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2275972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咬春

王倩

我姥姥是一个无比热爱春天的人。

隆冬大雪封门的时候,姥姥会天天翻那个小小的日历本子,看看哪一天打春,哪一天雨水,哪一天惊蛰。小时候,我不懂这些节气的名称,我也曾问过姥姥,为什么要春、春呢?春,不会疼吗?姥姥说,打春就是立春,打春的可不是挨打的,是打起精神的。至于嘛,姥姥说,那是芒神愿意把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呀。我知道芒神就是春神,但我还想知道芒神长什么模样。姥姥只告诉我,芒神肯定是带着光圈的、漂亮的、会飞的、温暖的、笑眯眯的。

我的姥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呀!她是个结实又利索的老太太,她总是扎着青布围裙,脸上带着微笑,不知疲倦地收拾这整理那的,尤其是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她总是显得格外有精气神。

姥姥总是念叨着春打六九头,来年吃喝不用愁。整个冬天,我们的饭桌都是那么没有生气,除了大白菜,还是大白菜,而大白菜被吃完的时候,就只有咸菜了。

但是,春天来了,可就不一样了!

好日子就是从立春那天开始的。姥姥总是早早就在她的小日历上圈出打春的时辰。不知怎么,印象中,小时候立春的时辰,总是会在晚上。姥姥提前几天便会一遍遍地叮嘱家人,打春是决不能躺在炕上的,否则新的一年就会懒惰,一事无成!因此,即使是三更半夜,我们全家都要穿戴整齐,穿鞋下炕,恭敬地等着春神的到来。

我问姥姥,芒神在哪儿呢,我怎么没有看见呀?姥姥说屋后干枯的大树看见了,院子里鸡窝里的鸡看见了,村北冰封的大河看见了。我瞪着无知的眼睛看向那黑暗之中,小小的心里升腾起一种奇妙的心情。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地降临,我们身边的事物正在无声无息地改变。

每当这时,姥姥就会把早就准备好的萝卜捧出来,这是立春日咬春时最重要的嘉宾。那是姥姥在上一个秋天珍藏起来的最好的萝卜。姥姥把萝卜切成小块,每个人分一块,咯吱一大口,带着微辣味的清甜一下子便把整个口腔充满,荒芜了一冬的味蕾一下子就被唤醒了。

春天就这样被我们咬进了嘴里。姥姥说,萝卜赛梨,这是春天的第一口鲜味。

太阳明亮、微风荡漾的好日子里,姥姥会把案板搬到院子里,抬出一只不常用的小灶,嘱咐我出门去堤堰上捡一抱干树枝回家。看到那只小灶,我的心就激动起来了,我知道姥姥要烙春饼了!

姥姥烙起饼来,可真是娴熟呢!面剂子在她手里,如同一捧云朵,揉揉、捏捏、擀擀,不断地变化着模样。炉膛里的火烧得正旺,铁饼铛上的油花哒哒啦啦地冒着烟,烙饼的香味很快就会飘满整个院子。

饼一出饼铛,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来送到嘴里,因为太烫,饼在手里一个劲地倒腾着,吃在嘴里我也被烫得咝咝地吸着气,龇牙咧嘴的模样把姥姥逗得笑个不停。蝉翼般薄弹的春饼,一抓是一团,放手是一片,鲜香软弹。但姥姥会劝我少吃一点,留着肚子,因为后面还有更好吃的春卷呢。烙好的春饼,卷上荠菜、香椿、鸡蛋,它们炒在一起成了一盘喷香的杂味菜,这就是春天里最上等的佳肴——春卷。

每年姥姥做好了第一批春卷,是不允许我偷吃的,她盛在大盘子里,先走出家门,送给左邻右舍尝一尝。她说,这叫送春盘。乡邻们也会把他们的春盘送到我家来。每一家的春盘都代表各家不同的口味,各有各的特色。

如今,姥姥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就像温暖的春天。我们这些后辈,已经把姥姥那套立春的仪式完完整整地承袭了下来。

