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22108849
青年奋斗,生生不息
文本一:

如何做一个三好少年,为新时代而奋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少年,我们承担着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未来发展贡献力量的重任。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三好少年”,在新时代中奋发向前,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三好少年”

“三好少年”通常指的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少年。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全面要求,也是对未来人才的基本期望。品德好,意味着我们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有责任感等品质;学习好,意味着我们需要热爱学习,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好,则强调我们需要保持健康,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应对生活的挑战。

二、为什么要成为“三好少年”

1.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责任。成为“三好少年”,是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

2.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品德、学习和健康是个人成长的基石。通过成为“三好少年”,我们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应对未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我们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一个“三好少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

三、如何成为一个“三好少年”

1.培养良好的品德: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对待他人友善、宽容,对待困难不屈不挠。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帮助他人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2.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学会调节情绪,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应对。此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4.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创新实践: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断追求卓越。同时,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畏失败。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5.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6.持续自我反省与改进:在成为“三好少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成为一个“三好少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


文本二:

习近平总书记论如何做新时代好少年

“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再一次阐明了奋斗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梦想辽阔,山河春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贯穿着始终如一的伟大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勤劳汗水;这种精神,聚焦于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刷新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生逢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的人生际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复兴征程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不会随随便便、轻轻松松,都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好少年”通常指的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少年。
B.文本一介绍了关于三好少年的事,写了如何成为三好少年。
C.文本二第二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概述了中国的飞跃历程,呼吁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D.两个文本都围绕“奋斗青春”来写,都论述了新时代中国梦的发展需要奋斗的青年。
2.简要概括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介绍了什么?文本一呼吁我们什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小题。

①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多创造“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因此,我们需要“正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燥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们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态度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有正能量的人更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妨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选自《读者》2017.3)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本论部分从哪几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4.下列句子传递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9-01-17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多一些宽容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宽阔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
1.文章引用了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海”在这里比喻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三层,请依次把第一层和第二层最后的几个词写出来。
3.在论证“互让”时,运用了             论证方法。
4.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给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1)使人们变得亲密无( )
(2)消除猜疑、嫉妒和恨( )
(3)爱能化解矛盾芥( )
(4)弃私心杂念( )
2016-11-18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

①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潜移默化,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悠久传统。

②然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文化部部长,曾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我们的校园,可是现在我们校园里变得沉寂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他大声疾呼:“大拇指代替不了喉呢!”看来,校园里没有书声,已经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了;而且,全国听不到读书声,已经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问题了。否则,何劳一位部长在面对新闻记者时,这般慷慨动情?

③对青少年来说,古今中外佳作的朗读,为何如此重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夏可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在其合著的《文心》一书中,就设有“书声”、“语感”、“语调”等专章,精辟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特殊重要性及具体的阅读方法,影响深远。只是现在这样一部语文教育史上的经典,已经难得一见了。钱理群在北大讲授“鲁迅研究”20年,他有一条体会,也可以很好回答这个问题:“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百转的情感,里面那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这是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通道。”其实,读鲁迅是这样,读其他经典篇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脱离对文本的潜心阅读,学子们怎会受到美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

④可是,多少年了,我们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社会风气也太急功近利了,你考什么,我就简单对号学什么。中考、高考不是全都不考朗读吗?口头读的再好又有啥用?学了一篇妙文,学生连原文也许都不曾通读一遍,就开始篇章分析,阅读答题,还谈什么琅琅书声呢!“阅读练习册”堂堂写,“试卷填空题”天天练,反正这些云山雾罩的玩意儿源源不断。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干的全是“手力”活,见到“阅读分析”就头疼,还谈什么朗读乐趣呢?“手指代替了喉咙”,也算是我们的一种特殊“国情”吧?

⑤众所周知,普及教育在课时分配上,语文课是最多的。但如果随机抽出一些中小学学生,听听他们的朗读,能读出声调和感受来的,那可是凤毛麟角。教育到了这个份上,更兼实用主义流行,功利主义泛滥,世风浮躁,娱乐化大行其道,网上泛泛浏览成为时髦,以致国民图书阅读率年年下滑,当下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当然,读书声的消逝,还只是一种表象,其内里隐藏着的是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缺失,这才是让人们深长忧虑的原因。

⑥但,历史必定还是要发展的。我们在建设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必然要相应建设文化大国。而文化之建设较之经济的发展,定然难之又难,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就从抓琅琅读书声为起步吧!

1.文化部长强调“大拇指代替不了喉咙”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传统,现在正被人们摈弃。
B.我们的校园曾经是书声琅琅,书香浓郁,令人神往。
C.校园里没有朗朗读书声,已经成了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D.是否重视朗读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问题。
2.下列有关朗读重要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是培养学生“书声”“语感”“语调”的一种重要方法。
B.朗读可以使读者领悟作品中的情感韵味,以及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
C.朗读是读者理解作者内心世界和艺术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D.朗读可以让学子们受到美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急功近利之风导致读书声消逝”的一项是(     
A.考什么,学什么。不考朗读,课文读的再好也没有用
B.源源不断堆积如山的练习试卷,堂堂写,天天练。
C.语文教学成了死板枯燥的应试教育。只做习题,无需朗读。
D.网上泛泛浏览成时髦,国民图书阅读率年年下滑。
2023-03-29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