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22771984
阅读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①召唤一个神通广大、爱打抱不平的孙猴子,举打神仙借扇,脚踢龙王布雨,这是浪漫主义者的奇幻想象,却无法拯救现实中一个渴水的人。而当个体开始以群体聚集,群体又合为群落,人的力量也强大起来。一口井的出现,昭示着一个族群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这古老的水利设施,不仅为族群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将群体力量的记忆留在了每一个背井离乡的探索者心中。逐渐地,对于水的相同信仰和对于凝聚的共同信奉,让古中国的各个民族相遇、融合。当第一条人工河流服帖地沿着高墙流淌,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名为“城郭”的新生群落。

②生存还是毁灭?如果水有思想,这大概会是它常常思考的问题。常说“上善若水”的人们,可能不曾见过一条河狠绝的姿态。原本清澈秀美的河水暴涨,裹挟着泥沙、污物,气势汹汹地朝农田、屋舍、人群席卷而来,肆虐的奔流俨然成了不祥的象征。“不祥”,是人类面对自然之威的无力呻吟,将对生存的期待寄托于怪力乱神的保佑,茫然的幸存者才能有勇气面对未知的命运。而当大禹一心为公,团结群众疏浚了黄河水道,当李冰殚精竭虑,修建都江堰,驯服了岷江,关于治水这一议题终于有了具体的模样。自此,先辈们为民为公的朴素的治水观,影响着历朝历代统治阶层,成就了中华文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

③“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句民谤绝非玩笑话。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句话就是我国几千年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真实写照。你也许很难想象,我国还是一个需要以世界6%的淡水资源养活世界20%的人口的中度缺水国家。于是,在1952年,伟人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构想——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这一伟大工程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为纬,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为经,构造一个横跨东西、贯通南北的巨大水网,以润泽中华大地。如果我们没有在打破旧时代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精神,这一伟大的计划早就折戟沉沙了。而如今,已完成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惠及近2亿人,西线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那俗语曾描绘的残酷景象,终究成为过去,谁又能不会心一笑呢?

(《七彩语文》,有删改)

【文二】

①河流也有生病的时候。当资本席卷全球,产能过剩带来的已不只是把牛奶倒入河中。正如电影《千与千寻》中那个臃肿溃烂的河神,当河水不再有能力消解物欲的罪恶,它自己就已成为恶臭的源头。

②那怎么办呢?为每条河流任命它的河长,来负责河流的养护和管理,这就是“河长制”。“河长制”往往还搭配着“河长公示制度”,即在河边立上信息牌,写上河的名称和长度、河长的姓名和职务、养护河道的目标任务,以及举报电话等信息,随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监督。另外,河流的养护情况也会记入河长的政绩考核中。这是个绝妙的主意,你知道的,当交给老师的试卷,必须署上大名,还得记入期末成绩时,就算是再懒散的学生,也会打起精神把会的题做好。

③以太湖蓝藻治理为例。2007年夏季,太湖水质恶化,导致蓝藻暴发,无锡面临水危机。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共同负责整改太湖水质问题。他们想尽办法,切断排污源头,清理太湖里的脏污,恢复河流的生态。这么多年过去了,太湖的水质已大为改善。据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2023年1月到6月,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双达Ⅲ”,水质、藻情为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植物多达157科571属1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等也首现太湖。

④当然,光靠河长们自己的判断来治理河流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测评有助于实现精准治理。“数字孪生流域”技术应运而生,通过传感器和云数据处理,模拟出一条与现实的河流别无二致的虚拟河流。通过观察这条虚拟的“孪生”河流,河长们可以发现河流的每一处“病兆”,规划出最适合的治理手段。

(《七彩语文》,有删改)

【文三】

①生态本为一体。一条河流不是只有水,(甲)水里还有活泼嬉戏的鱼儿,缓缓漂流的水,沉入河床的贝壳,叫不出名的虫子……(乙)岸边也有长势旺盛的芦苇,伺机而动的水鸟。午后小憩的青蛙,停驻歇脚的蜻蜓……这些都是组成河流生态的重要成员。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每一个成员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整体变得更好。

②驯养一条河流,人类需要花极大的心血去制服、治理;与一条河流共生,人类本身就是河流生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与河流共生当然是更优的方案,但也令人生疑,这真的能实现吗?前些年因受新冠病毒影响,威尼斯鲜有游人的活动踪迹,原本浑浊的河水逐渐清澈,连海豚都游了过来。有人不禁发问:人类的存在,是不是只会让自然环境变得更糟?

