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 题号:219199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既名曰“青菜”,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但在大部分北方人的眼中,“一份青菜”约等于“一份蔬菜”,内涵边际非常大,黄瓜、芹菜、莴笋、茄子、萝卜、白菜等等都包括在内,可谓包罗万象。蔬菜品种众多,但在过去,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许多地方还是很难吃到新鲜多样的蔬菜。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摘编自张君燕《餐桌上的青菜》等)

【材料二】

青菜口感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冬日里民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烧上一锅青菜,切几块豆腐放锅里,热气氤氲,一家人吃得浑身热乎乎的。据说这道菜,还有个美好的寓意:青菜豆腐保平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

青菜朴实无华,散发着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苏北小镇时,在房门口贴了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郑板桥自己种菜,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但他还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出一点动人的美来,歌咏生活。

(摘编自徐廷华《青菜》)

【材料三】

齐白石,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人。他常以白菜、萝卜、蘑菇、柿子等蔬果入画,画中寄寓了深厚的精神内涵,画风亦俗亦雅,喜爱者甚多。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青菜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内涵边际在我国南北方存在较大差异。
B.没有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居民就有随时吃各种蔬菜的自由。
C.引述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材料,意在说青菜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
D.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进而表现美、创造美。
2.下面几个青菜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不是出自上述材料有误的一项是(     
A.青菜有食用价值B.青菜有药用价值C.青菜有审美价值D.青菜有武艺价值
3.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是你喜爱的?请写出一个你喜爱的食物,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①5月10日1时56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②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为全密封货运飞船,是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它承担着为神舟十四号乘组提供物资保障、空间站在轨运营支持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使命,停靠空间站期间将实施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

③为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天舟四号携带了哪些“大礼包”?此次任务中,天舟四号装载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空间应用领域、货运飞船系统共计200余件(套)货物,其中包括货包货物和直接安装货物,携带补加推进剂约750千克,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千克,将为神舟十四号乘组3人6个月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物资保障。

④要在茫茫太空中将“时鲜货”送达,天舟四号需“万里穿针”,与空间站精准、安全、可靠对接,实现“太空之吻”,这对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是一场考验。

⑤承担对接机构分系统研制的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相关设计师介绍说,我国空间站的建造犹如“搭积木”,而连接起各个舱段的“关节”正是对接机构。在对接机构设计之初,设计师就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空间站建造需要适应8到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

⑥对接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对接能量,给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两个重量级的航天器在对接时可以“轻盈优雅”,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系统性地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通过缓冲等措施,既不影响捕获性能,又可以抵消撞击的能量,突破了这项关键技术。

⑦根据任务安排,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后,6月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既高大上,又要接地气”的伟大事业。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

(作者:王可。有删改)

【文本二】

①太空“快递员”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专属“物流车”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的搭载下顺利升空,成为2022年从地球前往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位访客,并为其提供“送货”服务。

②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长期驻守,吃穿、用乃至呼吸所需的物资,都要由货运飞船及时送到空间站。此次天舟四号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入驻空间站前,向空间站提前运去物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③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三艘货运飞船并进行了在轨验证。2021年,长征七号火箭分别将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完成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补给任务。在天舟货运飞船系统研制过程中,五院研制团队根据前几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使用意见,做了改进和优化——为了查找货物更加方便和直观,天舟四号通过标签和提手的色彩设计,增加了货包色彩标识;为了方便航天员在轨操作装货适配板,避免每次准确对位螺钉,天舟四号开始为适配板和对应货架增设搭扣带,实现在轨期间便捷防漂;为了减小缓冲包装材料的在轨空间占用,便于收纳存储,对货包内的缓冲泡沫进行分块小型化优化设计,并增气柱缓冲方案以减重。

④这些巧妙的设计,让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后勤保障补给能力变得更强。

(摘编自《今年中国空间站首个“太空快递”都有啥》)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天舟四号是全密封的货运飞船,可在停靠中国空间站期间实施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
B.文本一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C.随着天舟四号的发射,中国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形成“T”字构型,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
D.在天舟四号之前,我国已将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陆续送入太空完成补给任务。
E.在与空间站的精准对接技术后勤保障补给能力方面,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都得到改进。
2.文本一第④~⑥段是如何说明天舟四号的精准对接技术的?请简要分析。
3.文本一的第③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都介绍了天舟四号运输物资的使命,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2023-06-22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1185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56.4%的受访者表示家中闲置物品多,其中12.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还有32.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4.8%的受访者表示不多。调查显示,57.2%的受访者表示家里闲置最多的物品是书籍和学习用品,54.3%的受访者表示是鞋子服装,42.9%的受访者表示是玩具、玩偶等。其他还有:电子设备(39.4%),摆件装饰品(33.5%),化妆、护肤品(26.4%),家用电器(14.9%),等等。对于物品被闲置的原因,57.1%的受访者表示物品完好,舍不得扔,51.4%的受访者觉得说不定还用得上,44.3%的受访者感觉是利用率比较低。还有31.7%的受访者坦言是一时的消费冲动。其他闲置原因还有:有替代品(31.2%),看重其纪念意义(18.9%),不喜欢了(8.6%),等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不少人来说,如何处理家中的闲置物品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卖不出去,扔了可惜,捐赠又不太方便,想要有效处理闲置物品不太容易。

