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紧紧抓着绳子,看着我们,“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

⑩我走上船,晃得站不稳。母亲说:我行。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将被子摁在船板上,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

⑪女人不是渡船的,她是给挖沙船上的男人们做饭的。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地叹息。

⑫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但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时间不早了,她也该走了。她站在走廊上,不停地回望我,终于回去了。

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⑭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细雨中。远方,山色苍茫,风斜雨细,瑟瑟寒侵。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着少年的忧伤。

⑯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在五校待过的同学都该知道,那个上海大厨做的炸酱和红烧肉是怎样的美味啊!

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⑱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

⑲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船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⑳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

㉑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摘自《羊城晚报》2019年12月1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写大年正月乡村的热闹与我和母亲路上的孤独形成对比。
B.选文第⑮段划线句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对母亲离开的伤感、不舍、担心、依恋等复杂的心绪。
C.文章结尾“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是怕她看见后笑话我的软弱。
D.文章以第一人称,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出母子情深。

(2)下面对母亲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孩子过分溺爱:千辛万苦送“我”上学;一路上不让“我”背行李;帮“我”铺好被子;因被子弄湿,“我”要睡湿的被子而流泪;把红烧肉留给“我”。
B.知恩图报:她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撑船帮她渡河的女人。
C.要强(坚强、忍耐、能吃苦):她上船不要“我”帮忙;坚持在泥泞的路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却不让“我”帮忙
D.细心:帮“我”铺好被子,并一再叮嘱“我”。

(3)有人认为,文中所写之事都和“我”上学有关系,应把题目《七块红烧肉》改为《上学记》,说说你的理解。
2023-12-09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见

①清晨早起,赶往北京西站。一辆网约车已准时停靠路边等候。司机帮我把行李放进后备箱。我上车后对他说:走二环路吧。他侧过头来,用手指了一下副驾驶座椅后面。我看到上面写着:您好,我是听障司机。尊敬的乘客,你有什么需要和问题,必要时,可以用手机打字跟我交流,沟通不便给您带来麻烦,敬请谅解!请给我评个五星好评!到达目的地,请拍下我的肩膀,谢谢!文字后面是一个笑脸表情。

②我的心先是一紧:听障司机?我第一次听说、遇到。能驾驶车辆吗?他显然察觉到了我的顾虑,他打开手机,把备好的一个页面给我看。上面有交管部门关于聋哑人申请驾照、驾驶机动车、网约车监管方面的要求。我冲他点点头,表示认可。然而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他能够及时掌握路况吗?可以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超车、避让电动车和行人吗?

③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多余了。

早高峰,路上很拥堵。终于挪到一个出口,听障司机,一打轮,车子就开上了辅路。这是要穿胡同走呀!我打字问他:北京人?他微笑点头,右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按压的手势。我立马理解了他的意思,用北京话说就是:放心吧,您呐!咱道儿熟。

⑤这手势一下子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想起多年前生活的胡同里的一个聋哑男孩。

⑥那时,我们胡同里有一家靠低保维持生计的特困户二嫂子。她拣回只有一个月大的婴儿时,全然不会想到孩子是个聋哑人。跑遍几家医院后,二嫂子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从此更加疼爱这个孩子。老街坊们也对这个孩子呵护有加,众人一起帮他上了聋哑学校。孩子格外聪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学会了绘画、剪纸,喜欢上了摄影。我曾把自己的一台相机送给了他。记得有一年春节前,一名在居委会工作的街坊替他报了名,在春节庙会上找了一个残疾人免费摊位。这个懂事的孩子,不停地制作各式剪纸,一一装框。庙会第一天就有收获,卖了十八元钱。当他把第一次劳动所得交给二嫂子时,老人忍不住流了泪。后来我搬家离开了胡同。一天,仍在胡同里住的弟弟打来电话说:那个聋哑孩子要去外地了,他一定要送你一幅剪纸,你抽空过来取吧。那幅精美的剪纸,我至今珍存着。

⑦车子鸣笛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我真心祝愿那个聋哑孩子,也能像今天这名听障司机一样,靠自己的勤劳付出过上好日子。

⑧北京西站到了。我用手拍了他的肩膀。他下车帮我从后备箱里拿出行李,然后抱拳向我道别。我这才发现他胸前的挂牌上写着胡师傅和车牌号。我说,谢谢啦,注意安全!胡师傅用右手在胸前做了个按压的手势。我知道,他是在说,放心吧,您呐!

⑨我忽然想到,那天进站忙着安检,忘记给胡师傅点个五星好评了。赶紧补上!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27日第08版)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上车后,我心有顾虑,是因为担心“听障司机”不能正常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
B.⑥段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胡同里聋哑男孩的成长过程,从中可看出胡同百姓的善良。
C.听障司机和聋哑男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和呵护下长大成人,作者以此赞颂人间的大爱。
D.结尾写“我”要“给胡师傅点个五星好评”,从中可看出“我”对胡师傅的敬佩之情。
2.第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胡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3.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2021-10-07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