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2187280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游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最初游廊是屋檐下一个狭长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有遮阳、避雨和小憩的功能。后来它成为连缀园林主体建筑的纽带,起到划分景区、增加景深、引导观赏线路、连接景物与环境等重要作用。

②除了这些实用价值,游廊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或蜿蜒山坡、凌空水上,走势较平直,曲廊形体曲折逶迤,水廊如卧虹临水,都展现出不同韵味的形态美。例如:

③游廊还可以发挥借景点景的妙用。绝大多数的游廊都为两面通透的空廊,这种结构十分利于借景。当人们站在空廊一侧望向对面,或站在空廊之内望向四方,空廊的柱枋、楣子和栏杆,自然形成了眼前美景的精美画框,或框定几树桃花,或框住一带远山,或收入流云飞鸟……一幅幅或动或静的风景画,让园林之美产生了流动延续的最佳观赏效果。而点景的妙用则要基于游廊位置和自身形态。四周高木蓊郁,鸟语花香,流水淙淙。一座廊桥,架于溪上,蜿蜒曲折,点缀其间,丰富了建筑的整体审美表现力,让整个画面生动雅致起来。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廊的建造中。依山而建时,设计顺应地形变化的波折廊;临水而建时,建造凌驾于水面的折形廊……设计者和匠师们秉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表达了对自然之趣的追求。


【材料二】

①古典园林多是一家一户的私人宅第,占地面积很小,就需要靠大量的墙体来分隔景区,以开拓景深。园墙上的花窗也因此具有了沟通空间、通风透光之实用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园林之眼

②同时,花窗还具有审美价值。它造型多变,纹饰精美,既可使平直的墙面一的水墨画,美不胜收,颇有艺术之趣。

③加空间视觉的作用。窗棂上、窗洞中被装饰上了各色各样纹饰图案的漏窗,营造的上起装饰作用的窗子,与漏窗不同的是,盲窗是封闭的,无法起到通透的效果。李渔曾有尺幅窗,无心画之言,是啊,当天地被花窗如此美妙地框成一幅画,与人力所作的有心画相较,天然去雕饰的妙处,难以言说。

④花窗纹饰的构图巧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云纹是古人用以刻画天上之云的纹饰,寓意吉祥、高升;龟背纹又称龟背锦,是一种龟纹形式的图案,寓意长寿安康;冰裂纹图案以坚冰出现裂纹表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寓示不如意已过去,美好即将到来;方胜是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成的图案,有心心相连而制胜之意,既可象征团结一心而事业成功,也可象征男女之间坚贞的爱情。

⑤花窗的纹饰在今天也随处可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脚下地板的图案就是不断变换的中国窗。这些取材于中国传统门窗图案的纹样,携着千古的风,出现在运动员的脚下,精彩纷呈,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姿,更表达了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寓意。

(有删改)

1.游廊和花窗都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建筑样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4个字)
2.在[材料一]横线处需要填写一个例子,你认为哪个恰当?说明理由。
[甲]北京北海公园的爬山廊,就有效地借助曲尺形的廊道,把山坡上下的建筑与景致有机连接,形成完整有序的景观。
[乙]北京颐和园排云殿北侧通往佛香阁的半壁爬山廊,依山而建,蜿蜒向上,宛若游龙腾跃飞走,使得古典雅致的风格又添飞扬灵动之韵。
选择:
理由:
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任选两种即可)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读书得法”为专题选取三则材料探究学习,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指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断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材料二】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材料三】

小明同学读书完成情况

年读书数量80本
批注和记笔记方式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
阅读效果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认为读书有三个目的:怡情、傅彩、长才。且分别只适用于独处幽居之时、高谈阔论之中、处世判事之际。
B.郑板桥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故而读书不必好闻,也能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C.培根认为读书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使人充实,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D.从小明读书的例子来看,要想阅读效果好就要读更多的书。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概括探索经典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可知小明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小明列出可行的做法。
2024-01-11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一直存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面对质疑,中国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从2012至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已连续9年超过60000万吨。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达到98.75%,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并能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二】

中国人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靠的就是中国的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能否掌握种子的选育技术,能否把优质品种推广到田间地头,关乎一国的粮食安全和百姓能否吃饱饭。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85%以上、蔬菜占87%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先后启动超级稻项目,但均未获得真正成功。我国后来居上,于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育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通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记录。有媒体称袁隆平的超级稻装满农民“粮仓”,袁隆平院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袁老已经离去,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一定会一直努力,不断“创造”出产量越来越高的超级稻,并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育种专家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利用我国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品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

【材料三】

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这得益于我国重视提高农业种植、收获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

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由于资源性缺水严重,西北旱作农业区饱受干旱困扰。但该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同步,这里采用旱地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充分挖掘了西北旱作农业的潜力,打造了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我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用的各类植保器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以今年为例,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同比减少68%,为小麦增产赢得了主动。

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全国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据了解,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如今,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


(1)从材料一的文字和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粮食的自主品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日本杂交水稻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借鉴中国的经验。
C.我国培育的一批批国际领先的谷物品种,多次创造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
(3)根据以上文本内容,你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22-07-29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代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水稻居绝对优势。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000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产量冠绝全球,达2亿吨以上。水稻,对中国人有着非凡的意义。古人遵循节气进行农耕活动,现代科学家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思考和研究。


【材料二】

①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无法全面突破,历代稻谷产量不高,如下表。《历代水稻产量》

年代亩产量(公斤/亩)
魏晋90
唐代225
明清260280
新中国成立初期300

②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亩产增产20%,2000年到2011年,平均亩产700900公斤,2020年达到1500公斤,逐渐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他的研究贡献,不仅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还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温饱。


【材料三】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袁隆平,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发愿,择一事,终一生,要让全世界的人们吃饱饭。除了中国,从1980年到今天,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感动中国》对他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古代“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小米、黄米、小麦和大豆。
B.水稻对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000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产量冠绝全球,达2亿吨。
C.在中国,2000年到2011年,平均亩产700~900公斤,2020年达到1500公斤,立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
D.除了中国,从1980年到今天,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2.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目前”,表示到现在为止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唐代水稻产量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但唐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增幅。
C.材料二用了列数字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杂交水稻的不断研发,产量不断提升。
D.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择一事,终一生,他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带来的贡献是什么,他身上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023-05-23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