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94469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平炉台上的绿豆汤

罗日新

①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

②每天早晨,母亲起来洗漱完毕,只要不下雨,第一件事就是把阳台台面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绿豆倒在竹簸箕里,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做这件事时,母亲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起先我并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③那天下午,一只小鸟正在簸箕上吃着绿豆,我透过窗户的玻璃望去,小鸟吃得优雅从容,并不怕人。显然,小鸟不是第一次来我家阳台吃绿豆了。

④“宝山啊,你慢点吃……”母亲站在阳台门边,望着小鸟,小声地自言自语,“现在国家富了,我们家也富了,不像以前,吃绿豆还要凭票供应……”

⑤哦,原来,母亲把天上飞来的小鸟当作去世的父亲回家了。难怪她老人家每天那么勤快地晒绿豆。

⑥穿过漫长的光阴,重重叠叠的往事浮现在眼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在钢厂宣传部任报道组组长,为了报道工人们的先进事迹,他总是深入到火热的平炉台上和炼钢工人一起劳动。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夏天气温很高,在空气中划根火柴似乎就能燃烧,平炉台上更是酷热难当。为了防止炼钢工人中暑,工厂每天给平炉台工人供应降暑绿豆汤。父亲总是把他的那一份留下来,用饭盒带回家给我喝。

⑦每天下午五点多钟,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会端个小木凳,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下那条小路的尽头,等待着骑自行车的父亲出现。只要看到父亲的身影,我就会欢呼着从山坡上冲下去迎接。看着我双手捧着冰绿豆汤喝的馋相,母亲总是会轻轻地问一声父亲:“今天又去平炉台了?”

⑧突然有一天,父亲的饭盒里没有绿豆汤了。“以后不能带绿豆汤回来了。”父亲小声说。

⑨那时,生活物资非常匮乏,绿豆要凭票供应,有时很难买到,但炼钢平炉台上用来防暑的绿豆汤是保证供给的。炼钢工人的福利比企业机关干部好,工人便常常将自己吃的保健饭、绿豆汤省下来带回家给家人分享。然而,厂部出于对炼钢工人防暑的考虑,要求工人只能自己喝不能带回家。父亲是干部,更要带这个头。从此,喝平炉台前那碗冰凉甜糯的绿豆汤,成了我的奢望。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恰好被分配到炼钢厂。母亲为此心里十分不愿意,她心疼儿子在基层工作要吃很多苦。父亲坚定地说服她:“年轻人想上进,就必须选择生产一线,从最艰苦的平炉炼钢干起。”就这样,我穿上白色的帆布工作服,脚蹬大头帆布工作鞋,头戴红色安全帽,爬上了平炉台,在高温环境里抢修设备,手握钢钎干活,常常全身湿透。当然,我也喝上了防暑降温的绿豆汤。

⑪难忘啊,青青的绿豆汤,高高的平炉台,慈爱的父母!

⑫2019年10月,我以工作过的钢厂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那天,母亲在杂志封面上撒了些绿豆,又一次等待小鸟飞来。她在那里喃喃地说:“宝山啊,这本书里有你儿子写的小说,里面有你工作了一辈子的大冶钢厂,有你报道过的平炉、二炼钢……有你的同事,你快来看看吧。”

⑬我的眼眶湿润了,轻轻地走过去陪母亲等待那只灰脖子的小鸟。过了好久,它终于从空中飞过来,落在杂志上,一口一口,慢条斯理地啄食着绿豆。母亲颤颤巍巍地说:“宝山啊,回家的路太长了,太远了……”眼前的一幕,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⑭父亲啊,儿子现在天天都喝着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儿子和母亲想您了。

1.本文围绕“绿豆汤”回忆了多件往事,请结合文章把下图补充完整。

2.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好在哪里?
4.父亲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校刊设有“温馨亲情”“关爱老人”“爱护生命”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尖上的村庄

付蒙蒙

①野草是泥土的方言,在无声中诉说着住在草尖上的每一座村庄的历史。

②那时候,我的家乡遍地野草,嫩生生,蓬勃勃,在荒郊野地里生长着。土坡上、浅水中、碱洼里,无处不在。草棵棵、草窝窝、草蛋蛋、草褥褥,草的乐土,草的海洋。草尖上除了缀着露珠,还踞着一个个村庄,祖辈父辈们每一件梦的衣裳都在草尖上适时泛绿、生长。

