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2195829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幻丹青,茶戏享风雅

①热播剧《梦华录》中有一段赵盼儿和茶坊老板斗茶的情节。点茶之后,赵盼儿用清水在茶上作画,画面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完胜茶坊老板。在茶上作画,就是“茶百戏”。

②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一套完整的茶百戏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调膏、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十分繁杂。宋代人喝茶大多喜欢打出泡沫来,也叫点茶,点茶法的茶汤搅拌后形成大量泡沫。茶百戏即以茶勺为笔,以清水为墨,以茶汤为纸,由此作画,适宜用线条表现国画意境和传统吉祥图案,比如喜上眉梢、连年有余等。

③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皇帝官员及文人雅士的推崇,茶百戏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活动。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陆游、陶谷、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据统计,在《全宋词》中,咏及茶的词共256首,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目提及分茶。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终于在2009年抢救性恢复了茶百戏技艺。2017年,“茶百戏” 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为什么要大力地传承和发展茶百戏呢?茶百戏以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方式,赋予作品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中国字画表现的载体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茶百戏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饮茶方式之一,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重要技艺,茶百戏的恢复与再现,丰富了当代茶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茶百戏是欣赏、品饮、保健兼备的饮茶活动,适应当代社会人们对娱乐产品多元素的需求,对于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茶百戏?请分点概括。
2.文章第②段加点词“大多”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知识点】 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辣不欢有其始

孙晓明

①如今提到外出饮食,怎能不提到川菜。川菜以麻、辣、烫为特点,但川菜最初并不食辣椒。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是明朝末年由海外传来。大航海时代,辣椒从墨西哥、亚马逊等原产地向世界传播,各地区的人们也开始种植辣椒。事实上,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本草纲目》中还没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因此辣椒在中餐中的使用,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

②辣椒是何时被用于烹饪并推广开来的呢?调查发现,辣椒并不是一进入中国就在烹饪中使用的。很刺激的辣菜出现并进入饮食文化中心,是此后很久才发生的事情。

③先来看看清初的饮食典籍。明朝末年出生的朱弊尊所写《食宪鸿秘》中出现了“辣汤丝”,是用猪肉、蘑菇、竹笋切细制作的汤。但一查制作方法,并没有用到辣椒,只是在汤的表面撒了点芥子而已。17世纪的中国,辣椒尚未在饮食文化的中心位置出现。

④那么,18世纪的中国有什么变化呢?1798年82岁去世的袁枚可以说是18世纪的见证人,但堪称饮食百科全书的《随园食单》却没有一处提到辣椒。袁枚特别用一个章节来介绍调味品和香料,详细说明其作用与使用方法,种类涉及酱、食用油、料酒、醋、葱、花椒、生姜、肉桂、砂糖、盐、大蒜等十多种,但没有辣椒。袁枚出生于杭州附近,他的生活半径也一直局限在江苏、浙江一带,或许因此并不了解川菜。

⑤19世纪,辣椒终于在饮食典籍中出现了。1861年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以“辣茄”的名称介绍了辣椒。从书中“种类不一,先青后赤”的记述看,可能是一种相当辛辣的辣椒。不过,这种辣椒并未归入《蔬食类》,而是与花椒、胡椒、肉桂等放在一起,归在《调和类》(调料佐料一类)中。很明显,当初辣椒并不是作为新鲜的蔬菜来食用的。但用作调味料出现在什么样的菜中、如何使用,却没有任何说明,同一本书中也没有一道菜用到辣椒。

⑥王士雄是浙江海宁出生的,也在杭州、上海生活过。这可能表明19世纪中叶,辣椒在某种程度上已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百姓中传播开来了。关于辣椒的名称,那时有多种说法。《随息居饮食谱》中举出了椴、越椒、辣子、辣虎、辣枚子等辣椒的别名,并称“各处土名不一”,而方言不同其名称各不相同的情况,正说明对辣椒的嗜好已分布得相当广泛。

