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4 题号:221089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屈原故里秭归县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黄石市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人们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葛、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像、喝雄黄酒为其主要习俗。


【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对楚国忠贞不渝,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②伍子胥: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辅佐吴王,为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立下大功。但后来吴王听信谗言,令其自杀。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缔造者,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材料二】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lěi)的这首《和端午》写了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二回中用一首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西游记》《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描写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的热闹场面: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于端午节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注释】①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②殒:yǔn,死亡。③角黍:粽子。
【材料三】

2009年9月,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使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早在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就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除了春节之外,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也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以下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3 年放假安排表:

节日

放假时间

天数

元旦

12月31日-01月02日

3天

春节

01月21日-01月27日

7天

清明节

04月05日-04月05日

1天

劳动节

04月29日-05月03日

5天

端午节

06月22日-06月24日

3天

中秋/国庆节

09月29日-10月06日

8天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秭归县、黄石市、黄冈市、苏州市,这四个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各有不同,但都有和龙舟有关的活动。
B.“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张耒的这句诗意思是伍子胥虽然死了,但其清高气节和爱国精神永载史册,令人敬仰。
C.《水浒传》中描述端午节习俗的诗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很强。
D.由【材料三】可见我国对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十分重视,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3 年放假安排表中,就有三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请在【材料二】的开头写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3.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古今各地端午节民俗的内容,说说端午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阳新县王英镇蔡贤村桑蚕产业专业合作社的桑椹园,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果香。随手摘下一颗放入口中,清新纯甜,带有独特的微酸。只需要30块钱就能采摘满满一大筐!光“五一”放假几天,就有约4000名游客满载而归。

2009年,蔡贤村从浙江引进养蚕技术。2012年以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3300多亩桑园,分成4个厂区,聘请2名技术员巡回指导,养蚕逐步走上正轨。如今蔡贤村的桑蚕产业,已由原来的单一养蚕卖茧延伸至蚕丝被服加工、相关食药产品生产等领域。同时,产业规模不断上升,用人量从20人增加到319人,桑园增至3000多亩,相关总厂分厂(场)面积累计达8000平方米。该村桑蚕产业带动农户就业560余人,产品加工采摘年产值达680万元,养蚕直接收入近420万元。

一只只小小的桑蚕,正一点点纺织出村民们步入小康生活的梦想和希望。

【材料二】

旅游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开放的旅游景区为保持热度,通过视频、直播、在线互动、VR体验等多种方式,给消费者丰富的在线体验;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在线模式进行景区游览,“云旅游”很自然地走入生活。

“云旅游”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1年前后,这一概念已经受到关注。当时的“云旅游”,主要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旅游全过程资源、服务等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将导览、导购、导游和导航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中,为游客随时随地提供互动式、多媒体、全资讯的智慧旅游实现模式。而疫情之中的“云旅游”,则通过更为丰富立体的表现形式,使消费者在家中实现了“诗和远方”的梦想。

作为新的“种草”模式,“云旅游”可以将数字“流量”变为“留量”。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发展很快,从直播经济的结构看,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占了绝大部分,旅游类直播相对较少。“云旅游”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能够实现“先种草,后出行”,一方面解决了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旅游体验差问题:一方面使景区的推广能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对于热门景区而言,“云旅游”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线下线上融合。


【注释】①种草是一个网络用语,其含义是指将某一种优秀的商品推荐给他人,并激发他人的购买欲望或者增加他人的喜欢。

【材料三】

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众多地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挖掘乡村文化、推进产业融合和加强环境整治放在优先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第一,丰富农户生计、提升农户生计水平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农民富,旅游富,则农村富。第二,有效挖掘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文化兴,旅游兴,则农村兴。第三,培有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产业旺,旅游旺,则农村旺。第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生态美,旅游美,则乡村美。

1.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蔡贤村桑椹园飘香B.蔡贤村建立合作社种桑养蚕
C.蔡贤村走向了乡村振兴路D.“一片桑叶”带动群众共赴小康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为“云旅游”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云旅游”是通过视频、直播、在线互动、VR体验等多种方式,给消费者丰富的在线旅游体验模式。
B.“云旅游”是通过丰富立体的表现形式,为游客随时随地提供互动式、多媒体、全资讯的智慧旅游实现模式。
C.“云旅游”是可以将数字“流量”变为“留量”的“种草”模式。
D.“云旅游”是一种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线下线上融合的旅游模式。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
B.有效挖掘乡村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
C.培育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手段。
D.乡村振兴要把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前提条件。
4.请结合三则材料对蔡贤村通过桑叶推动旅游走向乡村振兴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2023-02-21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成长路上离不开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用读书支撑生命时空

田原

①读书是最好的旅行,也是一种生活理想,书籍又是生命中伴随我们精神成长的知识年轮。只有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把书籍培养成我们人生中最忠实的伙伴,随着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我们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开阔和富有。

