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2195977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阿婆

①柯宜是我的患者,肺癌晚期,多发骨转移,严重贫血,疾病的迅速发展让她的生存时间屈指可数。在我们中医肿瘤科病房里,重病者居多,柯宜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原因是她那永远微笑的面孔和一丝不苟且得体的衣着。她是一位大学教授,已经75岁了。

②“柯老,我是你的主管医生,我姓林。”我一进门就叫她“柯老”。“妮,叫我阿婆吧,我足够做你祖母了。”她温柔却十分果断,略带命令的口气让我改变了我以后的所有称呼。

③阿婆身体虽然虚弱,但她一直乐观,她每天细心地整理自己的着装,认真地化上淡妆,病号服里自己的花衬衣,给蓝白条的病号服增添了几分活力。“妮,你奇怪我为什么病入膏肓还化妆?”一天,在她化妆时我进来了,看到我疑惑的面孔便对我解释,“一个人应该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以良好的状态对待生活,尤其是一个女人,更要庄重美丽。上天多给了我们生存时间,我们要善待自己。”那年代,女人化妆真的罕见,但看到化妆之后的她,我真的觉得年过七旬的她风韵犹存,淡雅而高贵。

④她充满了爱心,她关心和爱护周边的每一个患者。有一次看到阿婆从营养食堂的送饭车上费力地拿下一小锅包子,我问:“阿婆,你怎么买这么多的包子?”我知道她的病情很重,那几天她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她笑了笑告诉我:“老吴已经一个月没有舍得买包子了,拿去给他打打牙祭。”老吴是她同屋一个农村女患者的丈夫,他经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有了包子就有了一切。他为妻子花光了所有钱,如今卖房子的钱都花光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午饭时躲在楼道里喝粥。看到端着包子的阿婆满足的笑容,我知道她正在想象老吴吃包子时的快乐。也是在她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她不止一次地给老吴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寄钱。

⑤有一天,阿婆把我偷偷叫到了一边,神秘地说:“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当然可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从枕头下面拿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看起来五六十岁的知识女性,和蔼而慈祥,眉眼间透着睿智与宽厚。“漂亮吗?”她像个孩子般地问我。“不错。高贵而有气质。谁呀?”“给你爷爷找的后老伴。”

⑥“那……你……”看我有点糊涂了,她轻轻地拉起我的手,很平静地说:“阿婆知道自己的病情,我的时间不长了。爷爷一生善待我,我也很爱他,我先走了,他会很伤心,而且他不会照顾自己。这是我们的朋友,孤身一人,我们叫她安妮,是在国外上学时认识的,他们如果能在一起我就可以放心地走了。请你在我走之后把我的信和这张照片交给爷爷好吗?”泪水顺着她的眼角流了下来,我不由得为这样一份深深的爱所动容。

⑦不久之后的一天早上,我刚来到病区,值班的护士就告诉我阿婆早上7点走了。我赶紧跑进病房,年迈的爷爷正用脸贴在阿婆的面颊上做最后的告别。阿婆早早告诉医生并写了遗嘱不要抢救,她说希望在离去时保持她的原色,她不希望给任何人增加负担,死是自然,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她为能活在这个世上感到满足和快乐。我没有打扰他们最后的告别,悄然离开病房,泪水夺眶而出,头脑里总是回旋着和她有关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话……

⑧其实医者不单单是医病,也会在与各类患者的朝夕相处中,被病人和家属医治。当年阿婆用她的美丽、她的智慧、她的爱心感动了我,教育了我,告诉了我女人要爱自己,更要付出爱……我的好阿婆,您也是我的医者。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线索组织材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第④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阿婆富有爱心的形象。
C.第⑥段阿婆落泪的原因,一方面是对爷爷的不舍,一方面是对死亡的畏惧。
D.第⑦段“我”“悄然离开病房”,是对阿婆的理解和尊重。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我”和阿婆之间的事。
3.文章第⑥段中,既写到阿婆“很平静”,又写到阿婆流下泪水。在情感上是否矛盾?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本文的标题为《好阿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好阿婆”好在哪里?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腊八粥》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a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3)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4)c“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5)“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d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6)“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7)“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8)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9)“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10)“是啊!拏拏说得对。”

