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诗歌鉴赏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21877443

过邵伯得风喜赋

元末明初   刘崧

长洲短岸去匆匆,坐看云霞西复东

最爱归船胜走马,不烦鞭策只乘风。


(1)请发挥想象,描述第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为何最爱“归船”的行走方式?
【知识点】 诗歌鉴赏

相似题推荐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

[明]沈九畴

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

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18更新 | 931次组卷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
B.颔联,诗人的视线因鹊叫由仰视转平视,绘型兼及绘声;因残雷低响,视线由近而远,落笔以写声为主。
C.这是一首通过写景叙事的抒情诗,颈联用了六个带修饰的词,使得记事具体可感。
D.全诗由时间的推移写到空间的变化,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2.请根据诗题、叙事、写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3-09-27更新 | 95次组卷
诗歌鉴赏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019-12-30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