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晋 > 陶渊明(365-427)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 题号:22683925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船/屋俨然B.此人一一具言所闻/不足外人道也
C.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D.村中有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2.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通:交错B.论魏晋:不要
C.来此境:隔绝D.率妻邑人:儿子
3.现在人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来指什么?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有光/为佣耕(《陈涉世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忠之也(《曹刿论战》)
C.湖中人鸟声俱/沿溯阻(《三峡》)
D.上下白/碧万顷(《岳阳楼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所叙之事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神奇的浪漫与真实的写实交织,令读者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心情跌宕起伏。
B.[甲]文开头对溪流、芳草、落花的描写是为了写偶然发现桃花源做铺垫,玄妙的美景让渔人“忘路之远近”,这也为后来再寻桃花源而未果设下伏笔。
C.[乙]文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D.[乙]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2023-04-29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____________(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船/屋俨然B.便要家/飞鸟相与
C.处处之 /寻向所D.大惊/不知有汉
3.第一段描写桃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2020-05-04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门,始极窄,忽豁然,有鸡、犬、人家。主翁谓之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云:“欲与亲旧诀,乃来。”遂与榴花一枝而出,恍若梦中,既而寻之,不知(……的地方)在。

(选自《闽中实录·榴花洞》)

【乙】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困,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丙】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砍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以……为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只,仅仅)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困: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
1.根据括号内提供的现代汉语释义,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言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给【甲】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主翁谓之日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4.你认为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续接在【丙】文之后?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一人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挑源,竟屠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人见繁荣尽失,惟有死寂,大骇,寻病终。
材料二:樵者见桃花勺勺,异于世间,欲留,但念亲旧,遂折桃枝。出穴,得其船,反武陵。渔人植之于野,抽枝发芽,今已十里桃花矣。
2021-04-23更新 | 1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