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294158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位置

①一铺小小的土炕,挤着一家子人。到晚上,母亲总是睡在炕梢的位置。似乎窗外总在刮风,没黑没白,无休无止,从窗隙往屋子里挤,鞭梢似地一甩一甩,砸出满屋酷寒。母亲缩在炕梢,蜷睡着,却突然惊醒坐起,掖好孩子们的被角,又把掉落一旁的衣服重新盖上。屋子里漆黑一片,母亲所做的一切,全靠了母性的本能。母亲像猫一样警醒。

②那铺土炕,母亲永远睡在炕梢。有时是整个身子,有时是半个身子。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她想起男人还睡着,想起孩子们还睡着,她怕惊扰了他们。

③终于决定盖一栋房子。孩子们像雨后的笋,晚上,她甚至没有将身体蜷起的空间。石子是她和男人从山上采的,先采了大石,然后用小锤一下一下地砸碎;沙子是她和男人从河滩上推的,两个人深弯着腰,独轮车轧开深深的痕;泥板是她和男人亲手脱的坯,平场上一排排一行行,那些天她心惊胆战,生怕空中落下雨滴。房子不大,进展缓慢,可是女人知道,它毕竟是一栋房子,当房子盖好,她和男人,还有孩子们,再也不必在一铺炕上挨挤了。

④房子盖到大半,她搬了进去。她说她得看着她的房子,尽管那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但是那里有炕,母亲睡在那里,老屋的土炕便不会太挤。忙累一天的母亲沉沉睡去,没有男人和孩子在身边,她睡得格外香甜。那时窗子还没有镶玻璃,屋子就像冰窖,母亲浑然不觉。

⑤房子盖好了,搬进去,却仍然有些挤。女儿已经长到需要一间单独房间的年龄,母亲只好和男人和儿子继续挤一铺大炕。现在母亲再也不用蜷起身子睡觉了,可是她却不肯再睡炕梢。那个冬天,她一直睡在靠窗的位置。那是屋子里最冷的地方,冷风顽强地挤过窗隙,把熟睡中母亲的脸冻僵。母亲睡着,又突然醒来,黑暗中,为男人掖掖被角,给儿子的被子加盖一件衣服。她醒得总是恰到好处,她像猫一般警醒。

⑥春天和秋天里,母亲却让开了靠近窗户的位置,又一次睡到炕梢。她对儿子说早晨会有阳光,那阳光暖暖柔柔的,照在脸上,会很舒服。后来她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些有关阳光的知识,更不肯再睡到窗前了。她喜欢说“营养”。她说春天和秋天的阳光有营养,照到谁的身上,谁就多吸收一分营养。母亲一本正经的郑重表情,常常把她的儿子逗笑。

⑦后来,生活就变得好了。

⑧后来,母亲就跟着儿子进了城。

⑨再后来,有一天,突然,母亲就病倒了。

⑩母亲病倒了,接连打了很多天的吊针。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病床靠着明净的窗户。她一连很多天下不了床,她的眼睛忽睁忽闭,呼吸时缓时急,思维时明晰时愚钝。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儿子红着眼睛,日夜守在母亲床前。可是母亲仍然顽强地活着,她在等待女儿从国外归来。

⑪儿子是在清晨突然被母亲推醒的。一整夜他都陪伴着神志不清的母亲,那时候他刚刚睡着。睁开眼睛,他吓了一跳,几天未曾下地和进食的母亲,竟然站在他的床前!母亲微笑着,沙哑着声音,却是一本正经地说:“咱们换换床位吧!……现在,我的那张床上,有营养……”

⑫儿子看到,母亲的床头,有一缕微不足道的阳光……

1.简要分析题目“母亲的位置”的含义。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A.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是对细节生动细腻的描绘。
B.第①段“似乎窗外总在刮风,……从窗隙往屋子里挤,鞭梢似地一甩一甩,砸出满屋酷寒”中,“挤”“砸”描写出冬天寒风的凛冽,极富力量感。
C.第④段中“那时窗子还没有镶玻璃,屋子就像冰窖,母亲浑然不觉。”母亲“浑然不觉”寒冷,只是因为她白天过于劳累了。
D.“母亲像猫一样警醒。”“她像猫一般警醒。”文章两次将母亲比作警醒的猫,描写出母亲为了照顾家人时刻保持着紧张而辛苦的状态。
3.请你为文中画线句设计朗读(停连、重音、语速……),并注明设计理由。
A.经常在梦中,她滚落地上,嘴里发出一声惊呼,未及完全喊出,又被硬生生咬断。
B.儿子看到,母亲的床头,有一缕微不足道的阳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李森祥《台阶》

