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8 题号:22108913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阅读里寻找诗和远方

朱 婧

①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②在昆明老街区“文明街52号”,“东方书店”在闹市区保持着一种独有的古朴庄重,推开书店窄窄的雕花古门,左边整齐罗列的书架上“云南这边”的书籍导引标识很是醒目,本土知名作家、学者所著的关于云南历史文化的书籍整齐陈列。在二楼墙上有一字排开的闻一多、汪曾祺、林语堂、胡适、朱自清等名人的照片,还有剪报、用镜框装裱的杂志内页等有年代感的老物件。 当阳光从轩窗照进书屋,头顶的吊扇不停旋转,置身于这有限的空间,顿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③寻访类似东方书店这样的文化地标,搜罗各类书籍,阅读使我们思接千载,与先贤、学者、名家畅谈,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坚韧,引发思考。

④阅读可以带我们抵达历史。近段时间来,云南旅游很火,人们感受云南的风物人情,更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此时,可能唯有通过阅读才能更深地触摸历史,与往圣先贤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品读《滇游日记》,不难发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一些云南旅游目的地,也曾是徐霞客笔下的“天然绝胜之地”。徐霞客盘桓丽江,他将在丽江那段时间所感受的气候、风光等做了记录,让人们从他笔下认识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罗养儒所著的《云南掌故》中有晚清到民国期间昆明日常生活风俗、物产、饮食、蔬菜等内容记录,翻开《云南掌故》,便如同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昆明。通过阅读,我们找到了打开历史的一种方式。

⑤阅读可以让我们理解现实。有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安排时间的方式除了烹饪,还有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增加,一些虚构或纪实的灾难文学受到关注,一些电子书的购买和订阅量也呈现增长趋势,有人说,在与病毒抗争的时间,当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看见里面的一句话“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时,就获得了一点力量。通过阅读,我们能站在人类历史的广阔角度理解现实,了解困难是一段时间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阅读历史人物传记,从曾国藩、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我们或许能从比照中,感受与这些人物境界格局上的差距;阅读哲学社科类的书目,我们或许能从缜密推演中,发现世界运转的规律,甚至更多关于未知的奥妙,同时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又或者我们能从文学、小说、诗歌中体会人间的悲欢离合,从多种可能性中了解自己的渺小……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概括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在选文第⑥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4.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为第④段提供一个论据。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①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

②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即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怎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了,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得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知育的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④怎么样才能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仁者”认为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而“仁者”认为宇宙即人生,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区别。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亦没有东西为我所失。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要人做到“仁者不忧”。

⑤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俗词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藏头躲尾,成了个可怜人了。我们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练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1922年在苏州学生联合会的一场演讲)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一个人有了常识和智识就能遇事不手忙脚乱了。
B.“仁者”认为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不会担忧成败。
C.本文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核心观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
D.一个人意志坚强了便能有丰富的知识和优美的情操了。
2.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3.本文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多次运用设问,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这种手法在演讲中的作用?
2023-07-09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脚踏实地 成就梦想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回信,向他和在冬奥赛场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冰雪健儿表示祝贺,并对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青年成长的正道。            

②脚踏实地、成就梦想,首先需要打好基础、增长才干。【甲】,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成才,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练就过硬本领。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时代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③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要不惧困难、顽强拼搏。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年轻人容易受挫,但不能因此一蹶不振。年仅18岁的苏翊鸣多次骨折,而一次次受伤从未动摇他继续训练的决心;28岁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因常年训练,脚上满是伤疤、老茧,骨头都变了形,他说我有一双很丑的脚,但网友说他是中国最帅的奥运冠军。年轻人面对挫折困难,要始终坚守希望、迎难而上、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

④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应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乙】,美好的理想要靠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们的国家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我国冰雪运动为例,从1980年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无一人获得奖牌,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9枚金牌,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冰雪人不断奋斗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⑤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勤奋努力的学习者、不惧挫折的勇敢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用青春和汗水开辟新的天地,创造精彩人生。

(取材于《人民日报》)

1.结合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结尾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梦想
B.要想脚踏实地、成就梦想,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C.青年人要想脚踏实地,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D.青年人一定要勤奋努力、不惧挫折、自强不息
2.将下面的引文分别放入【甲】【乙】两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甲】“长绠易汲深井水”             【乙】“行百里者半九十”
B.【甲】“行百里者半九十”             【乙】“浅水难负载重之舟”
C.【甲】“浅水难负载重之舟”          【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乙】“长绠易汲深井水”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脚踏实地、成就梦想,还要不惧困难、顽强拼搏”这个观点的。
2024-04-29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整体感知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回答问题。
1.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开篇引用铭文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0-09-05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