②常读书,我们的心也许才会保持湿润不会干枯。读书在丰富心灵和陶冶性情的同时,更能提升你的思想和觉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乐趣和知识。这对于写作者尤为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的重要性还在于能让人正确地判断出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能让人对真理和谬论、事件的本质、新闻的真伪有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③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它能够拓宽我们生命的广度。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也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美好。

④关于读书,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名言不胜枚举,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认为这两句话最适合年轻的读书人。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被互联网和电脑手机覆盖的今天,在数以万计的图书充斥着市场、包装华丽的垃圾图书诱惑我们眼球的今天,读书变得越来越随意。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与哪本书的作者真正展开心灵对话是关键中的关键。

⑤在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必须有能力寻找到引领我们上升和提升我们精神质感的书籍,正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所说的: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必须找到和拥有这把智慧的钥匙,这样才能打开生命中的每一道门,才能解决在漫长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⑥青年朋友们,坚持和热爱读书吧,只有锲而不舍地认真读书,才能保证我们迟早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内心富有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①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各的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②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当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③古今中外,劝学文多如牛毛,你我都看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向其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结语。

④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句话: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

⑤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作者:陈平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读书变得越来越随意,离不开文化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覆盖,包装华丽的垃圾图书的诱惑等因素的影响。
B.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表明我们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要找到和拥有能提升思想和觉悟的书籍,这样才能解决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难题。
C.文本二的作者认为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所以读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不如读文学书。
D.章太炎先生在《自定年谱》中的话表明,其认为平生学问得之于师友的不如得之于人生忧患的多。
E.两个文本都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述了相关的论点。
2.框架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你认为下面哪一幅框架图更符合文本一的论证思路?请说明理由。
【甲】【乙】【丙】
3.上面两个文本都围绕“读书”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却各有侧重,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08-31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文二】

①我们常常说的乡愁,可能无法准确和具体地定义,但这种跟家乡有关的悠长而复杂的情绪,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伴随着一生,成为铭刻心底的精神支柱。

②思乡,这种共同的情感追求,镶嵌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夜闻归雁生乡思”,故乡之思随时随地可触发。

③之所以这些自然意象频频引发思乡之情,因为乡愁本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安土重迁的亿万斯民在土地扎根,取资于土地,靠着耕种繁衍生息,进而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和人文氛围。这种最初的生活状态奠定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故乡、家国的情感需求,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不言而喻,尤其传统佳节、亲朋相聚时刻更溢于言表。

④传统的乡愁源于个体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随着家族世世代代和文化传承,背负了更多复杂的情感。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跟过去建立在农牧生产基础上的不完全相同,但乡愁却是永恒的,乡愁不仅仅指向现实的故乡,也从亲情、地缘关系,扩展到拥有共同文化文明基因、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

(出自《扬子晚报》)


【文三】

①中国人守望乡愁,乡愁也化作一份动力,一种情怀,让无数人扎根在熟悉的土地上,展现奋进和担当。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故乡,信念坚定,不为名利,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守护着乡愁,激励引领无数后辈接力奋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年来,众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同样心牵家乡,投身故乡发展,新农人用知识、技术改变家乡面貌,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政策、人才、科技助力,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大动力。留住乡愁、记住乡愁,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③处于时代的变迁之中,随着城镇化逐步推进,熟悉的“故乡”会逐渐消失吗?乡愁该安放何处?自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发掘历史价值,传承文化价值,在保护、创新和发展中,让乡愁有“乡”可依。

④城市更新中,怎样既提升人居品质,又留住乡愁记忆?各地或通过“绣花”功夫微改造,挖掘老建筑的文创新功能,或“小规模、渐进式”地精细化更新,保留历史风貌,提升宜居性,将人文底蕴和现代生活融合,让城市里的乡愁也有了可觅之地、可感之处,赋予新的时代温度。

⑤脚步或匆匆,关山或重重,乡愁总能以情为纽带、以人为中心,连接起个人和家乡家园的双向奔赴。

(出自《扬子晚报》)

1.余光中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据此,请选出对【文一】第④节诗的情感分析最准确的一项(       
A.故土乡愁难以慰藉的悲凉之情。B.“断肠人在天涯”般的惆怅之意。
C.“天涯若比邻”般的劝慰之语。D.几十年乡愁难排解的控诉之声。
2.依据语境,在【文二】第②段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古诗词句子。
3.结合【文三】第①段观点,在该段末尾处列举一个事例并作简要阐述。
4.“今天的乡愁,既包含了对故乡的固有情结,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试结合整组文本内容对“乡愁”的“固有情结”与“新的时代内涵”的意蕴进行阐释。
5.你所在社区(村委)正在开展“我为留住乡愁献一策”的活动,请结合上述文本内容,拟写一策并作简要说明。
2023-11-10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