简要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作用有何不同?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熟悉的声音

①从来没有想过,会对声音如此敏感和渴望。

②宅在家里的那些日子,每天从窗外传来社区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喇叭声,上午和下午,由远及近地响起来,又逐渐远去。还有哨声,是紧邻小区的消防队发出来的,每天早上6点多钟响起,7点多的时候还要再响一次,高亢嘹亮。应对疫情以来,每当听到这些按时响起的声音,就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安心,让我焦虑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③我渴望着更多声音。向每一缕吹进窗内的风儿问好,下雨的时候,与窗前的每一滴雨交谈。我家二楼和顶楼种了花草和蔬菜。常有很多鸟儿光临,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我也听得如痴如醉。有些菜起苔开花了,菜花招来不少蜜蜂,它们嗡嗡地鸣唱着采蜜。菜地里培育了南瓜、冬瓜、丝瓜,还种了四季豆和豇豆。一场春雨后,果蔬纷纷发芽。刚冒出土的小小芽孢,像举起的小拳头,充满着生命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它们生长的声音。柑橘树、葡萄树上缀满小果子,像一串串小铃铛。花盆里的花也长得很好,月季花、绣球花的花枝上,有很多花蕾,有的已经打开,有的还在苞里。小小的、翠绿的、粉红的,一嘟噜一嘟噜的花蕾,仿佛在交谈。

④宅家两个多月后,我第一次上街。各种声音一起朝我耳边涌来:火锅店咕咕冒泡的声音,店铺伙计的吆喝声,挑橘子卖的果农与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路边小摊上铁铲在锅里翻动油炸三角粑的声音……也有相互打气鼓劲的声音:“生意清冷只是暂时的,哥子稳起、雄起!”

⑤“大家都稳起、雄起!”

⑥最喧闹的是高笋塘广场。

⑦茶馆老板吆喝:“东边客西边客,东西南北四方客,请进店里把脚歇——”

⑧这些热闹的、有人气的、熟悉的声音又回来了。我如饥似渴地倾听着这些久违而亲切的声音,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天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⑨春意越来越浓,好消息也渐渐多起来。我在网上购置了一些果树苗,趁一个下雨天回老家栽果树。老家在重庆境内的燕山乡泉水村。以前回老家,要开三个多小时车。现在高速公路从老家门口过,开车半小时就进入燕山乡。车在青山绿水中穿行,空气新鲜,景色秀美。

⑩出城时还是小雨,路上渐渐下大了,这是立春之后下得比较大的一场春雨。到了老家,正是午饭时间,亲戚们都争着请吃饭,招呼的声音里透着真情实意。我们不想给亲戚添麻烦,出发前已准备好一些熟食。又到亲戚家地里拔些蔬菜,然后在大兄弟家闲置的厨房里,自己动手做起饭菜来。伴随着屋后泉水涌出的咕咕声,屋下燕儿的呢喃声,一桌饭菜很快做好。那满满一桌土生土长的新鲜菜蔬,仿佛让人听到乡村深处生机勃勃的声音,一时食欲大增。

正是麦苗青、青菜花黄的季节。午饭后我上田野里走一走,一边采摘野菜,一边聆听声音。水从一丘一丘的田坎翻出来,又一丘一丘往下流。流动的声音急促而不可阻挡。河开、地开、眉开,清朗之气上升,我仿佛听见大地粗粗地呼出一口气,从呼吸的声音里听见澎湃的力量。