③某视频网站博主“藻哥生存学”,自告奋勇地担任公园的“塘长”。这场“自我加封”很随机,起因是他发现附近公园的小池塘死气沉沉,便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将小球藻、硅藻、鱼类等生物,科学地投放到池塘中,成功地构造了一个简易的池塘生态系统。短短两个月,池塘就像有了生命,透亮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群群鱼儿在水下畅快地游动,公园的游客纷纷驻足欣赏。

④你瞧,人类并不是自然的“克星”。人的存在对自然环境究竟是利是弊,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2023年4月,中国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兼顾好水的生态与人的所需,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久之计。

⑤我们这个民族,随水而生,伴水生长,连祖先的姓氏都取自河水的名称。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知晓自己的文化源自何处,我们究竟依存于什么,我们走向未来的路,就会越发明朗。

(《七彩语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这首古诗放在【文一】的第②段还是第③段更合适。   

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

赵蕃 (宋)

昌江直下水能平,却爱泷流激激声。

频岁水灾何自拯,政由疏凿欠流行

【注释】①泷流:急流。②频岁:连年。③流行:广泛传播。
2.【文二】第②段与第③段是如何来论证“河长制”的好处的?
3.结合语境,为【文三】第①段中甲乙两句的“……”处各补写一个短语。
4.综合上述文本内容,简要归纳我国在“驯养河流”方面的宝贵经验。
5.下列对相关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第①段开头作者讽刺了孙猴子“拳打神仙借扇,脚踢龙王布雨”的虚化无用。
B.【文二】第④段写“数字孪生流域”技术是为了说明河长制已经过时,价值不大了。
C.【文三】第③段“短短两个月”写出了池塘生态系统构造过程的艰辛、复杂与不容易。
D.三个文本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敬水、治水、人水合一的用水理念。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如果“天问一号”探测器能顺利在火星表面着陆,我们将是国际上第一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探测“绕、着、巡”的国家。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据介绍,“太空多面手”环绕器一器“分饰多角”:飞行器、通信器和探测器。在近7个月的飞行过程中,环绕器首先作为飞行器,将着陆巡视器送至火星着陆轨道。待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后,环绕器作为通信器,为着陆巡视器建立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链路。通信工作结束后,环绕器作为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公斤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公斤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公斤以内。

环绕器结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中心承力锥筒+内部贮箱下探+外部六面柱体”的深空探测结构构型。该创新构型在中国航天结构系统中的应用尚属首次,它可以使环绕器在发射段负荷的重量相对减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21年2月10日)


材料三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任务艰难,但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不曾却步,而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发现火星曾经有水,甚至现在还存在水的若干证据,极大激发了人们在火星寻找生命的热情,而这也成为当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

“虽然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对火星进行了很多探测,但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和全面。因此,我们根据国外的研究情况,结合中国对火星的认识,专门选取火星的大气、气象、地质等方面进行探测,并配备相应的科学载荷。”刘继忠介绍。

“天问一号”的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可开展探测,环绕器携带7台科学仪器,包括高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次表层雷达等;火星车携带6台仪器,包括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等。通过这些科学仪器,可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方面的科学探测,有利于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

对火星的探测和研究不仅局限于火星本身,还包括火星与太阳系的演化,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我们虽然在地球上,但仅仅在地球上去认识地球肯定是不够的。”刘继忠说。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天问一号”能顺利抵达火星的基础上。此刻,我们只能等待。等待7个月后,“天问一号”从火星给我们带来问候。

(节选自光明网2020年7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实施近火捕获制动,后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B.“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它的环火轨道为椭圆形,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为10个地球日,倾角约为10°。
C.“天问一号”探测器日前已经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后续还将在完成一系列任务后,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D.“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堪称“太空多面手”,它所具备的功能比着陆巡视器更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环绕器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先是在近7个月的时间中作为飞行器,再作为探测器,最后作为通信器。
B.“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公斤,其中推进剂不少于2500公斤,着陆巡视器为1300公斤,故环绕器必须少于1200公斤。
C.为了给环绕器“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独特的深空探测结构构型和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D.材料二主要是在介绍“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的构造、功用以及在结构方面的创新。

