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40 题号:22774101

娘心

杨秀建

①连日水米不进,卧床不起的娘,突然嚷嚷起来想喝稀粥。

②娘90高龄,瘦脱得像张纸壳子,风一吹就会飞走——娘灯油熬干,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③山娃抱起娘,像抱着一个新生的婴儿,生怕一不小心硌痛了娘。山娃喂娘喝下小半碗米粥后,兑好一盆温水,用软毛巾打湿了水拧半干,给娘洗脸,擦拭身子,一下一下,轻柔,细致,专注。山娃又拿起娘床头那把牛角梳,帮娘梳理好稀疏白发,在脑后挽个小髻子。

④山娃搬出娘结婚陪嫁的老樟木箱子。娘取出出嫁时穿戴的花褶裙和花头帕,穿戴一新。娘掸掸衣袖,神神衣襟,说:娃儿,背娘去你爹坟头。山娃迷惑不解地盯着娘看,娘是不是又犯糊涂了?

⑤这些天娘时好时坏,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清醒时,娘再三嘱咐山娃,娘走后,送到离你爹远远的山头去。糊涂时,娘反复交代山娃,嫁老了,一定要和你爹埋在一块儿。娘清醒时又说,你爹都走了5个年头了,只怕记不得我了。娘说这些话时,眼里噙满泪水。娘糊涂时,手指门外说,你爹来接我了,我要跟你爹一起去。娘说这话时,脸上皱纹舒展,宛如菊花绽放。

⑥娘跟爹一辈子没红过脸,没拌过嘴,没动过一个手指头,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有好吃的菜,娘舍不得多吃一口,拼命往爹碗里拨,说耕田种地干重活,身子骨不能垮。逢年过节,爹拿出千积万攒的布票和钱,跑到供销合作社扯几尺的确卡或的确良,请村里老裁缝给娘做身新衣裳。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爹娘仿佛对方的影子,几乎到了须臾不离的地步。一炷香的工夫不见,两位老人就像丢了魂一样空空落落的,坐立不安,神情萎靡。娘在家里缝补浆洗忙活,爹不会迈出堂屋门坎一步。爹出门晒背抽烟喝茶唠嗑,娘像个跟屁虫,不离左右地静候一旁。

⑧只听说,夫妻生前打打闹闹感情不和的,死后才不愿意葬在一个墓地。像爹娘这样出了名的秤杆夫妻老感情,娘咋也想着要分开另葬他处?

⑨娘神志清醒,思维清晰,不像是在说胡话。娘,去爹坟头吗?娘忙不迭点头。看来,娘今天不但精神好,脑袋也不犯迷糊。

⑩山娃背起不足50斤重的娘,一路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分量。山娃在爹坟前缓缓放下娘。娘抖着手点燃三炷香,烧些纸钱,哆嗦着嘴说:老头子,我也要走了,今后不能来看你,不能陪你说话,不能来照顾你,你一个人好好过吧……”娘凝视坟头,又瞅瞅四周,眼睛亮亮的,有液体涌动。娘起身捋了捋被山风拂乱的鬓发,又喃喃低语:老头子,你有福咧!瞧咱娃给你挑的地方多得劲,头上有大树,日头晒不着;脚边有山泉,渴不坏——风水宝地吧!

⑪回家路上,娘不断回望爹长眠的山坳。娘那么喜欢爹睡觉的地方,而且和爹风风雨雨苦苦乐乐牵手七十载,为什么就不愿百年之后继续同爹长相厮守呢?山娃脑袋里再次蹦出个大大的问号。山娃问娘。娘似有隐情,不愿言明,只撂下一句只管按娘的意思办就是

⑫回到家,娘对山娃说,娘累了,想歇会儿。山娃抱娘上床,给娘垫高枕头,掖好被子。娘长出了口气,闭上眼睛,笑容在沟沟壑壑的脸上流淌。娘再没醒过来,娘静静地走了!

⑬给娘穿寿衣的土根娘告诉山娃,古寨老一辈人中有一种迷信说法:夫妻生前感情太好,死后如果合葬在一块,老两口只顾你恩我爱地过自己小日子,没有精力和时间考虑子孙后代的平安、健康、富贵……

⑭难怪山上许多孤坟。以前清明扫墓,山娃纳闷和抱怨,为何爷爷奶奶埋的地方远隔三四里之遥,挂一次坟得来回跑几个山头。原来,一座座独守一隅无处话凄凉的孤坟,倾注了先人们对子孙后代浓浓的祝福和无私的爱意!

⑮父爱如高山,母爱深似海。为了儿女们的幸福和前程,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娘临走前还念念不忘山娃,唯独没有替她自己考虑过一丁半点。

⑯出殡那天,骤雨初晴,雾散云开。清脆的鞭炮声中,山娃抱着娘的遗像,径直朝爹所在的山坳走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主要人物,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情节。
B.根据⑤段母亲清醒时和糊涂时叮嘱山娃埋葬地点不同,可以看出娘内心不愿与丈夫合葬。
C.⑩段“山娃背起不足50斤重的娘,一路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分量。”写出了母亲瘦弱,和②段“瘦脱得像张纸壳子”相互照应。
D.文章⑯段“出殡那天,骤雨初晴,雾散云开。”属于景物描写,也暗示了山娃明白了母亲真正的内心想法。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娘取出出嫁时穿戴的花褶裙和花头帕,穿戴一新。娘掸掸衣袖,掸神衣襟,说:“娃儿,背娘去你爹坟头。”
3.从全文来看,⑥⑦段能否删掉?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第⑯段以省略号结尾,是经典的“留白式结尾”,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面对那些不体面的亲人

彘儿

一上班,人都到齐后,坐在我对面的小从站起来说,中午请大家赏光一起吃顿饭。爱开玩笑的男同事嬉笑着追问缘由:“是不是有什么喜事了?”小从笑笑:“我娘来了,算不算?”那位男同事半天,才不停地点头:“算!算!”