③蹒跚学步时,踏着青草走入荒野,上学时拽着路边的青草踏歌而行。孩提时代,在野草地上打滚儿,没日没夜地与野草厮混。风中的野草,顽固地根植在我的生命里,摇曳成歌。我在干涸的河床上放羊,那些羊儿像白云一样顺着河床边漂移,有些捣乱的羊羔还会跑到河沿上,钻进田地里撒野。那些草的灵魂总是在喂饱牛羊之后慢慢消逝。在来年再次疯长起来,如那些宿草沿着旧岁的枝节萌蔓开去,年复一年地重复。野草丰腴时,那熟稔的乡野、犬吠、鸡鸣、村庄,九曲十八弯中清亮枯瘦的河水、错落起伏欲醒未醒的田畴、浓浓淡淡舒张有致的麦苗,倏忽间,就在逼仄的视野内丰富灵动起来。

④村里人大多在草垫子上离开人世间,年轻的后生在村庄外,用铁锹扒开草皮挖一座新坟。但没到秋天,坟上就又会长满野草。生命由丰满走向凋零,直至碾落成泥,伴着他们的只有这萋萋的野草。

⑤祖母告诉我,草尖上蹲着一个个未曾远去的灵魂,那些灵魂是逝去的先人,他们生前属于那片土地,死后依旧如此。他们经常爬上草尖,守望这一片田园。生与野草相伴,死与野草相依。春阴垂垂草青青,他们和那些野草一样在春夏季节里疯长。那些草很普通,有的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如同那些村庄的人,他们都是“草民”,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打上草的烙印,草尖上有着他们清贫困苦的集体记忆,也有着炕头上难以与人分享的恩爱情仇。草民活得累,像草一样简单、平凡,但很踏实,草尖上的露珠时时刻刻都在折射着他们的历史。

⑥入夏,辽阔的草毯子上盛开着一片片黄灿灿的蒲公英花,空气清香醉人。落霜后,遥看衰草连天,那些衰草还照样是盘踞在田间地头,迎着阳光,带着晶莹的雪花,十分刺眼,但是住在草尖上的村庄却矮了一截。种过小麦和油菜,平原正式进入了冬天,西北风刮起来了,早晨起来可以看到瓦片下菜畦里上了霜,村庄和人们一起都躲在家里猫冬。空旷的田野上看不到人影,迎亲的队伍倒是多了起来,三天两头有呜哩哇啦的唢呐队从草尖上走过,红红绿绿的身影,是广袤天穹下唯一的亮色。在人类的上层建筑中,这份爱情与草和乡下的村庄都被遗忘在角落里。于是,野草如背着空空行囊的游子,似乎应回到自己原始的居所,退出人们的视野。

⑦乡下人在草的王国里,攻城夺寨,把野草赶到边边角角上去,开拓出一块块良田。然而他们的村庄却一直被野草包围着、保护着。他们一直像草一样地活着。土里滚,泥里爬,却从不因为艰难而放弃,也不因为卑贱而退缩,拥一抔泥土而生根,沐一片阳光就泛绿。草构成自然界一切动物的食物链基础,草民构成了人类社会一切文明金字塔的塔基。那些野草哺育了草民,草民就这样滋养着村庄。在历史和它的终结席卷而来时,他们需要的就是在小村庄里,将日常的生活进行到底,哪怕渺小微弱,不被人关注,默默无闻。

⑧斯人已去,往事尘飞,只有那草尖上的灵魂和村庄依旧,有些熟悉,有些陌生。这一切透过时光,一点点成为岁月的背面。他们和野草的命运一样,不辉煌,也同样坎坷;可以被遗忘,却不能被淹没。就像天上那些不能再微弱的星星,单独拿出来是看不见的,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却能组成一条银河——这就是草、草民和村庄的历史。

(摘自《读者·乡土人文版》128期)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奠定文章抒情基调。
B.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了家乡野草肆意生长的生命力。
C.全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诉说草、草民与村庄民密不可分的联系。
D.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简洁而有韵味,引发读者的深思。
2.对于村庄和村庄的人来说,草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请仔细阅读,补全思维导图。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加点词。
孩提时代,在野草地上打滚儿,没日没夜地与野草厮混。风中的野草,顽固地根植在我的生命里,摇曳成歌。
4.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条列举草和村庄人的相同点。
5.野草是泥土的方言,作者想通过野草诉说什么?请联系全文作答。
2023-10-22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小语想在活动中分享名人的相关故事,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她完成小题。

袁隆平改稿

郝安

①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摇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岁的时候,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②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八年之后的2013年1月。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

③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拿起一包红色中华烟。我们带着清样,这次来是请袁隆平审定他的一篇文稿。记得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他戒烟了。未必又“复辟”了?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

④举着烟,每个人问个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看稿,竟然不戴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便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a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斟句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袁隆平却没有这样。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b我心头悄然一颤,不觉赧颜,随后又分明感到有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雕塑般的身体溢出,充盈在我的面前和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才有的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才有的敬畏虔诚。

