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2268544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子是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

物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从原子物理深入到原子核物理,再深入到粒子物理。10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后来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逐步发现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深层次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应该说,这三次大的跨越产生丰硕成果,在不断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研究过程中,物质结构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带动重大技术发明,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如何去研究微观结构呢?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用显微镜来看花粉、看细胞。如果想看再精细一些的结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更精细的,就要用到我们称之为超级显微镜的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等。散裂中子源作为一台超级显微镜,是以中子为探针,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

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不带电,但是有磁矩;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所不敏感的轻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等元素的位置;穿透能力非常强,能够用来原位研究大的工程部件的残余应力和金属疲劳;可以探测物质结构的微观动态过程等。因此,它被科学家视作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当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时,科学家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就能反推出物质的结构。这就好像我们不断往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扔弹珠,有的弹珠穿网而过,有的则打在网上,弹向不同角度。如果记录下这些弹珠的运动轨迹,就能大致推测出网的形状。如果弹珠扔得够多、够密、够强,就能把这张网的组成精确地描绘出来。

【材料二】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中子其实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但这些中子都被束缚于原子核中,无法自由运动。我们要用中子做探针,就需要自由的中子。自由的中子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专门产生大量自由中子的装置,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产生中子的工厂。这样的工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中子源,还有一类是散裂中子源,它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

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随着物质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核和粒子的层次,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尺度越来越小,就需要使用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加速器可以产生高能量粒子,加速器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越高,于是催生了各种基于大型加速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称大科学装置。

这些大科学装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知识创新和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往往成为国家创新高地的关键要素,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1.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中子为什么能成为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结合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给“散裂中子源”下一个定义。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该句中加点的“其”,指“反应堆中子源”。
B.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的轻元素的位置,且穿透力极强。
C.“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这句话是说在物理学所有领域,研究的尺度和所需能量成反比。
D.能产生高能量粒子的加速器,如果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会越高,于是出现了基于大型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读书(节选)

①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②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③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材料二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

①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②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面对实际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③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④你知道理性的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吗?

⑤你知道做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⑥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⑦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拥有。

⑧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⑨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⑩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时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炼自己的机会。

⑪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书要精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B.两篇文章都从做法的角度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读来语重心长,情辞恳切。
C.《谈读书》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认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D.《谈读书》多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善推理,以逐层深入的方式阐明道理。
2.《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第3、4、5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读了《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展开辩驳。
以下是小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以下是你的观点:“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_______________。”
2023-10-21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郡所在的学校天文社计划围绕天宫空间站展开专题研究,以下是他们搜集的资料:

【材料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I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随后,空间站运营期间,最多的时候,将有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系统加起来将达90多吨。

中国空间站未来将形成三大舱段+三艘飞船的组合体,也就是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的、总重超过100吨的空间站组合体。

【材料二】

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长得很像,看起来就像是孪生兄弟一般。在舱段的组成上,都拥有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特别是两兄弟的工作舱和资源舱的造型几乎别无二致。不过,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两兄弟的能力和责任却各有侧重。从对人的支持来讲,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因此没有配置类似问天实验舱的睡眠区、卫生区。但三个舱段均配置有航天员的锻炼设备。

那么,如何从外形上快速辨认出两兄弟呢?主要还是在于工作舱与资源舱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气闸舱的独特构型上。问天实验舱采用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圆柱形气闸舱外有个方形的外壳;而在梦天实验舱的相同位置,则采用了舱中舱设计,这让梦天实验舱的体型看起来更加浑圆、流畅。

除了身材略有差异,两兄弟的气闸舱还各怀绝技。如果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比作国际机场,那么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就像是一座国际货运港口,承担着空间站货物、载荷等进出舱的任务,是空间站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

1.阅读材料一,请选出图中天宫空间站“舱船”名称填补正确的一项(     

A.①天和核心舱   ②问天实验舱   ③天舟五号       ④神舟十五号
B.①天和核心舱   ②问天实验舱   ③神舟十五号   ④天舟五号
C.①问天实验舱   ②天和核心舱   ③天舟五号       ④神舟十五号
D.①问天实验舱   ②天和核心舱   ③神舟十五号   ④天舟五号
2.小郡计划将材料二汇编进天宫空间站的科普资料,请根据材料二和知识卡片中科
普作品的特点,分析该文能够入编的理由。

知识卡片: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作品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2024-01-26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北京故宫、杭州西湖、安徽黄山、南京长江大桥、济南大明湖……装入各地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并引来跟风自制潮?