我小声问小从:“为什么妈妈来了要请大家吃饭啊?”她还是笑:“我一直让我娘来,她终于肯来了,我想让你们见见她啊。”

竟然是这样的缘由。

下班后,一行人便去了不远的一家饭店。十几分钟后,小从把她母亲从住处接了过来——很土气很难看的一个农村妇人,皮肤粗糙,眼神浑浊,身形微微佝偻,一条腿微微跛着,看上去似乎很老了。衣服是新的,穿在身上却显得非常别扭,看到我们,咧开嘴笑起来,笑得很难看。

出于礼貌,我们跟她打招呼,喊伯母。她应着,笑,口中不知道喃喃说着什么,地方口音实在重,听不太明白。

小从却不觉,搀着母亲的胳膊,把她按到最中间的位置上,说:“娘,他们都是我同事,不用太客气。”我们跟着附和地笑。

然后小从点菜,边点边说:“其实没啥好吃的,娘,比你做的都差远了,咱家那饭才叫好吃。”又冲我们说:“我娘最棒了,什么都会做,做的葱油饼,比大饭店的强多了。”平常小从就爱把自己娘挂在嘴边,这次更是收不住口了,絮絮叨叨地说起娘的好来。比如娘手巧,会绣花,会自己做衣服;娘聪明能干,供了两个大学生;还有,娘好看,是村里最好看的女人……说到这儿,小从的母亲打断她说:“这丫头,又瞎说,也不怕你的同事们笑话。”“谁瞎说,我就觉得你好看。”小从说着转着圈看听得一一愣的我们,问:“你们说我娘好看吗?”“好看!”

小从笑起来,然后开始一样样地往母亲盘子里夹菜,面对着这样一个母亲,脸上,带着无比骄傲的面容。一顿饭,在小从和母亲的嬉闹间吃得别温馨。看着年轻美丽的小从拥着那个老而丑陋的农村女人,那种无所顾忌的亲近亲密,我的心里忽然泛起一丝羞愧。和小从的家庭相比,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身份要好许多,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一直没有邀请过我的父母来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他们都是太普通的工厂工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太会说话,母亲还下岗了,有时去给人做钟点工……说实话,他们这样的身份,因为不够体面,让我不想摆到我今天的生活中。

而那个中午,我看到渐渐沉默下来的并不只是我自己。我知道开始起哄的那个男同事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有个智障哥哥;而那个刚上班不久的女孩,某天介绍来投奔她的落魄姐姐时说是邻居。只有小从,她是那么骄傲她有一个大字不识、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山村的娘。小从不隐瞒她的存在,更不介意她的出现,正因为这样,那个太过平凡、有着并不体面身份的娘,在我们眼中,也真的变得可敬和美丽起来,让人羡慕,让人敬仰。

我们也许各自都有着不体面的亲人,在很多时候,因为他们的不体面,我们遮遮掩掩,不想把他们带到生活中来,甚至连他们的爱都抹去。原来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卑微,是我们把自己生命中最宝贵和最值得骄傲的情感委屈了。

原来不体面的,是我们自己。

晚上回去以后,我打电话给爸妈:“我想你们了,来看看我和我的生活,好吗?”

1.阅读文章,说说“体面”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具体写了“我们”哪些自认为“不体面的亲人”?
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
(1)那位男同事半天,才不停地点头:“算!算!”
(2)小从说着转着圈看听得一一愣的我们,问:“你们说我娘好看吗?”
3.文中画线处为什么要详写小从母亲的外貌?阅读全文,分析作用。
4.有人说结尾一段与文章内容关联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0-08-27更新 | 1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翌平

①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

②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③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④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⑦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⑧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⑨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

⑩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⑪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⑫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1.朗风在演奏《森林舞曲》时回忆了一些往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森林舞曲》里的回忆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梁老师①_________________,朗风学习吹笛技巧。
第二乐章《年儿》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因为朗风②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乐章《农忙》梁老师在农忙时吹笛子,朗风用心学习听声音。
第四乐章《无言曲》梁老师初到大山,围着独特气质和脖子上的红围巾,朗风印象深刻。
梁老师去世后,朗风③_________________
2.优美的语言能带给我们审美享受。请赏析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体会其妙用。
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第⑧段“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师生情让我们感动,鲁迅曾说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的一位良师,海伦·凯勒说莎莉文老师给了她光明和希望。
(1)读完《魔笛》,你认为朗风想对梁老师说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口吻表述)
(2)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一位恩师曾给予你力量和鼓舞,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阐述。
2023-04-01更新 | 5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米。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的故事。
2.根据括号的提示回答问题。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如何理解句中的“明媚”和“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3.读完全文后,有人拟了“一个好人”作为题目,你觉得哪个题目好?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文中的“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21-04-12更新 | 2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