(1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3)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5)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 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6)“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17)“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8)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9)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对选文第(13)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盼粥B.分粥C.猜粥D.看粥
2.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1)段中“甜甜”“腻腻”“糊糊涂涂”等叠音词,很好地表现了腊八粥黏稠甜腻的特点。
B.第(9)段“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生动地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腊八粥的强烈愿望。
C.第(15)段说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腊八粥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观察心理。
D.选文写吃粥的内容比较详细,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写得相对简略,这样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对选文画线句子abcd的主要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4.下列对选文内容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B.“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反映了人物的自私自利,可以看出作者也有借文章批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目的。
C.选文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粥的整个活动,一条线索写腊八粥的熬制过程。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对腊八粥进行描摹。
D.文中运用很多对话。这些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
2020-09-30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一天,珠宝店主百无聊赖地徘徊在店里时,发现一个小女孩朝着珠宝店走了过来,她用那双红肿的小手费力地拉开珠宝店的大门。直奔珠宝展柜,她踮起脚跟吃力地观望着每件珠宝,忽然将视线定在一条蓝宝石项链上。过了许久,她才天真地对珠宝店的老板说:“我想买这条项链,把它当作礼物送给我姐姐。你能帮我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上下打量着小女孩,怎么看,她也不像是有钱的样子,便问道:“你能付这条项链的钱吗?”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来,由于小手被冻僵,她吃力地解着手帕上一个又一个结。几分钟后,小女孩把手帕里的钱全部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能够付清这条项链的钱吗?”店主低头看了看柜台,发现那只不过是几枚硬币。小女孩继续说道:“妈妈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是姐姐辛苦赚钱把我养大,她就像妈妈一样疼爱我、照顾我,明天是姐姐25岁的生日,我想为她准备一份生日礼物。自从妈妈去世后,姐姐从没有过过生日,就更别说收生日礼物了。所以,我想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她,她收到这个礼物时一定会非常的开心,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漂亮。”听完小女孩羞涩的诉说,店主从柜台里取出那条项链,放在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并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孩子,将它送给姐姐去吧,路上小心点。”得到礼物的小女孩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出了珠宝店的大门,消失在寒冷的街头。

第二天晚上,在店主正准备打烊时,一位蓝眼睛的漂亮姑娘推开了店门。她彬彬有礼地对店主说:“老板打扰了,我想问一下这条宝石项链是在您的店里买的吗?多少钱?”说着,她从包里拿出已经打开的礼品盒里面的项链,放在柜台上。店主看过之后,认出了这条项链也了解了这位姑娘,他说:“是的,是从这里买的,而且是我包装的,至于价钱那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本店有规定不能随意将商品的价格透露给第三者。”“仅凭我妹妹的几枚硬币是无法支付这么昂贵的宝石项链的。”店主拿起装项链的盒子,把项链再次放进去,重新包装好系上丝带,双手交给了姑娘说:“你妹妹支付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所以,我心甘情愿将这串宝石项链卖给她。”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金钱办不到的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用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金钱不能买到的东西很多,如亲情、友情、爱情。而这些恰巧又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金钱在它们面前显得暗淡无光。

1.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很细致,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1)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手帕从口袋里掏出来。
(2)得到礼物的小女孩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出了珠宝店的大门。
2.店主说“你妹妹支付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妹妹支付的是什么?“这样的价格没有任何人愿意支付”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文中三个人物的特点。
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店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2018-12-10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记叙性文章

我煨①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11)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选自《读者》2017年第1期,有删改)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1.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请按要求品析语言。
你看见了,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请从比喻修辞手法角度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3.请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4.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
5.文中第⑤段说“孩子,你渐渐长大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请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倾斜,并分析产生这种倾斜的原因。
2018-05-2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