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22479670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它指在某个特定情况中,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词或者一句富有逻辑的话来进行表达,但是无论怎么冥思苦想,都无法从脑海里搜寻出准确的那个词或那句话的状态。

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表现,但是在过度使用网络用语之后,人们变得惰于思考,文字表达能力逐渐下降,最终成为“文字失语症”患者。

“文字失语”所带来的不只是人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更为严重的是,它正在不断地侵蚀中文语言环境,许多优美、严谨的中文表达被“YYDS”   “绝绝子”等网络词汇所取代,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一代年轻人对中文语言的使用。

【材料二】
来自:龙利电丝 楼主 2022-09-19 09:50上海
我妈妈明天就要过生日了, 我想给妈妈写一段话送上祝福, 可是我发现自己真的不会表达啊!家人们,我该不会也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了吧?
卡啦卡拉 2022-09-19 10:02北京
不然简单说句“妈妈我爱你”?
勇敢的小虫子 2022-09-19 10:04陕西
年轻的岁月已走过,经历的岁月成蹉跎, 持家的岁月为生活, 操劳的岁月沧桑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母亲幸福快乐, 健康常伴!
龙利电丝楼主2022-09-19 10:10上海回复勇敢的小虫子
666 陕西队得一分
勇敢的小虫子 2022-09-19 10:15陕西回复龙利电丝
嘿嘿……这真的是我随便写的两句,建议楼主可以看看如何治疗“文字失语症”。
龙利电丝楼主2022-09-19 10:16上海回复勇敢的小虫子明白, 谢谢你的建议。
【材料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如今年轻人“失语”增多的趋势,主要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少使用口语、书面语的场合。“现在大家不需要给朋友写信,也不会有很多跟陌生人口语交流的机会,所以才会容易出现‘网上很活跃,但见了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情况。而长时间浸润在网络交流环境中,会逐渐形成追求‘短平快’的思维模式,使用者会自然而然地将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迁移至口语、书面语的交际场合中。”

因此他认为,尽管网络交流占据语言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空间,但要有意识地将其与日常的口语、书面语交际区别开来,避免不合时宜的滥用。对此徐默凡建议:“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也不能逃避。”他还表示,语言能力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人们若能减少花费在短视频平台、短篇幅文章上的碎片化时间,并进行系统完整的阅读、思考及记录,语言能力自然会在练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1.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文字失语症”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三,给材料二中的网友“龙利电丝”提几点建议,帮助他尽快走出文字失语症的困境。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材料一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正式启动。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又发射了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北斗一号”系统的建成,迈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初步满足了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定位、导航、授时需求。当时采用的是有源定位体制,也就是说,用户需要发射信号,系统才能对其定位,这个过程要依赖卫星转发器,所以有时间延迟,且容量有限,满足不了高动态的需求。但“北斗一号”巧妙设计了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这种通信与导航一体化的设计是“北斗”的独创。“北斗一号”的建成,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材料二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启动。“北斗二号”创新构建了中高轨混合星座架构,到2012年,完成了14颗卫星的发射组网。这14颗卫星中,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有源定位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无源定位体制,也就是说,用户不用自己发射信号,仅靠接收信号就能定位,解决了用户容量限制的问题,满足了高动态需求。“北斗二号”系统的建成,不仅服务中国,还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材料三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到2020年,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这30颗卫星中,有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这次发射的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收官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继承了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两种技术体制,通过“星间链路”——也就是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连接“对话”,解决了全球组网需要全球布站的问题。“北斗三号”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扩展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同时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


材料四

目前,北斗的服务由“北斗二号”系统和“北斗三号”系统共同提供,2020年后,将平稳过渡到以“北斗三号”系统为主提供。下一步的计划是到2035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化、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1994年至2003年,“北斗一号”的建成,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B.“北斗二号”系统由14颗卫星发射组网,它的建成可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C.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到2020年,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
D.北斗的服务由“北斗二号”系统和“北斗三号”系统共同提供,2020年1月后,已平稳过渡到以“北斗三号”系统为主提供。下一步的计划是建设更加完善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2.2013年某地发生森林火灾,如果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定位,是否需要护林员发射信号,为什么?
3.与“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2021-06-09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24日6时29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3个月,环绕器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

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已在轨飞行215天,距离地球2.12亿千米。2021年2月10日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于2月15日实施了远火点轨道平面机动,2月20日实施了第二次近火制动,目前设备状态正常,各项飞控工作正常开展。

(央视网2021.02.24)


[材料二]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2021年6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举行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月2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其中,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

(《百度百科》)

1.阅读材料一,为材料一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2.下列有关材料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
B.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
C.2021年6月11日,我国航天局举行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D.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2020年2月20日实施了第二次近火制动。同年2月24日6时29分,实施了第三次近火制动,
3.“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3个月,环绕器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一句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学们纷纷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下面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抒写一段赞歌。不少于6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1-11-30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幻文学,九重气象已成春。刘慈欣的《三体》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全球销量突破2900万册。从《流浪地球》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国产科幻影片连连收获好口碑。世界最高规格科幻盛会——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落地中国,将于10月在成都举行,大会主题“共生纪元”寓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科幻之名相聚。

对于中国人而言,科幻文学是舶来品。科幻文学自清朝末年来到中国,在梁启超、鲁迅、老舍等文坛巨匠或翻译、或写作的推动下,虽历经起伏,但一直在前行,一直有读者。从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再到刘慈欣的《三体》,中国科幻文学在跨越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科幻作家和作品。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群体日趋壮大。《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科幻网文作家4.2万人,其中“00后”占了72%。“后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开阔视野和多元化创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光明日报2023-05-10)

材料二:

这两天,正在石景山首钢园举行的中国科幻大会如火如荼。充满想象力的各类展览引来了众多观众,人们在新奇的科幻世界里,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的同时,也体味着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一层展厅前,平板电脑里的画面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AR展示的未来飞车在园中原本运输炉渣废料的高空轨道上穿梭驰骋……展览围绕科幻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通过“元宇数流”“交感穿梭”“智元空域”“漫步未来”四个板块,展示了50余家科幻领域企业的新技术、20余个科幻IP氛围道具装置和互动装置,共计80余项展品。这场极具想象力和体验感的科幻盛宴将持续至6月4日。

(来源:北京晚报6月2日)

材料三: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29日在2023中国科幻大会“科技驱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科幻影视在中国有着光明前景,以现代化手段表现科幻想象,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科幻文学的创作,是在科学基础上开展想象,展望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刘慈欣表示,中国科幻文学并不完全沿着西方科幻文学的道路去走,“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科幻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它有自己明确的发展风格”。刘慈欣提到,尽管中国科幻文学受到广泛关注,但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受众人数,还是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数量,都还很少。

人工智能对科幻创意的生成和表达是福是祸?刘慈欣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好事,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大门,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6-02 )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
B.“后新生代”科幻作家推动中国科幻文学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C.科幻领域企业的新技术让我们体验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D.科幻影视在未来的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科幻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生代,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2023-07-16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