对于闲置物品,48.9%的受访者选择送给亲戚朋友,44.7%的受访者会寻求出售,43.3%的受访者表示会继续闲置。其他办法还有:直接扔掉(40.6%),与他人交换(25.4%),捐赠献爱心(22.7%),兑换其他物品(20.7%),等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1185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58.1%的受访者在处理闲置物品上有困难。具体说来,67.3%的受访者是找不到可靠方便的捐赠渠道,56.8%的受访者认为是物品价值不高,处理起来费时费力,55.8%的受访者表示是二手平台管理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其他还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发货不方便(50.9%),担心泄露个人隐私(24.7%),等等。

缺乏可靠方便的捐赠渠道和处理费时费力是受访者在处理闲置物品上容易遇到的问题。要更好地处理闲置物品,65.5%的受访者希望二手平台管理能更加规范透明,59.9%的受访者建议在社区开展跳蚤市场、易物活动等。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有:回收流程更加科学透明可追溯(48.4%),官方在社区设置爱心捐赠箱等(46.5%),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节约风尚(31.3%),等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7日,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一项有1185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对于处理闲置物品,61.3%的受访者觉得能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生活。受访者认为处理闲置物品的意义还有:节省存储空间(51.8%),有一定的额外收入(45.6%),捐赠给需要的人,体现社会正能量(36.0%),等等。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36.2%,女性占63.8%。“00后”为25.0%,“90后”为41.9%,“80后”为27.0%,“70后”为5.5%。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7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家中闲置的物品多。
B.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处理闲置物品时有困难。
C.处理闲置物品,近半数受访者表示选择送给亲戚朋友。
D.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处理闲置物品能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生活。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有效处理闲置物品的意义。
3.很多闲置物品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说说你对如何处理家庭闲置物品的建议。
2024-03-28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长期以来,烟花爆竹一直被视为过年过节的“点睛之笔”,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问题上也备受争议。

②一些省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中提到: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强烈噪声,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细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炮皮碎屑也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还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极易造成火灾和人身伤害。有地方消防部门直言:要年味不要火药味。在许多城市,烟花仅限于由专业人员燃放或在特定区域燃放,如重大赛事或大型庆典现场、景区的烟花表演等。

③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程波涛表示,燃放烟花者不分节令,不顾他人感受,惊扰别人的生活;或者在燃放鞭炮时盲目攀比,认为多燃放就能达到发财和招致吉祥的目的,这不仅是陋俗、恶俗和迷信,也是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不良行为。

④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应“一刀切”。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就呼吁,尽快启动烟花爆竹燃放习俗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则回应称,烟花爆竹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燃放习俗是老百姓表达美好愿望、抒发幸福情感的传统方式,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将在工作中研究参考。

⑤全国人大代表黄小玲则建议,优化烟花爆竹行业产业布局,推动烟花爆竹企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过年没有气氛的话,也会影响大家对节日的认同感,可以放开的地方还是要放开。”黄小玲表示,“在工艺流程和药物配方的改进下,烟花正越来越‘环保’。”

⑥“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仪式感,一年当中任何时间都禁放烟花,本质上属于一种懒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任吴必虎分析称,“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与年轻人对娱乐感、仪式感的期待相吻合,要想与洋节争夺年轻一代,就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仪式感、欢乐度和群众性,以往一刀切的做法必须改变。”

(摘编自陈威敬《年味与火药味之争:今年春节能放烟花爆竹了吗?》)

【材料二】

①“过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对于含蓄又温厚的中国人来说,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情感——对生活的情感、乡土情意与人间亲情一次总的爆发与加深。

②年有它专属的不可替代的载体,那便是自古以来种种代代相传的年俗。但眼下这年俗正一点点被淡化、被取代、被消除。除夕夜饭店的包桌代替了合家包饺子吃年夜饭,电话拜年、视频拜年正在代替走亲访友。如果再禁了鞭炮,年的本身便真的有其名无其实了。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年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应做的,是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的年文化,而不是在负面上无知地消减它。

③现在,过年禁放鞭炮(城市里禁炮尤甚)反倒好像成了一种“传统”。倘说鞭炮不文明,西班牙传统的斗牛岂不更“野蛮”,更“危险”,为何不禁?倘说鞭炮伤人,拳击、赛车也伤人害命,为何不禁?倘说污染,还有比吸烟更污染环境,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吗?那又为何不立法禁烟?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限制死了,每对一事,只分正反,非正即反,非左即右,非对即错。对于鞭炮,也是这样:要么不管,任其乱放,惊天动地;要么禁绝,不闻爆竹之声,天地一片死寂。

④果真非此即彼,再无第三条道可走了吗?

⑤除夕守岁,新旧更替,“爆竹声声辞旧岁”,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夜。唯有这灿烂的烟花、炸响的鞭炮与火药的幽香,才能引起中国人一种特有的醉心的生活情感。“禁”是一种消灭。如果灭掉鞭炮,被消除的绝不仅仅是鞭炮及其污染,还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深厚迷人的、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情感。

(摘编自冯骥才《禁炮不如限炮》)

【材料三】

①民俗文化又称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它承载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时代内的生活痕迹和精神内涵,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记忆。

②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往往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张旅平《关于民俗文化》)

1.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蕴含了哪些文化内涵?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
2.【材料二】发出“果真非此即彼,再无第三条道可走了吗”的叩问,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三条道”。(答出三点即可)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仪式感,这也是西方节日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所缺失。
B.冯骥才认为,“禁”是一种消灭,灭掉鞭炮也就意味着灭掉了年所依附的专属载体,以及中国人对年的特殊情感。
C.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它的个性体现在它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民俗风情,也因此具有排他性。
D.民俗文化流行于民间,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其流动、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阶段性变异和无尽延续。
2023-07-04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