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 题号:224497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四季

张洁

①生命如四季。

②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③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④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⑤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⑥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正是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⑦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⑧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⑨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⑩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2.文章表露了作者哪些人生态度?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加以概括。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慈母手中线

陈柏清

①那一天去看同事,她正坐在阳光下。给未出世的孩子绣一个小肚兜,看她凸着肚子费力的样子,我说:“商店里有卖啊!”她笑笑说:“我想自己绣。”看她眼角眉梢温柔的笑意,我的心一下子融化了,眼圈湿润,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②站在生命的此岸,回过头,看见记忆中的母亲,常使我泪水涟涟。曾经,她的手中握着很多东西,锅铲、盆碗,还有各色衣服的针线。她手中的每一样,都标示着一个母亲的日常,也是她护持爱的武器。“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母亲手中的武器,使困苦变成颜料,把日子涂抹得活色生香、和谐温馨。

③做针线活是物质匮乏年代一个家庭主妇的必备技能,家人身上的羞和暖都由一针一线织来。尽管二哥哥捡了大哥哥的剩,三姐姐穿二姐姐的旧衣,可是七个孩子加上父亲和老人的穿戴,也足够我的母亲一年四季在煤油灯下忙活。做鞋子要搓麻绳,母亲白皙瘦削的腿被搓得通红。遇到麻上没撸净的硬皮,就会把母亲的腿割出小口。这时母亲就会咬住牙关吸口气,不由自主轻哼一声,然后继续在已经有血痕的腿上搓麻绳。我说:“妈,不疼吗?”我母亲笑笑说:“没事儿,习惯了。”所以我小的时候最恨麻上的硬皮,常常在母亲搓麻绳时,坐在她身边,把那些成卷的麻翻来翻去寻找硬皮,把它撸下。每当这时,母亲就不时回头笑着看看我。

④现在天一冷,商场里就挂满了各式毛衣,羊绒的、针织的,用来御寒。可是几十年前,毛衣是奢侈品,甚至是一种家庭上档次的标志。我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姥姥就曾经给父亲母亲各织了一件毛衣作为陪嫁之物。因为穿了很多年,有些地方已经有了破洞,母亲打算拆了,给我们改成小的。那些毛衣多年没有翻织,长期折叠的地方毛线都断了。母亲洗好,把那些弯弯曲曲、纠纠结结的毛线捋直,一小段一小段把断的地方接起来,常常一坐半天,才接出一小团,这很费眼力,也很费时间,但母亲终于完成了。她从别人那里借到了几根铁的毛衣针,每天有时间就织一点。那是我头一次看见织毛衣,心里充满着好奇,她织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母亲总是用胳膊肘轻轻推推我:“坐开点,妞子,妈妈的针会别到你眼睛。”我坐开点,一会儿又凑近了,母亲只好不时往旁边挪一点点。她把针放下时,我摸了摸,那针被母亲的手翻来倒去,竟由刚拿时的冰凉变得温热,我想,那就是一个母亲的温度。

⑤毛衣织好了,虽然穿起来扎脖子,可我还是不顾妈妈劝阻,坚持穿好几晚没有脱掉睡觉。母亲一年四季手上都有针线活做,她去世之前还有兄长一只带着破洞的袜子没有补完。洗得干干净净的袜子整整齐齐地折好,躺在母亲装着针线和布头的蓝色印花的小包袱里,旁边还有磨得银亮的顶针。

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哪一个孩子不曾穿戴过母亲缝制的衣物?那密密缝制的每一个针脚里,都是母亲在漫长的岁月中对家人无尽的爱与呵护。就像白云隙中洒落的阳光,照亮希望,抚平创伤,也缝暖了岁月。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母亲详细写了哪几件事?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母亲手中的武器,使困苦变成颜料,把日子涂抹得活色生香、和谐温馨。
3.阅读文本内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从第③段的记叙中,可以看出母亲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2)请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4.《慈母手中线》与《背影》都是以追忆亲人为情感起点,说说两文中展现的作者对至亲的感情有何异同。
2022-02-06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被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找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5.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15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第七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2021-04-12更新 | 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