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90935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梁惠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 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 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回到老家,屋檐还在,八十多岁的外祖母依然坐在屋檐下,她对着我慈祥地笑,问我在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念叨着我什么时候领个外孙子回来给她瞅瞅。多年后,我领着女儿再回老家,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1.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三件童年往事,请补充完整。
_______
②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
_______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
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依然”和“可是”各自的表达效果。
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4.请你说说文章结尾段有什么妙用。
5.借助你生活中的观察,或展开联想和想象,为第⑥段横线处补写句子,描绘“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不少于50字)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月照长春

①晚饭后,本来要去参加一个活动,一脚跨出宾馆楼门时,抬头一看,不觉怔住了,一轮月亮搁在对面的那栋楼顶上,确实是搁在楼顶的,不是悬在空中的。

②这是长春冬天的月亮,我平生第一次看见。刚刚过去的白天,确实是晴空万里,玉宇澄清。可是,这么大,这么圆,这么白亮,距离又这么切近,这样的月亮似乎只会出现在梦幻中。

③我决定独自赏月。

④人生地不熟,无人可约,何妨邀明月为伴。这家宾馆建筑古朴低调,周围空地辽阔,草木浩荡,一座座小土丘,在夜幕月影下,深幽静谧,而一条条林中小道,时断时续,尽显曲径通幽之雅意。天上一月,林中一人,凡尘在远处扰攘,近处只有人影与树影共徘徊。

⑤虽说立春已过,而此地毕竟是长春。积雪覆盖着林下衰草,月光渗透入林,月光与雪光相映,夜影与树影重叠。些微的风依然是寒风。风源似乎藏在林中积雪里,风从脚下渗出,迅疾侵入体内,在房间积存的温暖,瞬间被驱逐殆尽,而我渴望的正是这种沁脾醒神的清冽。

⑥望不见边际的林子里只有我一个人,怕迷路,唯一可靠的路标是大地上任何堪称高大的事物都遮蔽不了的月亮。每走出一段,我都要寻找月亮所在的方位。一棵高大的长白松矗立在路边,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躲猫猫游戏。我隐身树后,月亮被完全遮挡,我想,我也被长白松完全遮挡了,月亮也看不到我。我依偎着长白松,从树左探出左眼。月亮尽在我的左眼中,但月亮未必会看得见我,我又从树右探出右眼,月亮尽在我的右眼中,但月亮未必会看得见我。

⑦离开长白松,我躲在一棵只有胳膊粗细的白桦背后,将两只眼睛对准树干,向月亮望去,很奇怪,两只眼睛的视线都没有被遮挡,进入目光的却只有半边残月,只有用树干堵死一只眼睛,单独用另一只眼睛看出去,才可看见完整的月亮。当我从一棵与我眼睛高低完全等同的树杈望出去,树杈像童年时自己打造的弹弓,而月亮像是弹弓射出去的石子。

⑧林中有一大片空地,积雪皑皑,在月光映照下,像是一块干净无尘的电影银幕。白天,参观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许多看过的电影,许多熟悉的银幕形象,尽管后来都知道出自长影,但当真正置身于这样一个电影圣地后,还是无法平复内心的激动。

⑨童年时,看过的电影不算少,但大多都是重复观看,而且几乎没有完整看过一部。大多观看的都是电影的后半部,或者结局部分。冬季农闲时节,县里放映队给各村轮流放电影,我们村相对偏僻,信息不够通畅,得知今晚在某村放电影,放学后,我与伙伴奔跑十里山路回家,匆忙吃完晚饭,干完一些家务活,又呼朋引伴,朝着据说有电影的那个村庄跑去。到了那个村庄,没有电影,又说在另一个村庄,又一路奔跑赶去。就算是误传,也没有人沮丧抱怨,没有什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说法。去时兴致勃勃,返回时同样兴高采烈,在雪地上打打闹闹,回家时往往到了后半夜。月光照射在积雪的原野上,大地上空苍茫无尽。第二天,每当有人问起昨夜看的是什么电影,我们的统一回答都是:月亮照白墙。也有找着电影放映场地的时候,最幸运的,一般都到了电影的后半部,运气差的,则赶上电影结束。我看过多次《平原游击队》,看到的情节大多都是,李向阳给手枪里压上了那颗子弹,松井举起屠刀做最后的挣扎。而这部电影正是长影出品,今天白天,在这部电影的出生地,我再次温习了那些熟悉的银幕形象。

⑩今夜,长春的月亮照射在林中雪地上,月光,雪光,银幕之光,在我的眼前交相辉映。

1.文中“确实是搁在楼顶的,不是悬在空中的”一句,强调月亮此时状态时用了动词“搁”而不是“悬”,请你“推敲”后给出作者使用“搁”字的理由。
2.描写是布局谋篇的主要手法之一,文中第④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说说其好处。
3.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独自漫步在长春月夜的林中空地,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所做所想,请对其作简要概括。
2023-11-17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2)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品读第⑦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
心理变化的过程。
5.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2019-12-02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文中第③段末尾说:“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姐姐的“不近人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2.“我”对弟弟如此“残酷”目的是什么?
3.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段采用什么写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03-24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