⑦19世纪以后,辣椒在西南地区的百姓中间逐渐推广开来。不只是四川,据《清稗类钞》记载,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人都非常喜欢吃辣,特别是湖南、湖北,无论什么山珍海味放在桌上,没有芥子和辣椒,就没有人动筷子。

⑧但在此之外的地区,辣椒似乎还未被大量使用。1850年出生、1926年去世的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一书中,介绍了清朝末年的素食,种类达170余种之多,其中用辣椒的菜肴不过5种。作者在例言中道明:故所言做菜之法,不外陕西、京师旧法。西北和北方至今不多吃辣,该书中用辣椒的菜少,也许是很自然的事。但尽管如此,在19世纪末前后,辣椒的食用已推广至北方的黄河流域了。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没有直接点明说明对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总一分式的说明结构。
C.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清稗类钞》中的记载,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本文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说明了在中国辣椒在哪些地区被用于烹饪并推广开来的。
2.文章第⑥段加点词“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3.某同学认为《水浒传》中宋江所说“加辣点红白鱼汤”中的“辣”指的就是辣椒,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5-16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课内阅读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2.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文在遣词炼字方面颇具功夫。用“著名”一词突出赵州桥在世界石拱桥史上的地位与成就;用“___________”一词表明赵州桥造成后使用至今的悠久历史;用“________”一词来介绍赵州桥施工技术的独具匠心;用“__________”一词赞颂设计者的不凡智慧,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
2020-10-22更新 | 6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古代的藏书机构》,回答各题。

古代的藏书机构

①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机构却早已有之。据文献记载,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而据《史记》记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担任过周代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②春秋时代,诸子百家著书甚多,当时,各诸侯国把藏书之处称为“府”或“藏”。

③西汉初年,随着官家藏书逐渐增多,高祖刘邦令萧何收集秦朝官方所藏图书,建立了第一所“国家图书馆”——石渠阁。后来,又建立了天禄阁,用来收藏各地文献图书。武帝时,宫廷内外都设有藏书处所。学者刘向奉皇帝之命对天禄阁的藏书进行校正整理,并写了内容提要。他死后,其子刘歆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编出了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七略》。

④到东汉时,朝廷设有最大的“图书馆”——兰台,并设校书郎负责管理。著名史学家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写出历史名著《汉书》。班固还根据国家藏书,编成华夏第一部“书志学”——《汉书·艺文志》,后人誉之为“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说明这部书对学习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⑤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图书搜集、整理仍有推进。魏秘书郎郑默曾对皇家藏书进行校定、整理,编出了《中经》(国家藏书目录),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一直沿用了1000年。

⑥隋文帝时期,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还派人到民间先后搜集了3万余卷书籍。隋代还在东都建立观文殿,下诏访求书籍,积累了丰富的藏书。

⑦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图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藏书机构不断扩大,书籍也更加丰富。唐代时,拥有丰富藏书的藏书机构有弘文馆、崇文馆。崇文馆是当时最著名的藏书机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任该馆学士。

⑧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图书出版数量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多种大型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北宋初年,最大的藏书机构是史馆、昭文馆、集贤馆三馆,宋太祖时藏书 4 万多卷。随着收藏图书的增多,宋太宗时期修建了新的三馆,并赐名“崇文院”,当时藏书量达 8 万多卷,后在崇文 院里建了密阁,收藏历代名家书画墨迹。

⑨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文渊阁、皇史痰等处收藏文献古籍。清代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编成后,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馆阁,它们和紫禁城的文渊阁合称“七阁”(文渊、文津、文源 、文溯、文宗、文汇、文澜)。

⑩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从宋代开始,民间刻书事业发展起来,私人藏书比以前更多了。明代从事刻书的著名人物之一毛晋,其私人藏书多达8万多册,所藏建筑叫汲古阁,大部分是宋元刻本

⑪明代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最老的私人藏书机构,建于嘉靖末年,在宁波月湖之西。原有藏书7万多卷,其中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等,现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几座馆阁,都是以天一阁为模板修建的。

(选自《人民周刊》2020 年第 11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中的加点字“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1-05-28更新 | 8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