(3)根据材料三推断下列不属于环绕器和火星车将要完成的探测任务的一项是(     
A.传送火星图片。
B.探测火星表面物质成分以及内部地质结构。
C.采集岩石和土壤,并带回地球。
D.探测火星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

(4)根据以上材料,请总结我国发射“天问一号”探索火星的意义。
2024-03-11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勇敢选择新职业,做自主有趣“打工人”

【解锁·新职业】

近年来,国内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仅有“让你玩个够”的景点试玩员,还有“帮助你变美”的面部美学设计师、“让你笑不停”的脱口秀演员、“服务机器人”的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等,这些职业不断突破传统社会的想象,其背后源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新要素的不断涌现。新职业的出现创造出新的就业空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进步方向,也催生出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的职业群体。

【调查·新风口】

【现象·新发现】

现象一: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示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人员名单。在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也都是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公示9人中,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有6人。顶尖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是否属于“大材小用”?这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现象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到了今天,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而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视野·新突破】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为青年人打开了广阔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地探索职业多样性。人们对于职业选择始终存在一个误解,认为“什么人只能干什么工作”。但传统的“职业鄙视链”早已过时,学历和职业是否匹配也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做评判。修正落后的职业观,社会和国家应让青年看到“行行皆能出状元”,塑造出尊重技能人才,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有些职业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如看上去赚钱很容易的“网红”,这类职业好像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能轻松出名得利。但这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内心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难免会因为价值感缺失而怨天尤人;第二,不能只看到这些职业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从业者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只有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职业,才会给我们带来鼓舞,从而帮助我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除了个人喜好,职业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是敌对、互相冲突的,大多数人都认同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幸福。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青年出力做贡献,青年只有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才能与时代共成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内新职业层出不穷,不断突破传统社会的想象,使得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新要素不断涌现。
B.大多数人认为新职业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工作机会多,职业流动灵活,而较少人关注职业前景。对于新职业,人们最大的顾虑在于收入不高。
C.网红这一职业受到越来越多“95后”的青睐,是因为它不需要高学历和多大的努力。
D.人们都认同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幸福。
2.学校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虎为此设计了采访提纲,邀请你一起完成。

采访时间

春节期间

采访目的

A.___________

采访对象

假期在家大学生

采访问题

①你如何看待如今新生的各类职业,如品酒师、职业买手、猫咖店主等?

②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了解这份职业吗?

③B.___________

3.【现象•新发现】中提到“顶尖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是否属于‘大材小用’?这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请你参与讨论,结合材料及自己的了解,发表观点并阐明理由。
4.学校准备编辑一本《新视窗》刊物,你认为这篇非连文本最适合收录到以下哪个栏目中,请说明理由。
A.社会热点   B.文化视野   C.生涯规划   D.人文科普
2022-05-16更新 | 4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有多样的方言,发音区别很大,在某些地方甚至到了十里不同音的地步。以声调为例,中国声调最少的方言仅有两个声调,声调最多的的方言则有十六个声调。按照通俗的分法,仅汉语方言就分为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类。每一大类方言下可分为许多次方言,这些次方言继而又细分成若干个方言片及方言点。

材料二:


部分濒危汉语方言基本状况表

方言名称地区使用人数备注
站话黑龙江西部漠河等地的古代驿站附近少于1000吴三桂的部属和眷属被发配东北驿站后,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唐汪话廿肃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15000多人汉语和东乡语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而形成的混合语。
标话广东怀集县西南部70000古粤语的活化石",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古百越族的部分语言。
石蛤塘土话广东连南瑶簇自治县三江镇石蛤塘村400归属未明的汉话方言。

材料三:九年(1)班方言研究小组群讨论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方言种类多,大多是在独特的地理、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B.方言的发音声调区别很大,中国方言的声调数量在2-16之间。
C.站话是当前使用人数最少的方言,存留于黑龙江古驿站附近。
D.方言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会不断吸收新词汇,不断发展变化。
2.请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语言使用的现状。
3.当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已将方言保护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方言为什么值得保护?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2-04-09更新 | 2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