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3 题号:2715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第①段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4.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语“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5.读完全文后,你觉得能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11·贵州安顺·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呵护青年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新论)

施郁

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学始终提供着基础性的原动力和普惠性的推动力。经历了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重要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又一次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给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贺信中指出:“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如何才能让矢志投身科学探索事业的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如何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轻装上阵”,是一个重要课题。

③从科学家成长历程来看,青年成才离不开各方助力。“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颁奖典礼上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的5到10年期间,在此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挑战。这番话引发科研工作者的共鸣,也让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科研工作者。

④真实的科学研究没有那么浪漫写意,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也不像影视剧里那么丰富多彩。科学前进的每一小步,背后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起失败,每天实验室、家、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可能就是职业生涯的常态。这个时候的科研工作者,可能就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寻求创新而又尚未取得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是最难熬的日子,也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他们需要雪中送炭的帮助,需要一点光,照亮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呵护他们不断追寻未知的科学探索精神。

⑤科学事业发展有赖科研人才兴盛,因此也需要对人才的充足支持。青年人才把人生最美的时光运用好,才能在通向重大成就的漫长道路上,真正把潜力发挥出来。目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近期引发讨论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也让全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期待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提供更多助力,这对于鼓励青年科学家深入探索基础科学前沿科技,具有重要的意义。

⑥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求,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是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的美好愿望。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希望能极多的同行人,在科学探索的大道上,为科学家摇旗呐喊,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让更多人在年少时许下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愿望。如此,方能在未来静待这颗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2日09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个时候的科研工作者,可能就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近期引发讨论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也让全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为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这一核心技术,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B.作为投身科学探索事业的青年人才,只有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才能更好的面对挑战。
C.选文③、④、⑤段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呵护青年科学家探索精神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D.选文结尾运用文学性语言,号召人们为科学家摇旗呐喊,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静待花开。
2020-02-01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鳗”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归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语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2019-04-20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与读书

周国平

①现在的许多作家不读书,只写书,写出的东西就难免贫乏无味了,造就一个优秀写作者的因素很多,我只说一个方面,就是读书。

②要养成读书的爱好。

③许多大作家同时是大学者或酷爱读书的人。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

④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⑤要读最好的书。

⑥读书的面可以广,但档次一定要高。我一直提倡读经典名著,即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因为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读名著可以涵养思想,也可以启迪技法。书如汪洋大海,你自己做全面筛选不可能,碰到什么读什么又太盲目。这等于是全人类替你初选了一遍,这等好事为何要拒绝,即使经典名著,数量也太多,仍要由你自己再选择一遍。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

⑦不要追着媒体跑。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这种东西上。我不是故作清高,我有许多赠送的报刊,不读觉得对不起人家,可是读了总后悔不已,头脑里乱糟糟又空洞洞,不只是浪费了时间,最糟的是败坏了精神胃口。

⑧读书要激发写作欲望。

⑨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书应该起到一种作用,就是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或是写作创造力。为了使读书有助于写作,最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记录读书的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他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愈是这样,它们也许对你就愈有价值,能把你的沉睡着的宝藏唤醒。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进行论说的?
2.如果在③④段中间再加入一个材料,下面材料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A.巴尔扎克还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读书。平时一有空,他总是淘到图书馆去看书。由于耽于读书,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被学校强行休学。待身体稍好,他又开始读书。
B.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3.学贵质疑。请以反问句的形式对选文第⑦段内容进行反驳。
2019-09-09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