地气升涌,心气复元。大地变得松软又湿润,水塘里的水一波波地往上鼓涌,鲜活而润泽。顶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农人,手拿锄头在培护田坎。干裂的田坎,趁着春雨要培护瓷实。大水牛正在水田里打滚。老牛大概知道,大地生机盎然,盼望多日的鲜嫩将来到嘴边。有农人在修理犁头和锄头,为春播作准备,吱吱嘎嘎的声音格外动人。正是下种的好季节,大地的脉管里仿佛也传出躁动和嚣响声,源源不断地涌现能量。这些声音恰似青山起春雷,又如天公重抖擞。我心爱的土地正在生机勃发!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2日第8版,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声音窗外的喇叭声、哨声街上各种熟悉的声音老家乡村深处劳作声、大地脉管的声音
感受渴望生机勃发、涌现能量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以“熟悉的声音”为题,第⑨段却写了以前及现在回老家的路程路况等内容,你认为是否赘余?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标题“熟悉的声音”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2022-05-01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沈嘉禄

①在古代,清明是寒食的下半场,寒食后一天或三天才是清明。寒食那天有一场饶有情趣的活动。对,就是内宴冷食。宫中的冷餐会是豪华版,不仅有“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见《太平御览》),还有“香骑逐飞球”的马球比赛和“百戏皆呈”的文艺表演,大臣们虽然天不亮就要出门,但有吃有喝又有玩,是一生中难忘的经历。

②子推饼当然是纪念介子推的,何种形状,什么味道,如果有卖,倒是很想尝一尝。《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用面造枣糊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围之间,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糊、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枣糊飞燕就是一种做成燕子状的面饼,上面嵌几颗枣子,专为寒食特制,也许跟子推饼是一回事。黄胖可能是彩绘泥娃娃,掉刀就是木制腰刀,都是供小孩子玩耍的。

③子推饼或枣糊飞燕失传了,介子推只有一个,不可复制。关于寒食节,人们一定记得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许多专家,包括教科书上都是这样写的:韩翃写的是一首讽刺诗,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风情浓郁的风俗画。实际上,在字里行间可读出作者内心的强烈不满,借宫中传蜡烛的仪式,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深刻的讽刺。

④果真如此吗?要是韩先生胆敢讽刺皇帝和宦官集团,唐德宗还能在中书省送上来的干部推荐名单中特批“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位韩翃上位知制诰一职吗?所以我认为,韩翃并非讽刺宦官集团,而是“正面歌颂”,踏准节拍表达了对皇权的崇拜,美化了唐代封建的权力架构,对皇帝以分送明火的方式传递某种政治信息给出诗意的解读。这一信息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要求群臣与民众都像介子推那样,对皇权绝对忠诚。

⑤再补充一点,介子推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忠君,二是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更被看重的应当是介子推前传,失意文人从绵山隐匿寄托情怀,自我慰藉。严子陵的故事也是按这个套路来编排。

⑥回到寒食节,古人参与这项群众性民俗活动,还包括扫墓祭祖、禁烟、寒食、植树、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项目,有环保,有娱乐,有体育,有宴饮,有诗歌朗诵,内容相当丰富,热闹好几天也不会厌倦。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项目就融入到清明节中了,今天恐怕只剩下墓前献花和排队抢购网红青团了。

⑦今天我们其实也可以趁着踏青扫墓的机会来一场野餐,在河边找一处绿草茵茵的坡地,塑料布一铺便可团团坐下,支一顶野营帐篷就更酷了,啤酒、香肠、酱鸭、津津豆腐干、香蕉、草莓、车厘子等等摆开来。要是从轿车行李厢搬出一只烧烤架,孩子们肯定要翻跟斗了。在河畔与萍水相逢的那几位交换一下自家烘焙的面包、蛋糕,风月同天,如何?

⑧ 如果这天我们在野餐之后还有余兴,可以去看桃花,并采些桃花来浸酒。《法天生意》里说:“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⑨最后,复习一下东坡先生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⑩ 这是苏轼被贬密州期间,登上超然台有感而发。他的这首词比“春城无处不飞花”更加有名,更贴近我们老百姓,因为一句“诗酒趁年华”,我们似乎就获得了大吃大喝、放纵一下自己的理由。其实,我更在意“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才是诗眼,是中国文人的价值观。

⑪ 故国是什么?在中国历史的叙事中,它就是那个没落的朝代或远去的故乡,但我们也可认为是富足、宁静、祥和、互爱的牧歌田园,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浮”的年代,是那些灿烂的文明!