②近年来,本来就有不少人喜欢晒小时候的老课本,而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则是用另一种方式唤醒藏在课本里的记忆。有网友如此说:“‘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后,才让我发现,语文课本早就在学生时代带我行了万里路,但当时只忙着埋头苦读,刷题‘赶路’,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如今亲眼看过了不少祖国美景,才更体会到了‘语文’的浪漫。

③去年暑假,“跟着课本去旅游”悄然兴起,不少家长带孩子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感受课本里描述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描绘的或优美或壮阔的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际上,可以写进语文课本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数不胜数,都配得上“框”进语文课本封面,或被写进课本。网友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已延伸到自制“历史课本封面”“地理课本封面”等,这一自发的网络创作活动展现出网友对家乡、对祖国山川美景的热爱。

④有的还把山川美景的静态照片配上音乐,剪辑出会动的“语文书”。这样的创意表达方式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既向传统文化寻找浪漫,也从中寻找精神力量。而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为“争宠”于年轻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呈现,使自己“潮”起来,给年轻人以新鲜感,年轻人便亲近之、乐享之,这是可喜转变。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其实是这种风潮的延续。

(摘编自《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羊城晚报》2024年03月13日)

【材料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封面:

选自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的《练滨草堂图》轴,黄宾虹是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山水画走进现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醉人。这是黄宾虹的《渠河山色》。黄宾虹的山水画以黑、密、厚、重为主要特点。这幅画显著地体现了他的艺术特点,构图简洁而富有灵气。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随物志”)

【材料三】

网络版语文课本封面:

【材料四】

①最近,“教育闭环”话题引起讨论。所谓教育闭环,是指学生时代背过的、读过的文章古诗词,彼时不明何意只能死记硬背,长大后却在某个瞬间明白了其中涵义,有了更深切的现实感悟。也就是说,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教育提前教授给你的思想,会立马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②对此,不少网友纷纷感慨:“就像你在学生时代贪玩时射出的一个弹珠,许多年后,终于狠狠击中了此时此地的你,教育此时才完成闭环。”其实教育无所谓是否“闭环”。世事洞明皆学问。知识不止存在于课本里,教育不止框限于教室内,学习不止停留于校园中。教育不是一个环,而是一条与生命同长的射线。

③因为,学校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时间躬行不辍。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有了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读懂其背后的含义,此时,知识像是射向远方的光,会照亮你我脚下的路。

④学校是传授知识和汲取养分的地方。但合上书本步入社会后,真正的教育和学习其实才刚开始。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保持学习态度,与社会相连,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才能保持与时俱进。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思考,不断学习,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

⑤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就此而言,被教育“命中”的每一次,又何尝不是一次解锁人生新感悟的进步机会。

(摘编自《语文课本里的人生,需要躬行不辍才能读懂》,“新华报业网”2023年08月08日)

1.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
2.小组以“语文封面哪家强”为辩题开展辩论活动,正方观点为“部编版语文封面更好”,反方观点为“网络版语文封面更好”。请你选择一方观点,结合以上材料阐述辩论词。
3.下列有关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画线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四】提到的“教育闭环”话题。自制课本封面这一网络创作活动已由语文延伸到其他科目课本。
B.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醉人,主要特点是“黑、密、厚、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下两册都以其作品为封面图。
C.“教育闭环”就是指在长大拥有阅历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对年少时所读过的诗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D.学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进入社会后,才能学会知识,开始真正的教育和学习。这也是“教育闭环”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