⑥看完稿,袁隆平欣然应邀为我们题词:办出湖南特色,办出国家水平。他说,我就喜欢这条,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国家水平。我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是世界水平。c大家大笑。我还记得上次袁老题写“党的舌喉,读者知音”的一个细节,他一笔一画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个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旁边有人说是知道的“知”。他说“知音”他知道,坚持翻开字典查证。

⑦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论学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华,建树丰硕;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这样的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是大科学家名册排得上号的人物;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名人,阅改一份不满三千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正襟危坐,竟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儿都不含糊。

⑧细节其实不细。大凡世界上的事太普通了倒反而很难,所以芸芸众生不拘小节,难成大事;而纯粹到了不计任何功利,能把普通事做好的人,终成伟人。他们重细节,现于言表,见于行动处处留痕。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句写其他名家领导是为了与袁隆平作对比,突出他的严谨认真。
B.b句运用比喻,是为了表现袁隆平改稿时坐得板正,身体僵硬的样子。
C.c句大笑是因为“我”的巧妙回答,也表现出大家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自然,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

人物描写角度:______
加点词“依然”:______
3.文章结尾说“他们重细节,现于言表,见于行动,处处留痕”,本文中袁隆平有哪些行为体现他重细节?请举例说明。
4.本文与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样,写伟人不写他们的丰功伟绩,反而捕捉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陕北的年事

李光泽

①陕北的年事是从杀猪开始的。每年腊月初十以后,父亲就会请村里的杀猪把式来杀猪。母亲不忍心看着她亲手喂大的猪挨刀子,就一个人悄悄躲在窑里,直到大家把断了气的猪泡在一只盛了热水的老瓮里开始褪毛,才来到院子里不声不响地帮帮忙。不一会儿,褪了毛的猪被大家从热气腾腾的老瓮里拽出来,摇到石床上,杀猪把式用刀尖在猪后蹄上划一个口子,把猪吹胀,倒挂在架子上。那猪圆滚滚的,白花花的,在风中十分耀眼。晚上,全家人陪杀猪把式吃一顿小米捞饭猪下水,吃完了,杀猪把式把碗一摇,嘴一抹,提着猪尾巴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②做年茶饭是陕北年事中的重头戏。五魁、八碗好是好,一般人家吃不上,但黄候馍、软油糕、卤水豆腐、手擀粉,谁家也少不了。蒸黄候候要一鼓作气,一锅接着一锅蒸。灶火旁风箱吧嗒吧嗒响着,大铁锅里开水翻江倒海滚着,窑里雾气蒙蒙,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赶最后一锅出来时,簸箩里、簸箕里、盆子里、瓮盖上到处都是黄馍候了,看着都喜兴。家家做油糕也是少不了的,做油糕有很多诀窍,碾米时萝子粗细要正好,拌面时洒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蒸糕时蒸汽强弱要正好,炸糕时火候大小要正好,这样做出来的油糕保证软绵绵、香喷喷。磨豆腐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被开水泡得白白胖胖的黄豆从磨眼里钻进去,随着磨盘缓缓转动,就变成了白生生的豆浆,从磨缝里流淌出来。把豆浆包在蒸笼布里慢慢揉进锅里,快要开锅的时候,卤水一点,一锅手工豆腐就做好了。粉条当然是用自产的洋芋淀粉做的。把淀粉和成面团,擀杖擀开,切成条子,开水煮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手擀粉。父母做卤水豆腐、手擀粉条时,我们弟兄几个总是眼巴巴地在锅台边守着,一出锅,一人端半碗。吃豆腐时,母亲不住地安顿,慢些吃。吃粉条时,母亲也安顿,慢些吃,操心把咽喉拴住了。

如果说做年茶饭是为了饱口福,那么扫窑、贴画、糊窗子、贴窗花则寄托了陕北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月尽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贴对子,一架门窗两副,要双的。正月初一,鸡叫头遍,父母就赶早起床了。父亲把门拉开一道缝,伸出一只胳膊在窗格子摸一个两响子炮,点了,脆脆地、亮亮地响了。放了“开门炮”,就可以开门,接着去年的香在子点上三炉香。正月初二,村上的人提了篮子,带上烧酒、祭食和纸钱,去祖坟烧纸。

④正月廿三过了,陕北的年就算过完了。于是,拦羊的盼望今年地肥草美,种地的盼望今年风调雨顺,打短工的怀着希望别了妻儿,耍手艺的背着锤整出了村头。

1.陕北年事中的重头戏是什么?为什么?
2.划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如果说做年茶饭是为了饱口福,那么扫窑、贴年画、糊窗子、贴窗花则寄托了陕北人对生活的关好愿望
3.末尾一段交代年事过完后的各种寄托和做法,可用朱自清《春》中的哪几句话概括?
4.你们家乡的年事与此有什么不同吗?请简要说一说。
2019-09-15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