⑫所以,半生蹉跎的坡公才会“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选自2023年3月24日《文学报》,有删改)

(1)寒食节的美食甚多,作者为什么重点介绍子推饼、枣糊飞燕?
(2)本文介绍寒食节,有同学阅读后觉得内容丰富,但头绪较多,请你帮忙列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求角度分明,条理清晰。
(3)下面的诗句中哪一项不可能属于寒食节的习俗?(     
A.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蹴踟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D.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4)作者参与“文学进社区”活动,谈及传统节日的美食背后有文化、亲情以及社会功能。假如你是听众,是否赞同作者的认识?结合上文中相关内容发表你的意见。
(5)作者引用苏东坡“寒食后,酒醒却咨嗟”的词句作为本篇结尾,有哪些含义?
2023-06-12更新 | 1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母亲这把干柴

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说:“留给你的一树李子,熟透了,一个一个落到地上,最后一个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②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那李子树下,忧伤地捡起最后一个李子,内心该是怎样的落寞和荒芜!我看到了那个佝偻着的身影,那一把我赖以取暖的干柴。

③终生的劳碌让母亲驼了背,这一点和外婆很像,外婆老的时候,腰弯得厉害,随时都有吻到脚背的可能,看上去仿佛一个悲伤的句号。如今,母亲也在通往“句号”的路上。母亲这一生承受了多少失望,又扶着多少希望,倚在风雨飘摇的门框,望着我们回家的路啊!

④我為何不能早一点儿迈进她的门槛?

⑤小时候的深秋,母亲常常带着我去郊外割柴草,回家做引火柴,那时候母亲的力气很大,背也不驼,所以她的柴火总是很大的一捆,母亲扛在肩头一点儿也不吃力,甚至不妨碍和我玩耍。没想到很多年后,能让我最确切地形容母亲的词汇,竟然就是这把干柴。

⑥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因为爱,那担子再重,她都不忍换一下肩膀。母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只为了给家的灶膛里添一把柴。

⑦母亲孤单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以此为枕,推开一个又一个清晨。任我怎样在梦里奔腾,也走不出她目光里的哀凉。

⑧没有玩具,母亲给我们做:缝沙包、扎毽子,用硬一点儿的纸画扑克……我们的童年其乐融融。贫穷让我们消瘦,却并未让我们晦暗,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柴。

⑨母亲骨子里是一个浪漫的人,但凡父亲单位里发了电影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北风呼号,都会领着我去看。我记不住片子的内容,却记住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让人贪恋,往往电影还没看完,我就睡着了。回去的路上,母亲叫不醒我,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扣子开了,也来不及去系,像一本被打开的经书,让风念诵不已。

⑩有时我贪玩,天黑了也没回家,母亲就出来寻找,一遍一遍唤着我的名字。离得很远的地方我都能看见手提灯笼的母亲,那是离我身体最近的一束光。

⑪母亲这把干柴越来越轻了。我们和岁月都是榨汁机,压榨得母亲再也滴不出一滴汁液来。

⑫母亲老了,生病的时候,我抱着她上手术台,母亲很轻,骨头仿佛都变成空心的,一点儿分量都没有。这让我想起在生活的最低谷,母亲掉着眼泪说:“如果谁肯把我买了去,我倒也乐意,给你们换几顿饱饭!”可是母亲这把干柴卖不上好价钱,又轻又瘦的一捆,谁都不肯瞧上一眼。

⑬有一次回家小住,我执意睡在母亲身边,像小时候那样,依偎着她。孩子好奇地问:“爸爸,你这么大了,为啥还让奶奶抱啊?”我说:“爸爸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你奶奶眼里,爸爸永远是孩子。”母亲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她的怀抱却永远辽阔。

⑭那一夜,我在和母亲有关的梦里取暖,习惯性失眠的母亲,她的梦又在哪个角落里飘移呢?

⑮梦里的母亲步履蹒跚,可不知为何,我怎么追也追不上她!

1.文章中回忆了我和母亲几件事情,请你补充整。
(1)______——母亲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玩具——母亲带我去看电影——(2)______
2.品析文中划线句的语言。
(1)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扣子开了,也来不及去系,像一本被打开的经书,让风念诵不已。(从修饰词手法的角度)
(2)母亲掉着眼泪说:“如果谁肯把我买了去,我倒也乐意,给你们换几顿饱饭!”(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3.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种种往事,为什么要在⑬段写了我和儿子的这段对话?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题目“母亲这把干柴”的理解。
2022-01-07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