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33 题号:2272497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榆树情怀

刘文波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小时候读韩愈的《晚春》,觉得灰头土脸的杨花榆荚也跟着缤纷的桃李斗春比美赶热闹,委实有点儿自讨没趣。百花如淡妆浓抹的当家花旦,是春的主角,怎么都好看。而榆树则是年老色衰的老旦,再怎么卖弄也是忸怩作态。

②然而,待到饥肠辘辘之时,母亲们端出一碗青绿爽口的榆钱儿粥,或者是一筛子榆钱儿饭团子,孩子大人们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这让原先低看了榆钱儿的我们,自觉口是心非了,哪有占了人家的好处还低贱人家的,那就是乡里人骂的白眼狼了。榆钱儿貌丑却可充饥,如同沐着烟火过日子的乡下娘子,浆衣做饭,理家耕织,样样上手,将寡淡的日子调理得有条不紊。

③在乡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榆树的身影。没有杨柳的婆娑风姿,没有松柏的挺拔高俊,榆树像是忙完农活的农人,或蹲或踞,毫不起眼地散居在茅屋草垛之间。榆树跟农夫一起吐纳山川四时之气,渐渐长得阴郁繁盛。人们会在某一个春天发现,那一树榆钱儿,吐绿绽翠,胜却繁花无数,出落得毫不俗气又毫不张扬。井台农田、房前屋后,因为有了它,像极了一幅幅养眼养心的中国写意水画。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

④榆树长得慢,而且木性坚硬,难砍难伐。所以在乡下被称作榆木疙瘩。但榆木疙疼如似乎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因此,比起榆木比其他矫情的树更能接近神祇。早期的榆木家具多以供奉为主,宽厚坚韧的榆木被做成祠堂庙观里的供桌、供案,成为最接近神灵的宠儿,传达倾听着虔诚的人们发自肺膝的与神灵的低语,而且在木匠眼里,榆木因其木性坚韧、材幅宽大、变形率小,实属上好的木材,与南方的榉木有南榉北榆之称,榆木成了世人眼中的美男子。

⑤榆树就这样贴近着庄稼汉的日子,并让日子有情有义。

⑥生活中有些迂讷笨拙之人,固执不开窍,让人急不得躁不得,因此也被叫作榆木疙瘩其实,榆木疙瘩是掏心窝子的实诚,是          ,是有情有义的灵性。最浮躁的往往最肤浅,最内敛的往往最深挚:张扬浮照来经不起时光的磨洗,只有默默无闻、恪守质朴才能恒久长远。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而且做得比任何树和人都好。

(有改动)

1.文末说“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它的“颠覆性告白”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文章开头引用韩愈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将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空白处补充完整,使之构成排比句,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4.同为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本文和《一棵小桃树》在托物言志的具体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选文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第④段,概括作者再一次走进莫高窟的缘由。
3.以下是作者观赏敦煌日出的整个过程,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补全方框处内容。

4.揣摩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写出了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的交代“我”与莫高窟的结缘时间和到访次数,旨在表现“我”对莫高窟的相见恨晚之情。
B.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对敦煌的炽热情怀,反映出艺术的伟大神奇。
C.作者和朋友对这次创作的构思,表现了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突出了莫高窟的雄伟壮丽。
D.本立与梁衡的《壶口瀑布》均以具有文化地位的景物来展现它们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
2023-07-17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那颗星子下

舒婷

(1)记得我的中学时代,母亲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一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像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2)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3)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的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的所有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爬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耍,还是把玩耍当读书。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当场逮住。

(4)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5)电影还没有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6)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7)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叽哩咕噜。

(8)考卷一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9)成绩发下来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狠狠被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了。

(10)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11)慢!

(12)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题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13)放学后,林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14)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下些什么?”

(15)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1.本文记述了作者读书时的一件小事,情节设计很巧妙,一波三折。请你将情节补充完整。
英语考试前夕,“我”串了三位同学一起去看电影—A—第二天考试,“我”临时抱佛脚—B—重考时竟然只得了47分—C—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令“我”难忘。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
3.揣摩第(12)段“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一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第(15)段中加点词语“纤细”与“沉甸甸”看似矛盾实则含有深意,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5.“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新逐题”再考“我”一次?
6.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对自己影响极深的林老师,并把她比做闪亮的星星。在你学习的道路上,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把他(她)比做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022-10-11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现代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所写的“菊事”有哪两件。
2.第②段对全文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怎样理解这句话?)
⑵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中写程爹“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从上下文看,“很有成就感”除了老人栽种的菊花开得繁茂艳丽,还有别的原因吗?
5.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什么启示。
2018-05-26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