我想,我亲爱的姥姥,她早已化作了芒神,有着金光闪闪的羽翼,有着慈爱的目光,她庇荫护佑着我们,带给我们福祉,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春天里,吃饱喝足,怀揣梦想,继续赶路。

       在“伴随民俗成长”主题活动中,语文老师分享了散文《咬春》,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1)请你结合选文,将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文章情节姥姥形象
姥姥描绘芒神形象;姥姥解释“打春”、“咬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姥姥劝我少吃烙饼,不许我偷吃春卷,要“送春盘”。讲究仪式、勤劳巧手

(2)按照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姥姥总是念叨着“春打六九头,来年吃喝不用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饼一出饼铛,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来送到嘴里,因为太烫,饼在手里一个劲地倒腾着,吃在嘴里我也被烫得咝咝地吸着气。(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3)下面语段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再现姥姥烙饼的过程,请你仿照这种写法,描写生活中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不少于100字。

姥姥烙起饼来,可真是娴熟呢!面剂子在她手里,如同一捧云朵,揉揉、捏捏、擀擀,不断地变化着模样。炉膛里的火烧得正旺,铁饼铛上的油花哒哒啦啦地冒着烟,烙饼的香味很快就会飘满整个院子。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爱如茉莉

①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肿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正在修剪茉莉花的妈妈冲口说:

②“妈妈,你爱爸爸吗?”

③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微红了脸,嗔怪道:

④“死丫头,净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⑤我见从妈妈的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⑥“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⑦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几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⑧我差点笑出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那句很是轻视的话“这也叫作爱”咽了回去。

⑨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⑩“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是不行了,你待会儿就买点儿现成的煮给他吃,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⑪然而爸爸并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会去。

⑫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推开病房的门时,我不禁被映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边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上睡着了。①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⑬是我惊醒了爸爸。②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把我拦了出去。

⑭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⑮“爸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⑯爸爸边打呵欠边说:

⑰“我夜里睡得很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醒了。”

⑱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把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要是在这花香里欣然睁开双眼,那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是不可救药地“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⑲“映儿,来帮妈妈揉揉胳膊和腿。”

⑳“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㉒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婆娑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花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绕不去。

㉓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1.选文标题“爱如茉莉”的含义是什么?
2.理解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画线句①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②爸爸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③处是写妈妈说的话,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妈妈此时此刻最有可能说的话是什么,请把它写出来。
4.在“我爱我家”主题班会上,主持人要求大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下面是其中四位同学的回答,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为什么?
第一位:相亲相爱 第二位:相依为命
第三位:相敬如宾 第四位:相安无事
2016-11-18更新 | 6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壶口瀑布》节选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竞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刺去。

黄河博大宽厚,(             );挟而不服,(             );不平则呼,(             );死地必生,(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柔中有刚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B.勇往直前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柔中有刚
C.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压而不弯     柔中有刚
D.柔中有刚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了“脚下的石”,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壶口奇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描写脚下的石是很自然的。
B.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虽写了水,但应以写石为主。
C.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D.展现了河水的力量,为后面写黄河的个性奠定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的水”,水势浩大,令人害怕。
B.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雄奇险峻,多姿多彩,震撼人心。
C.作者写景时,有时将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更多的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感受。
D.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一定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时便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
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B.简笔白描,凝练典雅
C.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D.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2019-08-08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碗月亮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一堵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是从吟诵千年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脚步轻盈,姿态清朗。不似城里的月光,隔着灰蒙蒙的云层,躲躲闪闪,晦暗不明。

③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④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⑤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

⑥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⑦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⑧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着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了皮的鸡蛋。”

⑨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 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抵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⑪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⑫随着父亲转业,我们家搬进了城里。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懂得父亲的用意之深——心有明月自澄净。只是我至今未曾问过,坚守海岛的那些艰苦又寂寥的夜晚,他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

⑬在静寂的夜黑,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1.你认为选文第⑦段中写到隔壁家的金枝、银枝是否多余?请写出理由。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加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征。
4.从内容上,分析选文尾段的作用。
2022-08-09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